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时代的今天,多媒体在教学运用中变得非常活跃。所谓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对文学、图片、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进行处理和控制,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教学形式。下面以中学语文这门课,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实例,谈谈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优势和办法:
一、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造力。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而我们的学生也正缺乏这种想象力,这种创造力。显而易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巧设序幕情景,激发思维能力。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众所周知,电影、电视往往都有一段序幕。序幕的作用就是概括和提示情节的内容,给人一个总的印象,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效果。因此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巧设序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按照学生的心理规律,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轻松、欢快、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就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激发思维,引起联想,为下一步课堂教学留下想象的空间。
2、创设问题情景,诱发思维。境,指美好的境。教师怎样入境,学生才会思维勃发?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的辅助手段,能缩短学生与未来世界的距离。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迅速入“境”,只有“入境”才能“动情”,特别是文学作品。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和本文诗歌有关的音乐和画面,那么师生在视听媒体同时的作用下,整个身心将会投入到诗的意境中去。美学家王朝闻说:“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如果学生心中感情火焰被点燃后,再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刻品味诗歌的意蕴,那么理解作品的主题就会快捷得多。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
多媒体课件教学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能引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乐学善学。
那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如何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呢?
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将自知的知识、经验、技能,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而且传统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言语这一思维空间,几乎舍弃了形象和音响,这样学生的阅读过程就只能在抽象的、呆板的,其结果就是,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世界令学生味同嚼蜡。年复一年,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倦的情绪。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苦恼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文教育者,从高科技的发展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再加上精彩语言的点拨,便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
(三)感观整体交互,提高学习效率,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基础知识是学习创新能力的基础,离开了基础知识,创新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了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增强课堂密度,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通过眼睛的整体感官,深入心灵的双向交互,提高学习效率,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空间。
二、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
(一)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课堂中应起到辅助的作用,而非主体
语文教学毕竟和数理化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异,多媒体技术在数理化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往往很大,比如数学几何的画图、物理的一些实验和化学的反应过程等,都需要多媒体工具的充分帮助,而语文,似乎对这些要求都不高,甚至可以不使用。因此,在语文课堂中,现代多媒体技术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千万不能把形象艺术代替文学(文字)艺术。
(二)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原则——充分利用、适可而止
介于第(一)点提到的观点,我始终认为:每一个环节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既要充分又不能喧宾夺主。
以课堂实录为例来点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否适当:
课题:宝玉挨打
教学过程:
1、导入:powerpoint展示曹雪芹生平。同时简介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关系。
2、电視剧《红楼梦》“宝玉挨打”片段欣赏。
3、进入课文。学生自读。老师提问。学生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宝玉和贾政的语言部分。
4、小结课文:课文的中心思想——《红楼梦》的“反封建、反家长制”思想。
课例点评:应该说,本课使用的多媒体技术并不算多——幻灯片 视频,可是,给人的感觉却是“视频抢了文字的风头”。原因在哪儿呢,就是老师在运用整个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过多的受到多媒体手段的限制了——一板一眼地演绎下来,学生得到的往往只有视频显示的那几个镜头。至于小说的人文性和艺术性就很难得到体验了。
针对以上不足,我稍作了修改:把课文朗读和解读的步骤放在视频之前。
理由如下:
现代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信息已经以各种形式侵入了学生的生活,而音像形式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所以,当老师把视频放在朗读课文之前就势必影响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虽然在学习课文之前好多学生可能都已经通过电视网络接触过《红楼梦》的视频,但是,毕竟课堂上看,和在家里看的感想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在课堂上看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看,而在家里看则是“随意”地看,这两个目的的不同,在心理学上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如果把视频播放放在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之后再看,和在接触课文之前看是完全不同效果的。“先入为主”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反应,先接触文字还是先接触视频肯定会对学生的学习记忆造成不同的结果。鉴于此,我建议将本课的视频教学放在文字教学之后。那样,现代多媒体既没有喧宾夺主,又能充分地被利用。
(三)尽量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减少负面影响
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过程中,有些老师也提出了一些看法,我把它们归结为八个使用“误区”:课件“华而不实”或“哗众取宠”,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课件成为存储教学内容的媒介,有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人机对话”替代“师生对话”,影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课件演示替代必要的实际操作,束缚学生操作能力的发展;课件演示替代必要的想象,束缚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课件替代传统的板书,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化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课件替代所有媒体,限制各自特色功能的发挥;课件使用“多多益善”,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这些“误区”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在今后多媒体的语文课堂使用中应避免踏入。
一、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一)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造力。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而我们的学生也正缺乏这种想象力,这种创造力。显而易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巧设序幕情景,激发思维能力。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众所周知,电影、电视往往都有一段序幕。序幕的作用就是概括和提示情节的内容,给人一个总的印象,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效果。因此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巧设序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按照学生的心理规律,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轻松、欢快、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就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激发思维,引起联想,为下一步课堂教学留下想象的空间。
2、创设问题情景,诱发思维。境,指美好的境。教师怎样入境,学生才会思维勃发?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的辅助手段,能缩短学生与未来世界的距离。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迅速入“境”,只有“入境”才能“动情”,特别是文学作品。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和本文诗歌有关的音乐和画面,那么师生在视听媒体同时的作用下,整个身心将会投入到诗的意境中去。美学家王朝闻说:“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如果学生心中感情火焰被点燃后,再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刻品味诗歌的意蕴,那么理解作品的主题就会快捷得多。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
多媒体课件教学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能引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乐学善学。
那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如何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呢?
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将自知的知识、经验、技能,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由于其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而且传统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言语这一思维空间,几乎舍弃了形象和音响,这样学生的阅读过程就只能在抽象的、呆板的,其结果就是,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世界令学生味同嚼蜡。年复一年,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倦的情绪。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苦恼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文教育者,从高科技的发展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再加上精彩语言的点拨,便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
(三)感观整体交互,提高学习效率,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基础知识是学习创新能力的基础,离开了基础知识,创新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了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增强课堂密度,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通过眼睛的整体感官,深入心灵的双向交互,提高学习效率,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空间。
二、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
(一)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在课堂中应起到辅助的作用,而非主体
语文教学毕竟和数理化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异,多媒体技术在数理化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往往很大,比如数学几何的画图、物理的一些实验和化学的反应过程等,都需要多媒体工具的充分帮助,而语文,似乎对这些要求都不高,甚至可以不使用。因此,在语文课堂中,现代多媒体技术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千万不能把形象艺术代替文学(文字)艺术。
(二)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原则——充分利用、适可而止
介于第(一)点提到的观点,我始终认为:每一个环节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既要充分又不能喧宾夺主。
以课堂实录为例来点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否适当:
课题:宝玉挨打
教学过程:
1、导入:powerpoint展示曹雪芹生平。同时简介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关系。
2、电視剧《红楼梦》“宝玉挨打”片段欣赏。
3、进入课文。学生自读。老师提问。学生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宝玉和贾政的语言部分。
4、小结课文:课文的中心思想——《红楼梦》的“反封建、反家长制”思想。
课例点评:应该说,本课使用的多媒体技术并不算多——幻灯片 视频,可是,给人的感觉却是“视频抢了文字的风头”。原因在哪儿呢,就是老师在运用整个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过多的受到多媒体手段的限制了——一板一眼地演绎下来,学生得到的往往只有视频显示的那几个镜头。至于小说的人文性和艺术性就很难得到体验了。
针对以上不足,我稍作了修改:把课文朗读和解读的步骤放在视频之前。
理由如下:
现代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信息已经以各种形式侵入了学生的生活,而音像形式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所以,当老师把视频放在朗读课文之前就势必影响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虽然在学习课文之前好多学生可能都已经通过电视网络接触过《红楼梦》的视频,但是,毕竟课堂上看,和在家里看的感想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在课堂上看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看,而在家里看则是“随意”地看,这两个目的的不同,在心理学上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如果把视频播放放在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之后再看,和在接触课文之前看是完全不同效果的。“先入为主”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反应,先接触文字还是先接触视频肯定会对学生的学习记忆造成不同的结果。鉴于此,我建议将本课的视频教学放在文字教学之后。那样,现代多媒体既没有喧宾夺主,又能充分地被利用。
(三)尽量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减少负面影响
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过程中,有些老师也提出了一些看法,我把它们归结为八个使用“误区”:课件“华而不实”或“哗众取宠”,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课件成为存储教学内容的媒介,有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人机对话”替代“师生对话”,影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课件演示替代必要的实际操作,束缚学生操作能力的发展;课件演示替代必要的想象,束缚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课件替代传统的板书,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化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课件替代所有媒体,限制各自特色功能的发挥;课件使用“多多益善”,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这些“误区”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在今后多媒体的语文课堂使用中应避免踏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