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业绩评价起源于西方,目的是为了通过相关指标对企业的发展经营、管理、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评判,使政府部门、公司股东、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实现对经营者的管理和激励。企业业绩评价是企业的核心问题,中国由于资本市场及市场经济发展较晚,与西方的业绩评价体系比较起来有很大的不足。文章从西方业绩评价体系出发,并结合中国当前的业绩评价体系,对中国业绩评价体系的改善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企业业绩评价 指标 体系
西方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是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及所处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管理要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西方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一)成本业绩评价时期
在20世纪以前两权合一的传统企业里,简单成本指标是最早的业绩评价方法,并以企业员工为主要的评价对象。而随着竞争的加剧,简单成本指标由于事后分析计算、反映迟钝、不便于成本控制,从而已难以满足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急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意识的增强。1911年泰勒设计了最早的标准成本制度,以标准成本的执行情况和差异分析结果为主要指标,形成了标准成本业绩评价方法,真正实现了成本的全过程管理。
(二)财务业绩评价时期
20世纪初,资木主义由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竞争的稳步发展时期,为了加强资本所有权控制和公司内部控制,协调内部多种经营活动,需要一个更为有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1903年,美国杜邦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设计了投资报酬率指标,井将其分解成两个重要的则务指标——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1928年,亚历山大•沃尔提出了综合比率评价体系,即沃尔比重法。该方法采用7个则务指标,根据不同的权重确定每项指标的标准比率,通过实际比率与标准比率的比较,得出各项指标的得分以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而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做出评价,为企业业绩评价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此后又逐渐引入了预算、税前利润、剩余收益、净资产回报率、每股收益、现金流量和内部报酬率等指标。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企业开始转向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并在经营业绩评价体系中引入了非财务指标,但这些非财务指标也仅仅是作为系统中一种补充参考的指标。
(三)战略性业绩评价时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股份公司成了主要的公司形式,两权分离,代理问题的出现使得股东针对经营者制订有效的监督机制,此时,一种全新的业绩评价指标出现了那就是经济附加值(EVA),EVA指的是税后营业净利润与全部投入资本的差额,如果为正则说明企业创造了价值。EVA是从股东的角度定义利润,考虑了企业经营的全部成本。应该说,EVA对提高企业的业绩,从更全面的体系科学方面评价企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EVA于侧重于则务战略,忽视企业创造长期则富的能力,没有充分考虑无形资产和智力资本,仅仅是丰富了业绩评价的财务指标。1992年罗伯特•S•卡普兰和戴维•P.诺顿合作,用平衡记分卡作为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衡量与评价体系。平衡记分卡从顾客满意度、企业优势、创新和学习的能力以及则务效益四个方而对企业进行考察,但是并未涉及实际经营话动中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因此,1998年阿特金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战略业绩评价系统,他认为组织是由股东、雇员、顾客、供应商、社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并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特征以及互之间关系的分析,得出促进企业将来绩效的I因素,以帮助经营者做出正确决策,达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根据西方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不难看出,西方业绩评价体系是从财务指标向非财务指标转化,两者并重,从利润中心为导向向以市场中心为导向的转化过程。在利润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中,财务指标是主要的如成本、费用、收入、利润都是评价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问题转变为了销售问题,这个时期要求企业更多的把握市场的运转,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以便销售通畅,使公司能长远发展。在这个时期里,对企业的业绩评价开始重视非财务指标,例如产品质量、员工素质、客户满意度等都属于这些。业绩金字塔、平衡积分卡就是这个时期为了满足企业评价需求提出来的评价体系。
我国业绩评价体系发展概述
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较晚,所以业绩评价也很晚才开始重视。我国的业绩评价体系大概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那个时候评价指标主要是生产产值、产品质量、企业规模等,评价方法主要是将实际数据和计划相比。后来我国的评价体系经历了三次变革:第一次是1993年财政部出台的《企业财务通则》所规定的8项则务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的综合评价;第二次是1995年财政部制定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其中包括10项评价指标;第三次是1999年由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实施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指标体系,包括8项基本指标、16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将部分非财务指标纳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之,并于2002年2月由财政部等五部委就“评价指标权数、修正指标数量与内容以及评议指标内容”三方面重新修订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操科细则(修订)》。
至今为止我国常用的业绩评价方法主要有3种:第一,综合平衡计分法。这种方法要求企业经理人员将财务测评指标和顾客满意度、内部程序及公司创新与学习能力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科学全面的管理体系。第二,杜邦分析系统。这种方法的主要核心指标就是净资产收益率,然后对其进行分解至最基本要素,主要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方面来评价企业业绩。第三,EVA评价体系,又名经济附加值评价体系。
我国业绩评价体系的问题
第一,过分注重财务指标。我国现行的评价体系中使用的指标大部分都是财务指标,只有很少一部分是起补充性质的非财务指标,这使得评价体系难以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一个企业,对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也很不利。其结果使得管理者片面的强调盈余,盲目地追求高财务指标,会造成管理者的短期行为;财务评价关注的是过去的业绩,没有体现未来企业价值的创造,而从战略的角度看,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企业更加重视对顾客的满意度、市场的占有率、创新、员工素质等指标的评价;企业的相关部门为了完成财务指标会弄虚作假损害企业的利益,例如供应部门为了避免发生原材料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不利差额,故意采用价格低廉的原材料从而降低产品的质量或者有的部门为了完成预算的产量一味的增加产量从而造成产品的积压。
第二,非财务指标不完善。在我国的业绩评价指标中虽然有一非财务指标但都是一些评估性质的而且主观性非常强无法量化。根据目前企业发展状况,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应该引入关于企业信誉、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客户满意度、员工素质等指标,以便更科学、全面地评价管理者的经营状况和企业的价值。
第三,权重设置不科学。财务指标的各项权重都是人为事先设定的,主观性很强,这样很容易导致某一要素过高或过低的估计使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而且企业为了粉饰某些指标故意调节权重。另外,对一个企业的评价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角度,一般来说国家和股东或者债权人是关心一个企业评价指标的主体,他们所关心的要素是不同的,所以对不同要素的权重设置应该灵活,针对不同的报送主体设置相适应的权重。
对改进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建议
(一)注重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的平衡
我国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过分地注重了财务指标,但这并不是说财务指标没有用,我们更应该注重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鉴于我国的评价体系的缺陷,应该重点引进卡普兰平衡积分卡评价体系,卡普兰积分卡注重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均衡强调全面地评价一个企业的价值。它从顾客满意度、企业优势、创新、学习的能力和财务效益四个方面对企业进行考察。
(二)根据不同的报送主体灵活设置权重
一般来说,关心企业发展的主体主要由政府、股东和债权人构成。所以对于企业的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设计应该根据不同的主体灵活设置,以便各利益相关者科学地评价和认识企业。
(三)要注重指标的创新
我们要根据自己国家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特点不断改进自己的评价体系,而不是生搬硬套别国的评价体系。另外要注重指标的创新,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设计出能体现企业长远价值的指标,这对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具有很大的益处。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张蕊.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J].当代财经,2006(2).
[2]万从颖.论西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J].对外贸易,2007(2).
关键词:企业业绩评价 指标 体系
西方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是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及所处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管理要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西方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一)成本业绩评价时期
在20世纪以前两权合一的传统企业里,简单成本指标是最早的业绩评价方法,并以企业员工为主要的评价对象。而随着竞争的加剧,简单成本指标由于事后分析计算、反映迟钝、不便于成本控制,从而已难以满足企业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急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意识的增强。1911年泰勒设计了最早的标准成本制度,以标准成本的执行情况和差异分析结果为主要指标,形成了标准成本业绩评价方法,真正实现了成本的全过程管理。
(二)财务业绩评价时期
20世纪初,资木主义由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竞争的稳步发展时期,为了加强资本所有权控制和公司内部控制,协调内部多种经营活动,需要一个更为有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1903年,美国杜邦公司的高层管理者设计了投资报酬率指标,井将其分解成两个重要的则务指标——销售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1928年,亚历山大•沃尔提出了综合比率评价体系,即沃尔比重法。该方法采用7个则务指标,根据不同的权重确定每项指标的标准比率,通过实际比率与标准比率的比较,得出各项指标的得分以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而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做出评价,为企业业绩评价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此后又逐渐引入了预算、税前利润、剩余收益、净资产回报率、每股收益、现金流量和内部报酬率等指标。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企业开始转向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并在经营业绩评价体系中引入了非财务指标,但这些非财务指标也仅仅是作为系统中一种补充参考的指标。
(三)战略性业绩评价时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股份公司成了主要的公司形式,两权分离,代理问题的出现使得股东针对经营者制订有效的监督机制,此时,一种全新的业绩评价指标出现了那就是经济附加值(EVA),EVA指的是税后营业净利润与全部投入资本的差额,如果为正则说明企业创造了价值。EVA是从股东的角度定义利润,考虑了企业经营的全部成本。应该说,EVA对提高企业的业绩,从更全面的体系科学方面评价企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EVA于侧重于则务战略,忽视企业创造长期则富的能力,没有充分考虑无形资产和智力资本,仅仅是丰富了业绩评价的财务指标。1992年罗伯特•S•卡普兰和戴维•P.诺顿合作,用平衡记分卡作为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衡量与评价体系。平衡记分卡从顾客满意度、企业优势、创新和学习的能力以及则务效益四个方而对企业进行考察,但是并未涉及实际经营话动中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因此,1998年阿特金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战略业绩评价系统,他认为组织是由股东、雇员、顾客、供应商、社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并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特征以及互之间关系的分析,得出促进企业将来绩效的I因素,以帮助经营者做出正确决策,达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根据西方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不难看出,西方业绩评价体系是从财务指标向非财务指标转化,两者并重,从利润中心为导向向以市场中心为导向的转化过程。在利润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中,财务指标是主要的如成本、费用、收入、利润都是评价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问题转变为了销售问题,这个时期要求企业更多的把握市场的运转,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以便销售通畅,使公司能长远发展。在这个时期里,对企业的业绩评价开始重视非财务指标,例如产品质量、员工素质、客户满意度等都属于这些。业绩金字塔、平衡积分卡就是这个时期为了满足企业评价需求提出来的评价体系。
我国业绩评价体系发展概述
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较晚,所以业绩评价也很晚才开始重视。我国的业绩评价体系大概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那个时候评价指标主要是生产产值、产品质量、企业规模等,评价方法主要是将实际数据和计划相比。后来我国的评价体系经历了三次变革:第一次是1993年财政部出台的《企业财务通则》所规定的8项则务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方面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的综合评价;第二次是1995年财政部制定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其中包括10项评价指标;第三次是1999年由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实施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指标体系,包括8项基本指标、16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将部分非财务指标纳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之,并于2002年2月由财政部等五部委就“评价指标权数、修正指标数量与内容以及评议指标内容”三方面重新修订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操科细则(修订)》。
至今为止我国常用的业绩评价方法主要有3种:第一,综合平衡计分法。这种方法要求企业经理人员将财务测评指标和顾客满意度、内部程序及公司创新与学习能力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科学全面的管理体系。第二,杜邦分析系统。这种方法的主要核心指标就是净资产收益率,然后对其进行分解至最基本要素,主要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方面来评价企业业绩。第三,EVA评价体系,又名经济附加值评价体系。
我国业绩评价体系的问题
第一,过分注重财务指标。我国现行的评价体系中使用的指标大部分都是财务指标,只有很少一部分是起补充性质的非财务指标,这使得评价体系难以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价一个企业,对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也很不利。其结果使得管理者片面的强调盈余,盲目地追求高财务指标,会造成管理者的短期行为;财务评价关注的是过去的业绩,没有体现未来企业价值的创造,而从战略的角度看,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企业更加重视对顾客的满意度、市场的占有率、创新、员工素质等指标的评价;企业的相关部门为了完成财务指标会弄虚作假损害企业的利益,例如供应部门为了避免发生原材料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不利差额,故意采用价格低廉的原材料从而降低产品的质量或者有的部门为了完成预算的产量一味的增加产量从而造成产品的积压。
第二,非财务指标不完善。在我国的业绩评价指标中虽然有一非财务指标但都是一些评估性质的而且主观性非常强无法量化。根据目前企业发展状况,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应该引入关于企业信誉、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客户满意度、员工素质等指标,以便更科学、全面地评价管理者的经营状况和企业的价值。
第三,权重设置不科学。财务指标的各项权重都是人为事先设定的,主观性很强,这样很容易导致某一要素过高或过低的估计使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而且企业为了粉饰某些指标故意调节权重。另外,对一个企业的评价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角度,一般来说国家和股东或者债权人是关心一个企业评价指标的主体,他们所关心的要素是不同的,所以对不同要素的权重设置应该灵活,针对不同的报送主体设置相适应的权重。
对改进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建议
(一)注重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的平衡
我国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过分地注重了财务指标,但这并不是说财务指标没有用,我们更应该注重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鉴于我国的评价体系的缺陷,应该重点引进卡普兰平衡积分卡评价体系,卡普兰积分卡注重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均衡强调全面地评价一个企业的价值。它从顾客满意度、企业优势、创新、学习的能力和财务效益四个方面对企业进行考察。
(二)根据不同的报送主体灵活设置权重
一般来说,关心企业发展的主体主要由政府、股东和债权人构成。所以对于企业的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设计应该根据不同的主体灵活设置,以便各利益相关者科学地评价和认识企业。
(三)要注重指标的创新
我们要根据自己国家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特点不断改进自己的评价体系,而不是生搬硬套别国的评价体系。另外要注重指标的创新,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设计出能体现企业长远价值的指标,这对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具有很大的益处。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张蕊.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J].当代财经,2006(2).
[2]万从颖.论西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发展[J].对外贸易,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