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应当考虑到儿童天性的差异,并且促进其独特的发展,不能也不应使一切人都成为一模一样的人,并教给一模一样的东西。”但人们总习惯于忽略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受教育者的差异性,而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极致教育,使不少学生丧失了成长所需的自由空间,被剥夺了作为一个自主发展的人的权利和机会,磨平了众多学生的个性棱角,使他们成为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标准”件。也难怪一位外国学者这样说:“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是很难再培养出像鲁迅、郭沫若这样的一代英才。”
教育其实应该珍视自身的“落叶”。 “落叶”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状态。学生处在旺盛的成长时期存在许许多多不足的表现,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恰如随风飘落的树叶,都是他们成长期间的最自然不过的状态。其实,教育更需要尊重个体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状态,因此,再“极致”的教育也不应排斥自然飘落的“树叶”。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共性,而且更应该承认差异,关照差异。
由于学生的家庭经济、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心理状况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之不科学、不公平的教育评价观的推波助澜,学生的素质结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每个学生身上不同组合便形成了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我们的学生也不可能有两个在思想、智力、气质、兴趣、爱好等方面都相同的人。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要摒弃那种把不同个性的学生放在同一模子铸造的做法,强调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个性教育,使学生能够各显其能,各施其才,从不同的侧面发展,造成优势互补的局面,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古往今来,一切杰出的人物都具有独立和鲜明的个性,他们都以自己的创造精神和革新精神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
我们应该尽量为个性不同的学生提供公平发展机会。本人认为,成绩落后不等于能力落后,调皮捣蛋不等于道德败坏,成绩落后的学生身上蕴藏丰富的创造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有许多闪光的道德品质。作为教育者,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创造力和闪光点。对于爱幻想、爱标新立异、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应当倍加关注,充分肯定他们求异思维的价值,而不应该视学生的“异想天开”为“怪异”,进而否定甚至冷落。对于这些学生,不能简单说教,更不能“管卡压”。应加强对这些特殊个性学生进行个别教育,课间找他们谈心,公正地评价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倾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肯定他们的个性,再诚恳委婉地指出他们不足之处。这种促膝谈心能融洽师生感情,“亲其师才能信其师”, 这样学生能心服口服地接受老师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是人,且是很容易“犯错”的人。学习是为了适应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和改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稍不注意就会“差”起来,一不小心就会犯错。我们要对这些学生献出爱心,负起神圣的历史责任,要走进他们的心灵,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发现、肯定他们的优点,提升他们的信心,宽容他们的缺点、过错,允许他们犯错、改错。犯错误不怕,有句话说得好,年轻人犯错误连上帝都会原谅。但是犯错误后一定帮他们找出原因,以免下次再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提高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无法忘记在《爱的智慧》的第一个故事中那个调皮的小男孩。他仅仅是犯了点小错,就被老师骂得颜面尽失,抬不起头来。最后,绝望的他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做出了歪曲心灵和歪曲事实的事情来,以此来发泄自己的心头之恨,来达到报复老师的目的。
我同样无法忘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用砖头砸同学的王友,却被陶行知先生用“三颗糖”来奖励他的尊师、守时、见义勇为,并用“第四颗糖”奖励了王友能主动承认错误,使孩子在保留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主动积极的反思,达到教育的效果。
我们说《爱的智慧》的第一个故事中那个调皮的小男孩是不幸的,用砖头砸同学的王友,却很幸福。为什么?原因不言而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类似调皮的小男孩的错,王友式的错,不计其数,甚至有过之者,也不在少数。如何教育这些“落叶”?答案同样不言而喻。
重视个别差异,是当今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那些在空中飞舞的落叶,置身其中就会感受到它们也成就了一种天然的美丽。我们无法也无力让它重回树枝,但我们可用爱心、宽容、尊重去对待,让落叶发挥落叶的作用。
责任编辑 潘孟良
教育其实应该珍视自身的“落叶”。 “落叶”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状态。学生处在旺盛的成长时期存在许许多多不足的表现,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恰如随风飘落的树叶,都是他们成长期间的最自然不过的状态。其实,教育更需要尊重个体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状态,因此,再“极致”的教育也不应排斥自然飘落的“树叶”。 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共性,而且更应该承认差异,关照差异。
由于学生的家庭经济、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心理状况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之不科学、不公平的教育评价观的推波助澜,学生的素质结构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每个学生身上不同组合便形成了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我们的学生也不可能有两个在思想、智力、气质、兴趣、爱好等方面都相同的人。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要摒弃那种把不同个性的学生放在同一模子铸造的做法,强调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个性教育,使学生能够各显其能,各施其才,从不同的侧面发展,造成优势互补的局面,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古往今来,一切杰出的人物都具有独立和鲜明的个性,他们都以自己的创造精神和革新精神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
我们应该尽量为个性不同的学生提供公平发展机会。本人认为,成绩落后不等于能力落后,调皮捣蛋不等于道德败坏,成绩落后的学生身上蕴藏丰富的创造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有许多闪光的道德品质。作为教育者,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创造力和闪光点。对于爱幻想、爱标新立异、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应当倍加关注,充分肯定他们求异思维的价值,而不应该视学生的“异想天开”为“怪异”,进而否定甚至冷落。对于这些学生,不能简单说教,更不能“管卡压”。应加强对这些特殊个性学生进行个别教育,课间找他们谈心,公正地评价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倾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肯定他们的个性,再诚恳委婉地指出他们不足之处。这种促膝谈心能融洽师生感情,“亲其师才能信其师”, 这样学生能心服口服地接受老师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是人,且是很容易“犯错”的人。学习是为了适应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和改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稍不注意就会“差”起来,一不小心就会犯错。我们要对这些学生献出爱心,负起神圣的历史责任,要走进他们的心灵,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发现、肯定他们的优点,提升他们的信心,宽容他们的缺点、过错,允许他们犯错、改错。犯错误不怕,有句话说得好,年轻人犯错误连上帝都会原谅。但是犯错误后一定帮他们找出原因,以免下次再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提高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无法忘记在《爱的智慧》的第一个故事中那个调皮的小男孩。他仅仅是犯了点小错,就被老师骂得颜面尽失,抬不起头来。最后,绝望的他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做出了歪曲心灵和歪曲事实的事情来,以此来发泄自己的心头之恨,来达到报复老师的目的。
我同样无法忘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用砖头砸同学的王友,却被陶行知先生用“三颗糖”来奖励他的尊师、守时、见义勇为,并用“第四颗糖”奖励了王友能主动承认错误,使孩子在保留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主动积极的反思,达到教育的效果。
我们说《爱的智慧》的第一个故事中那个调皮的小男孩是不幸的,用砖头砸同学的王友,却很幸福。为什么?原因不言而喻。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类似调皮的小男孩的错,王友式的错,不计其数,甚至有过之者,也不在少数。如何教育这些“落叶”?答案同样不言而喻。
重视个别差异,是当今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那些在空中飞舞的落叶,置身其中就会感受到它们也成就了一种天然的美丽。我们无法也无力让它重回树枝,但我们可用爱心、宽容、尊重去对待,让落叶发挥落叶的作用。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