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型班级心育实践研究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对目前几种心育误区和我校班主任专业化的认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的是调节班级情绪,预防心理疾病,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正向发展。因此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向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在渗透中达成心育目标。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笔者提出“渗透”型班级心育模式,通过课堂、环境、活动三大途径,表演、文章、标语、板报、通书信、家长会、亲子活动等七大板块进行了实践研究,改变了以往班主任单向而简单的说教形式。把心育渗透于班级日常管理当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差异,指向学生心灵,注重内心体验,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情绪。
  关键词:渗透 班级心育
  
  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相当高。2008年一省会城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其中有50%的个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属基本正常范围,还有20%左右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教育各级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中小学也如火如荼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误区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似乎只有对学生进行繁多的心理测验,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这种做法在了解学生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
  误区之二:心理健康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预防心理疾病,陶冶情操,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育的一个方面,而非全部。
  误区之三: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仅仅开设心理课难以保证学校心育的效果。学校心育中有许多非知识性的内容,需要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课程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是极其有限的;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误区之四: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治疗。目前很多学校、老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医院的心理门诊,试图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治疗,以为老师只要经过心理教学的培训就能对学生的心理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其实这是不现实的。一方面,绝大多数的心理教师没有心理医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里真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是非常少的,绝大多数学生其实处于一种心理的亚健康状态,而非疾病状态。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向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学校心育的对象是全校学生,带有很强的普遍性,而班级心育就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操作性也更强。笔者在实践中提出“渗透”型班级心育模式,促使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情绪,预防学生的各类心理疾病,完善学生人格,养成和谐心理。
  二、“渗透”型班级心育的主要依据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班主任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引路人。”班主任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即能够较容易地掌握对象的第一手资料。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能更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他们能十分便利地动态把握学生在校期间的全面情况,为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班主任的核心地位有利于敲开学生心理教育之门
  从角色定位上看,班主任不仅是班级里的教育者、管理者、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以及行动的示范者和榜样者。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核心的地位作用,这使得他在学生心目中有比一般教师更高的权威性,学生对他也有比一般教师更多的信任感,这是班主任参与班级心理辅导的一个有利条件。
  (二)班主任与学生的零接触提供了全方位了解学生的途径
  作为班主任,有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有责任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他们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更易于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更易于取得好的育人效果。他们可以很好地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交友关系、家庭状况及其它问题。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能够在综合地、较全面地理解学生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机会,有计划地针对每个学生进行适当的持续的指导。
  (三)班主任体察入微的心理疏导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班主任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常能敏感地捕捉到学生内心深处的一些细微的变化,动用心育的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培养;运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消费、交往、危机等方面的指导,既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甚至有意识的心理训练,这十分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三、“渗透”型班级心育的实施原则
  “渗透”型班级心育指班主任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通过课堂、环境、活动的设计,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情绪调节机制,养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情绪。它有以下主要实施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渗透”型班级心育应以班内学生为主体,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要坚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性别、个性、表现等)提出不同的要求,达成不同的目标;心育的内容、形式和措施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做到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
  (二)活动性原则
  “渗透”型班级心育在实施过程中不是以班主任的说教作为教育的主要形式,而是班主任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实施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和自然、社会对话,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树立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养成健康的性情,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
  (三)预防性原则
  “渗透”型班级心育讲究主动出击,而非守株待兔;讲究预防,而非治疗。班主任在工作中抓住班级心理教育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设计教室的物质文化,联系任课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引导,防微杜渐,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认识和习惯。
  (四)研究性原则
  以往班主任开展班级心育工作基本上靠自身或他人的经验,很多时候是在应付学校和相关职能处室布置的工作在有差异的学生面前。学生生命个体的丰富性决定了班级心育的复杂和艰巨,因而尽管班主任很卖力,但这所谓的种种经验实效性很差。而“渗透”型心育把学生的心理教育置于“研究”状态,施加变量,改变情景。
  四、“渗透”型班级心育的模式和实践
  (一)“渗透”型班级心育的基本模式
  ■
  (二)“渗透”型班级心育的实践操作
  1.课堂渗透
  课堂是学生较为稳定的也是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因而课堂渗透途径是“渗透”型班级心育的主要途径。班主任拥有的课堂主要是班会课,因而班主任主要通过在班会课上让学生赏文章、观表演、讲故事等途径来完成渗透功能,形成良好的班级情绪,健全学生的人格。
  (1)赏文章——调养内心世界,增强耐挫能力
  学生健全的心理,总离不开知识、思想、文章的调养。好文章,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想当年,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使多少热血青年心潮澎湃!如果“马加爵”们能多读一些思想健康的文章,即使生活有万般不如意,他们的精神生活也会无比富有,绝不会因为一时的冲动留下遗憾。
  用好文章调养学生的内心世界。班主任要分析班内某个或某类学生群体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及班级主要问题等,进行对症下药,选择一批适合他们特点的好文章供学生选择,在班会课让学生阅读,写读书心得,组织讨论交流,举行班级读书报告会。
  有些学生对自身缺乏信心,做事没有恒心和毅力;有些学生出现早恋现象,在学习上也表现得相对疲软。针对这几类学生,我从《读者》、《青年文摘》等书报杂志上摘录一些较好的文章,如《人生不应该等待》、《命运只关两次门》、《珍惜,这如花的年纪》、《再坚持一下》等让他们阅读,或提取两篇在班会课上进行阅读,再在课内进行讨论,谈谈感悟。通过和一些优秀文章对话,文章主人公的意志品质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读了其中的一些文章后,他们都有了深刻的感悟和启发。
  (2)观表演——反省自我
  班主任细心观察班级的实际情况及学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根据问题的轻重,筛选出一些事例改编成小品或作为小品的材料。班级内挑选出表演能力强的三、五个学生成立演出小组。选出写作能力强的两三个学生成立编写小组。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编写,班主任审阅把关,学生表演。在选材、编写、实施时要掌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选材的内容要有教育意义,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贴近学生。第二,表演时机要选准,给学生心灵的启迪。第三,表演后要注重引导,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味与反思。
  2005年我接手一个初一新生班,有一次吃中饭我去管理,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学生盛饭的地方倒着一扫把,而去盛饭的学生脚都跨过扫把或是踏在扫把上。我一直观察着,希望能有一位学生去捡它,但没有。我一边思索着该如何教育这个问题?一边叫来了班长和文艺委员一起观察,直到吃完饭还是没人去捡。然后我们三人商量,分工合作,编成小品,利用班会课时间将这一现象、学生的行为展示到学生自己面前。
  表演结束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中讨论行为习惯和思想现状。各小组代表谈对本次表演的感受和启发。学生小A深有感触地说:是呀,我们习惯于“小皇帝”的生活,从不关心身边的事、身边的人,总是索取而很少付出,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改变自己,关心班级、关心同学。那次表演后,班级的好人好事记录本上有了更多的记录。班内也逐渐形成了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情绪。
  (3)讲故事——启迪学生心灵,提高审美品位
  个别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的影响,行为懒散随便,甚至不求上进。对于这部分暂时存在问题的学生,班主任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材料,以讲故事的形式(即采用“照镜子”的审美教育法),引导他们与历史上的名人甚至于罪人、嘲讽的对象进行比较,学习杰出人物为国奉献、勤奋好学、锐意进取的精神;嘲讽历史罪人,唤醒羞耻感,激发自尊心,提高审美品位。
  2.环境渗透途径
  杜威指出:“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班主任的目的就是让教室中的每一面墙和每一个字说话,对学生心理产生积极的作用。通过对所在班级课室环境的布置及对教室环境的要求,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的外部文化环境,能增添学生学习生活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培养正确审美观,增强班级向心力、凝聚力。主要通过设计标语和开发板报等途径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标语——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进入新的班集体,七年级学生有着很强的紧张感、好奇感、好动感,因此我设计了“我爱学习,这是我的本;我爱劳动,这是我的根;我爱班级,这是我的家;我爱他人,这是我的灯”的“四爱”标语,以此来暗示学生对集体、亲人、学习的认识,释放学生的紧张感,体会亲人的温暖。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不仅追求卫生环境的整洁和有序,而且旨在通过教室物质建设形成一种阳刚向上,斗志昂扬的文化氛围,设计并张贴了“四气”标语,即“我们有团结理解的风气,我们有迎战中考的底气,我们有流血流汗的勇气,我们有击败对手的霸气”,使学生在中考的奋斗道路上始终气势如虹,气宇昂昂。
  (2)板报——鼓舞军心,感受温馨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十分注重黑板报功能的开发,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提高黑板报的利用实效,营造健康积极的班级情绪,争取让班级的一面墙壁会说话。
  针对九年级的特点,设计“状纸”,如“九年寒窗,今日不搏待何时”、“百日中考,实际行动争高低”、 “最后搏斗,决定命运”……这些文字有的上墙,有的班主任亲自批语,在关键的时候给学生以信心和勇气,在班级内形成斗志不减,信心不衰的良好复习氛围。
  我还专门开辟“老师的话”、“学生的话”一栏,“老师的话”一般每周一换,上面既有温馨的提醒,又有严厉的警告,也有哲理的劝戒。“学生的话”一般可以每周两换,班长负责,上面可以有对班级工作的建议、班级中还存在的问题或值得肯定的一面,也可以有与班主任或任课老师交流的话。主题为“妈妈,谢谢您”、“家的温馨”黑板报营造了家长会的氛围,拉近了两代人的距离;主题为“应试也是技巧”黑板报为疲软的学习状态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在九年级的“母亲节”的亲子活动中,家长被孩子的真情、孩子被家长的真爱感动得泪流满面。我趁机在老师的话栏内写道:“感谢天底下每一位妈妈,感谢天地真情,它让我们获得了一次至情至性的感动,它将成为我们学习的不竭动力,成为我们失去信心,疲劳乏力时的强心针、大补药。”
  3.活动渗透途径
  活动是心育的灵魂,是由老师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一种教育形式。活动既可以是生命体之间的活动,也可以是生命体对周围环境的体验、理解和融合。通过活动,使学生融入真实的生活、通过亲身体验,把自身的思想感受与周围的环境相联系,调节不良情绪,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心理素质、完善自我人格。我主要采用了和学生通信、家长会或亲子活动、看优秀影片等等。
  (1)通书信——个体渗透,和谐交往
  有的学生在班主任面前很难开口讲心理话,针对这一情况,在班级心育中我特意开辟了一个书信渠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就会写成信,既可以当面交班主任,也可以放到班主任信箱(在教室后面并上锁),班主任回信答复。
  因为这样做,既避免了面谈的局促不安,又能与自己信任的老师进行心灵的交流。对班主任来说,与学生建立并保持书信联系,意味着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
  当然,与每一位学生都保持频繁的书信往来是不现实的。但根据我的实践,有选择地与某些具有特殊性的学生保持书信交流,却是可行的。因为对这些学生来说,这也许是最好、最有效的心理辅导。
  个案:
  11月份德育操行分又将得出,我向班长了解情况,又有哪几位同学不合格?小B又是其中的一个,班长如实的回答。
   小B很聪明但很调皮,而且学习与行为习惯较差,单亲家庭,没有了妈妈。他缺少家庭的温暖与关心使他成为有问题的学生。
  我思考着如何做好这个男生的工作,和他的父亲商量对策是行不通的,说实在他父亲也很少关心他的学习与生活,他也最讨厌救兵于家长。我想:我应该给他温暖,与他心灵的交流。我以这次操行评分为突破口,给他写了一段话,夹在他的科学作业本内给他。
  “小B同学,老师一直认为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而且我还发现你身上有许多闪光点。但11月份的操行评分你可能又是不合格,我知道你自己也是希望能够取得良好甚至是优秀,对吗?老师很想帮你,不知道你是否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如果你有想法,可以与老师直接交流或者回信给老师,好吗?”
  同一天下午,他就回信给我了:“老师,说心里话不是我不想好,只是我习惯所成,我有时很难控制我自己,我愿意接受你的帮助,但恐怕会让你失望。记得我在小学时……”
  第二天,我充分利用了分数的杠杆作用,对他实行了借分还息的办法。在班长的配合下,与小B同学签定了一份协议:11月份德育操行评分58分,离合格还差2分,先借给2分算为合格,但下月你必须好好表现,勇于改正不足,并为班级做好事,12月先还10分利息,在下一个月还15分的利息。
  操行分公布后的二天,我又从信箱中收到了他的信:“……,老师是您给了我十足的面子,让我有一点点的自信……。我会尽我的努力,同时在您不断的督促下,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看着他的来信,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是多么渴望一份爱,多么需要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啊。随后我就一直关注他,发现他上课明显比平时注意听讲了,尽管有些内容看上去似懂非懂,但他仍在努力;好人好事记录本上时常出现他的名字。可喜的是12月的操行评分他得了80分,还被同学们评为“德育进步标兵”。
  班主任利用信件和学生交流,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内心世界的一些困惑,更可以和谐师生关系。学生生活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这是形成积极班级情绪的一个重要前提。
  (2)亲子活动——亲近家庭,懂得感恩
  当前学生和家庭存在较大的距离,他们和亲人很难形成沟通,“代沟”很深。班主任和家长的联系更是被很多学生看成“洪水猛兽”,尤其是家长会,更是让很多学生担惊受怕。以前的家长会,一般就是“告状会”、“通气会”。领导讲话,班主任发成绩,家长们排名次,然后带着截然不同的心情离开会场,而学生在家里提心吊胆等着家长回来后的训斥。
  为了改变现状,提升家长会的实效,使家长会成为学生和家长心灵交流的场所,我对家长会作了研究开发,利用“母亲节”等节日把一部分家长会改成亲子活动。首先全班动员,班主任与大家商量活动内容、具体的步骤。召开班干部会议落实好各项任务,活动策划小组、节目编写小组、表演小组确定好内容积极行动,摄影小组人员作好活动时的摄影准备工作。班主任和策划组成员初审所有节目,对活动准备过程进行全程监控,提供指导和帮助,提供场地和时间。活动前一天,在无节目的学生中设立校门接待组、热情引路组、会场接待组、桌椅搬运组、清洁会场组,确保人人有舞台,人人作贡献。在活动之前班级出一期亲子活动专题板报——《妈妈,谢谢您》用学生活生生的话和事作为主要题材。在08届九年级的“母亲节”的亲子活动中,一则“她母亲今天没来”使在场的每一位妈妈被孩子的真情、每一个孩子被家长的真爱感动得泪流满面。
  几个星期来小C同学经常回家。经过和她的深入交流,我把她和母亲的一些事情整理成一个供全班学习的故事,由表演组的同学演讲。
  故事:
  她母亲今天没来
  最近,母亲病了,人一下子憔悴了许多。她突然觉得先前挺拔的母亲不见了,母亲老了,不能再像大树一样替她挡风遮雨,她从心里发誓要独立,要学会照顾别人,照顾亲爱的母亲。
  连续几个星期来,她都试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母亲分忧。母亲病了,不能干过多的家务,于是她帮忙做家务;母亲病了,不能再为她准备每一天的东西,于是她自己去买。每天早上,她收拾好房间,做好早餐,准备好午餐,并在床边桌上放一个削好的苹果。然后才离开家来到学校。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母爱便是其中一个最耀眼的点。
  七岁那年,一个夏季的傍晚,外面下着大雨,她躺在床上全身发热。家中只有母亲一人,爱女心切的母亲不顾雷雨的袭击,背着沉重的她走向卫生院。
  转眼间,她进入了初三,面对着人生的第一个挑战。她努力着,但也逐渐变得胆怯了。然而母亲一直支持着她,鼓励着:“尽力就好,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进入初三来,母亲没少跑学校,母亲每天送粥、送菜到学校。有几次,雨下得很大,她傻坐在窗前,心里正琢磨着今天不会有热烘烘的粥了。突然一个穿着雨衣,脸上滴着雨水的人出现在了门口,拿出了那暖和的、干燥的饭盒。在各种天气的伴随下,母亲没有少送一餐粥。
  母亲病了,确实非常难过,但不能因此而影响了学习,以免让母亲更加担心。有时,她还在想如果她拿着优异的成绩单回去,母亲看到优异的表现会高兴的,说不定病情都会有所好转。也因为如此,每当她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她总是会想起母亲朴实的话语,亲切的笑容,总以此来勉励自己,母亲就成了她学习生活中的精神支柱。
  随着“故事”在学生、家长眼中展开,教室内变得十分安静,显然大家被“故事”感动了,教室里很多学生、家长流泪了,他们受到了最真实感人的心灵滋润。很多孩子与自己家长当即在活动中紧紧拥抱……。
  活动结束,很多家长拉着我的手说:“感谢老师开展的这个活动,看到我的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进步,我很放心,也很欣慰……”。
  亲子活动中,展示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展示学生在学校的成长和收获;活动成了加油站,学生在加油站获取“亲情”的能量,为中考带来强劲的动力,学生在自主策划、排演、表演等活动中体验感受亲情的伟大和崇高,立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五、“渗透”型班级心育的成效和反思
  (一)“渗透”型班级心育的成效
  1.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班级情绪。学生在积极向上的班级情绪影响下,顺利调节自身的不良情绪,快乐地成长。学生能更加自如地应对考试,和谐地处理和同学、老师、家长等各种人际关系,对生活和学习有了更为积极的认识,有了更为坚定的目标。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坚持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打造了一个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首先,班级整体风气积极向上,集体观念强,班风好、学风正,全班同学学习勤奋、严谨,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相互尊重,无违法乱纪现象。
  2.转化了后进学生。后进学生的形成是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很多不良生活、学习、思维习惯的养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后进学生的关键问题还是在心理。因而转化过程同样也是复杂而长期的,转化的重心应该倾向于这些学生的内心世界。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采用这种心育模式成功转化了许多后进学生。
  (二)“渗透”型班级心育的反思
  教育途径局限性问题。在课堂中渗透心育目前还停留于班主任能设计到的某一学科教学和德育课。要知道学生的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而课堂教学的任务是由其他各种学科的任课教师来完成的,因此,学科教学中渗透班级心育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作为班主任,我想更多的还是要注重和任课教师的联系,整合各个学科在渗透功能中的优势,争取更大更多时空来渗透心育,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使已经初步形成的健康心理得到稳固。班主任整合学科教师渗透心育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在现有的条件下,还是很难有所作为。
  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稳固问题。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并不是一进初中便形成了,更多的是某些错误家庭教育和不良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它有很深的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而且还很顽固,要改变它实在不容易,况且一旦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更需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来呵护它。再说人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不同的学生在同样的班级环境中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即使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也会产生不一样的心理感受。所以班主任煞费苦心的经营,渗透心育所形成的效果到了整个学校,整个社会,其稳定程度如何我们很难预测,因而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稳定成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有待包括班主任在内的全体教师和家长们及社会各界来共同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 关文信,《问题学生教育指南》(中学班主任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07年3月
  [2] 《班主任之友》,2008年第1、2期
  [3] 王宝祥,《班主任培训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4] 《班主任》,2009年第7期
其他文献
摘要:论述了自制教具、小实验的作用;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自制教具、小实验提高学生素质的尝试效果。  关键词:自制教具 小实验提高素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与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在物理教学中,利用自制教具和小实验来提高学生素质,进行了点滴尝试。  一、深入研究、理解、挖掘新课标的含义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自制教具和小实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在科学探
目的探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应用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肉锻炼后的疗效。方法取88例本院收治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开展研究,研究时段为2017年1月-2018年1月,8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职业生涯规划》在思想品德过程中更现实有效。新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认识社会,认识企业,认识职业,激发学生热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参与,自主学习。  《发展要立足本人实际》一课,是选自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新教材《职业生涯规划》第四课。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如何使教学与现实结合并行之有效,仅就自己在《发展要立足本人实际》一课谈谈教学中
离子回旋波加热(ICRH)是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加热等离子体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离子回旋加热天线电流带之间的相位关系影响到天线的加热效果。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