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学生物教学逻辑体系概述
教学逻辑是包括思维在内的师生教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性和有关主张,是一种应用性逻辑,反映着主体对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及形式化的结果,是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依据。课堂上的多种逻辑的有机组合就构成了教学逻辑体系。合理的教学逻辑体系是建立在教师对新课程教育目标深入理解和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发掘的基础之上,融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而形成的。合理的逻辑体系能使课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使教学内容于“形散”之中显示出“神聚”;能有效地突现文本内涵的最佳信息;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利用基本逻辑设计教学逻辑主线,利用辅助逻辑设计逻辑副线和子逻辑,从而形成以逻辑主线为主轴,逻辑副线为补充,子逻辑为重点的课堂教学逻辑体系。
二、设计教学逻辑主线
教学逻辑主线是事物发展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程序,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依照教学目标要求,为达到教与学的双向目标而设置的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程序。一般说来,教学的逻辑主线往往穿插于学科的知识体系、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过程之中。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逻辑主线:
(1)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逻辑主线
在实际教学中,学科知识往往镶嵌于教材中,学科知识体系本身具有非常紧密的逻辑联系。多数教材在编排教学内容时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脉络,如果这种线索符合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可以直接采用教材原有的知识呈现顺序为逻辑主线。
例如在《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中,我们就可以沿着“①什么是遗传信息?②遗传信息存在哪里?③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④遗传信息错误传递的后果如何?”的知识线索来展开。这种线索符合人们的日常思维习惯,也不难寻找。关键要把握好学科内容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的关联性,使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学生的心理逻辑统一起来,以便让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等心理过程,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
(2)在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中寻找逻辑主线
在新课程中,提出了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步骤,例如人教版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影响》一节中,就明确提出探究活动由以下几步构成:①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交流。这就非常方便我们寻找在各种探究式教学中的逻辑主线,甚至改变教材中原有内容的呈现顺序,以探究活动的程序为逻辑主线。例如伊万诺夫斯基发现“滤过性病毒”的过程,就可以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来重温烟草花叶病毒的发现过程,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3)在学生的认知规律中寻找逻辑主线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学的逻辑”而展开。教师只有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置逻辑主线,实施教学活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人类的认知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过程。
如对《细菌》一节就可以按这样的线索来设计:“①细菌的发现;②细菌的形态;③细菌的结构;④细菌的生活。”先发现了细菌的存在,观察到了细菌外显的三种形态,然后了解细菌的内部结构。这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由表入里的习惯思维。在介绍细菌内部结构时,又通过与已经学习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对比学习,找到二者的差异,这又体现了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后进一步深入了解细菌的繁殖、形成芽孢的生活状况,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三、穿插教学逻辑副线
在设计好逻辑主线后,教学过程虽然层次清晰却难于完成新课程赋予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逻辑主线难以全面地包含德、智、体、美,知、情、行,以及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和学识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弥补其缺陷,还要补充设计好教学的逻辑副线。
一般说来,显性的知识是过程、方法以及情感、行为活动的载体,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学中安排、调整的灵活性与可变动性远不及方法、情感和行为等内容。所以在日常教学中,知识线索常被作为逻辑主线。同时,由于过程、方法以及情感、行为活动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因此,过程、方法以及情感、行为活动常常被设计为教学的逻辑副线,并且多次出现以强化学生的体验。
例如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节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逻辑副线:“①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②世界和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如何?③生物多样性面临怎样的威胁?④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⑤如何保护白头叶猴?”其中“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节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巨大价值,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世界和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如何”的环节则让学生产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感。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必先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怎样威胁”,该环节就顺应学生的情感发展,促进学生思考“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如何保护白头叶猴”的环节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观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四、确定教学子逻辑
在设计好逻辑主线和副线后,一堂课大致完整,也基本能完成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但要使一堂课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还需要对子逻辑进行设计。教学中的“子逻辑”设计常常是针对较为重要的内容,或是教学重难点,或是实验探究活动,或是思维探究环节。
上文所提《细菌》一节的逻辑主线中有一“细菌的结构”的环节,便是一思维探究环节。对“细菌的结构”这部分内容进行细化设计,可首先引导学生从已了解的植物细胞结构出发,对比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差异入手,找出二者在有无叶绿体等方面的差异,进而推导出细菌不能制造有机物,为异养的营养方式等内容,这样就形成了相应的子逻辑。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子逻辑的设计也一样要服从逻辑主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品质的目的。
五、形成教学逻辑体系
在初步设计好教学的逻辑主线、穿插好逻辑副线和确定好子逻辑后,还要反思这三者所构建的教学逻辑体系是否完整,推敲各个逻辑步骤具体化、方式方法、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各环节的转换等问题。只有通过这样的反复思考、修改,才能形成思路简洁、主次分明、内容丰富、生动充实的生物课堂,才能形成既符合教材编订的整体逻辑又能完成教学三维目标的课堂教学逻辑体系。
责任编辑 潘孟良
教学逻辑是包括思维在内的师生教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性和有关主张,是一种应用性逻辑,反映着主体对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及形式化的结果,是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依据。课堂上的多种逻辑的有机组合就构成了教学逻辑体系。合理的教学逻辑体系是建立在教师对新课程教育目标深入理解和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发掘的基础之上,融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而形成的。合理的逻辑体系能使课堂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使教学内容于“形散”之中显示出“神聚”;能有效地突现文本内涵的最佳信息;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利用基本逻辑设计教学逻辑主线,利用辅助逻辑设计逻辑副线和子逻辑,从而形成以逻辑主线为主轴,逻辑副线为补充,子逻辑为重点的课堂教学逻辑体系。
二、设计教学逻辑主线
教学逻辑主线是事物发展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程序,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依照教学目标要求,为达到教与学的双向目标而设置的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程序。一般说来,教学的逻辑主线往往穿插于学科的知识体系、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过程之中。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逻辑主线:
(1)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寻找逻辑主线
在实际教学中,学科知识往往镶嵌于教材中,学科知识体系本身具有非常紧密的逻辑联系。多数教材在编排教学内容时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脉络,如果这种线索符合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可以直接采用教材原有的知识呈现顺序为逻辑主线。
例如在《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中,我们就可以沿着“①什么是遗传信息?②遗传信息存在哪里?③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④遗传信息错误传递的后果如何?”的知识线索来展开。这种线索符合人们的日常思维习惯,也不难寻找。关键要把握好学科内容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的关联性,使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学生的心理逻辑统一起来,以便让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等心理过程,实现二者的有效对接。
(2)在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中寻找逻辑主线
在新课程中,提出了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步骤,例如人教版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影响》一节中,就明确提出探究活动由以下几步构成:①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交流。这就非常方便我们寻找在各种探究式教学中的逻辑主线,甚至改变教材中原有内容的呈现顺序,以探究活动的程序为逻辑主线。例如伊万诺夫斯基发现“滤过性病毒”的过程,就可以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来重温烟草花叶病毒的发现过程,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3)在学生的认知规律中寻找逻辑主线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学的逻辑”而展开。教师只有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置逻辑主线,实施教学活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人类的认知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过程。
如对《细菌》一节就可以按这样的线索来设计:“①细菌的发现;②细菌的形态;③细菌的结构;④细菌的生活。”先发现了细菌的存在,观察到了细菌外显的三种形态,然后了解细菌的内部结构。这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由表入里的习惯思维。在介绍细菌内部结构时,又通过与已经学习过的植物细胞结构进行对比学习,找到二者的差异,这又体现了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后进一步深入了解细菌的繁殖、形成芽孢的生活状况,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三、穿插教学逻辑副线
在设计好逻辑主线后,教学过程虽然层次清晰却难于完成新课程赋予的三维教学目标。因为逻辑主线难以全面地包含德、智、体、美,知、情、行,以及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和学识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弥补其缺陷,还要补充设计好教学的逻辑副线。
一般说来,显性的知识是过程、方法以及情感、行为活动的载体,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学中安排、调整的灵活性与可变动性远不及方法、情感和行为等内容。所以在日常教学中,知识线索常被作为逻辑主线。同时,由于过程、方法以及情感、行为活动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因此,过程、方法以及情感、行为活动常常被设计为教学的逻辑副线,并且多次出现以强化学生的体验。
例如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节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逻辑副线:“①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②世界和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如何?③生物多样性面临怎样的威胁?④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⑤如何保护白头叶猴?”其中“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节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巨大价值,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世界和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如何”的环节则让学生产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感。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必先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怎样威胁”,该环节就顺应学生的情感发展,促进学生思考“怎样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如何保护白头叶猴”的环节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观念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四、确定教学子逻辑
在设计好逻辑主线和副线后,一堂课大致完整,也基本能完成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但要使一堂课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还需要对子逻辑进行设计。教学中的“子逻辑”设计常常是针对较为重要的内容,或是教学重难点,或是实验探究活动,或是思维探究环节。
上文所提《细菌》一节的逻辑主线中有一“细菌的结构”的环节,便是一思维探究环节。对“细菌的结构”这部分内容进行细化设计,可首先引导学生从已了解的植物细胞结构出发,对比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结构差异入手,找出二者在有无叶绿体等方面的差异,进而推导出细菌不能制造有机物,为异养的营养方式等内容,这样就形成了相应的子逻辑。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子逻辑的设计也一样要服从逻辑主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品质的目的。
五、形成教学逻辑体系
在初步设计好教学的逻辑主线、穿插好逻辑副线和确定好子逻辑后,还要反思这三者所构建的教学逻辑体系是否完整,推敲各个逻辑步骤具体化、方式方法、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各环节的转换等问题。只有通过这样的反复思考、修改,才能形成思路简洁、主次分明、内容丰富、生动充实的生物课堂,才能形成既符合教材编订的整体逻辑又能完成教学三维目标的课堂教学逻辑体系。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