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和高效化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xue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数学教学这么多年,我发现无论什么课程,只要源于现实生活,孩子们就比较易于和乐于接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用在学习数学上,让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数学教学应重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重视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理解周围的世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的意义,而不是把数学变成冷冰冰的数字、枯燥的运算。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让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等。因此,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会感到亲切、真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能比较好的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相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例如,在学“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从前一个财主,为人刻薄吝啬,常常克扣工人的工资。因此附近村民都不愿到他那里打工。有一天,财主家来了一位年轻人,要求打工一个月,同时讲了报酬:第一天的工钱只要一分钱,第二天是二分钱,第三天是四分钱……以后每天的工钱是前天的2倍,直到月底。财主听了,心想真便宜,并马上签订了合同,可一个月后,这个财主破产了,因为他付不了那么多的工钱。那么工钱到底是多少呢?由于问题有趣味性,学生顿时活跃起来,并纷纷猜测。这时老师及时点拨,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好课应该与高效率联系在一起,好课应该能体现学生显性、隐性收益的最大化。
  但究竟怎样才算得上是一堂好课呢?如果按照新课程理念这把尺子来衡量,我们所看到的好课在公开课上比比皆是,但是听了之后,回来还是走老路,传统的讲授法让我们感到心里踏实,考出来的成绩让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满意,我相信广大老师也都有同感。当关起门来评价老师的业务水平时,学生的考试成绩依然是最主要的。在教师的头脑里,唯有自己多讲,细讲,精讲,讲透,讲实,学生才能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太“闷”,太“沉”,教师讲的太“多”,对照新课程理念,充其量只能算是“合格”,要求再高一点就是“不合格”。但他们是学生、学校乃至家长的“放心老师”,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至上,学校需要这样的老师来领衔,来支撑。但这些好老师的课的效率只能从应试层面上讲,是狭义的。试问:他们的课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生存能力的提高到底有多大贡献?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他关注的是显性效果,而忽略了隐性收益,它不能为学生的终身受益。在新课程的课堂上,三步、五环、七程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看学生的思维有没有被激活,课堂上有没有充满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气氛。好课应该体现学生显性、隐性收益的最大化。
  反思我们教学过程,碰到学生“卡壳”的时候,教师往往责备学生的多,鼓励学生的少;教师放心不下、包办代替学生的多,放手指导学生、信任学生的少;教师注重学习结果的多,关注学习过程的少。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从这个故事身上能充分反应我们教学过程中的弊病。美国作家莫顿·亨特从小体弱胆怯,从不敢冒险。一次他跟伙伴攀登二十米高的悬崖。当他攀登到离崖顶三分之二路程的石架上时,由于恐惧他全身颤抖,上不去下不来。其他伙伴也不帮他,反而嘲笑他之后各自回家了。面对险情,深知儿子禀性的父亲,没有上石架把他抱下来,也没有搬梯子让他下来,或者拿绳子把他吊下来,而是让他自己从石架上爬下来,父亲开导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到的。”接下来父亲指导他爬下第一步……亨特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这次经历使亨特悟出生活的一个哲理:每当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落脚点,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个落脚点,直到抵达自己所要的地方。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让孩子去体验,激发他自身的潜能,自己排除险情,从而获得成功。
  在传授知识上,教师不能巧选知识的“落脚点”,致使学生站稳的少,悬空的多。教师移动知识点的跨度往往大的多,适中的少;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广度、深度上,走走停停的多,走了一步再走一步的少。
  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然而,光有“渔”,没有“渔场”,怎能“渔”到“鱼”?纸上得来的“渔”总觉浅。要把捕鱼的知识转化为捕鱼的能力,渔场的环节不可缺。如果把脱险的方法比作“渔”,悬崖就是渔场。放手让儿子爬下悬崖,在爬的过程中,知识就转化为能力。所以教师在渔场授渔学生才能得鱼也学会“渔” 这是我从上面亨特故事里所受到的启发,我准备以后落实到教学中。
  综上所述,课堂上应充满活力、生机、情趣、好奇、探究和创造;学生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节。老师要能左右逢源、应付裕如。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发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效率”所在,也才是真正的好课。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认识晓雪是在2004年春天,至今印象深刻。在山东艺术学院前的文化东路上,两旁高大的白杨刚刚吐绿,人行道上的晓雪,行色匆匆于画室或住所……晓雪个性极强,目光犀利,好似有意将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随着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的改变,素质教育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类形式的教学改革,也因此使得语文课堂显得锦上添花、热闹非凡。但也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改革的形式,以致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使课堂教学失去了其应有的“有效性”。那么,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扎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在此,我把自己几年来进行的有效尝试与同行们分享,以期共同探讨。  首先,课堂上教师要准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她的人格有一种魅力.她没有敌人,即使在那些科学理论被她推翻、或政治见解与她对立的人中间也是如此.正如她的X射线照相机展露了事物粗糙表面下的内在美,其待人的温暖与亲切
1946年10月,沈克琦来到北平,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1946-1952年间任北大物理系教授、副教授的有:饶毓泰、郑华炽、赵广增、张宗燧、马大猷、胡宁、黄昆、虞福春、朱光亚、薛
恶行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那么,是什么信念,在支撑着作恶者呢?柏林墙倒塌后,守墙卫兵亨里奇因开枪射杀逃亡者被送上审判席。他辩解说,自己是奉命行事,不得不为。但法官仍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