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验科学的社会科学

来源 :人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ping3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社会科学既非“形式科学”亦非“思辨科学”。本文从分析社会科学的学科性质入手,通过考察近代以来社会科学从哲学中分离独立出来的“脱哲学化”进程,强调并阐述了“作为经验科学的社会科学”及其方法论特点。社会科学在引入包括数学模型在内的各种形式化、定量化研究方法时,需要对“过度形式化”有所防范。社会科学研究应继续排除思辨哲学、形而上学以及观念论、独断论的影响,进一步实现“脱哲学化”或科学化。 全文查看链接   5、在进入19世纪以前,社会科学研究的某些领域,例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已经取得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进展并为后续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但总的来说,这些学科仍然普遍带有很强的哲学化的抽象思辨色彩和观念论倾向,还没有真正成为严格意义的关于社会的科学或社会科学。这些学科当中,经济学算是较早发展起来的,其科学化程度相对来说也较高一些,但即便是曾经独领风骚近百年并被后人视为那个时代社会科学领域之楷模的古典经济学,在它的“祖父辈”学科创始人A·斯密、D·李嘉图那里,实质上也像当时的其他社会研究学科一样,仍然是从属于道德哲学或道德科学的。这是那个时代的一种传统,各种以人本身以及人类社会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往往都被装在广义的“道德哲学”的麻袋里。当然,名称方面多少有些差异。在“自然哲学”已被“自然科学”所取代的背景之下,虽说也有继续沿用“道德哲学”之称的——例如在康德、黑格尔等人那里,但把“道德哲学”改称为“道德科学”已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甚至还有称“精神科学”或“心理科学”的,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名称更多的只是为了强调其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不同,并未包含方法论意义上的“脱哲学化”诉求,更不意味着社会研究学科已经科学化或成为“科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看,社会科学研究的“脱哲学化”或科学化进程,大体上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才真正开始的。 全文查看链接   9、当代社会科学在“脱哲学化”方面,总体上看仍然远不如自然科学。的确,社会科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没有必要照搬自然科学化的标准,更没有理由把社会科学的“脱哲学化”等同于“自然科学化”,但从一般科学方法论研究的角度,还是可以对它们做一些比较的。为便于叙述,不妨把这种比较分为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经验基础或实证基础的层面。对经验观察和实证研究的重视,在自然科学领域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职业自觉,而在社会科学领域则往往还只是表现为某种外在的职业规范,或者说,尽管当代社会科学也像自然科学一样,尤为强调经验观察和实证研究的重要性,但对这种重要性的理解却是不大一样的,社会科学家更为关心的,而是能否为某种理论找到相应的事实根据,以至于在社会科学类著述中常有这样的情形,援引事实材料或数据仿佛只是为了诠释、说明或证明某种理论,而真正重要的从事实进到理论的逻辑却不知道哪里去了。二是概念基础或理念基础的层面。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理论建构都需要引入某些作为基础性理论设定的概念或命题,这些概念或命题既非源自经验-归纳程序,亦非由其他概念或命题推导而来,因而常被看作是基于科学家个人理智直觉的“自由创造”。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即使是这类由思维能动创造的、远离经验观察的基础性理论设定(概念或命题),其有效性也像其他科学概念或命题一样,最终取决于它们能否为经验事实所检验(证实或证伪),虽说这种“可检验性”往往不是直接而是间接的,即需要通过多阶演绎转换为导出命题的“可检验性”,但它仍然是自然科学理论建构所遵循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和标准。不仅如此,在自然科学家眼里,这类作为基础性理论设定的概念或命题,严格说来还只是些未经检验或有待检验的“假设”,因而是不能带有任何独断论性质的。相比较而言,社会科学家迄今仍不大在意科学理论的“可检验性”原则和标准,他们引入某些概念或命题作为基础性理论设定,赋予这些概念或命题以广泛的解释经验事实的能力,但这种解释往往不是诉诸于理论本身的演绎结构及其可检验性,而是更多地借助于理论之外的对照、类比和联想,以至于在社会科学研究的领域中,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某些概念或命题作为基础性理论设定几乎是万能的,可这类什么都能解释的万能的概念或命题(例如某些关于“人性”的概念或命题),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科学思维所要求的“可检验性”呢?也许,它们本来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概念或命题,而只是思辨哲学或形而上学留给社会科学的“思想遗物”参阅O·纽拉特:《社会科学的基础》,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10页:“社会科学中的许多思辨性概念可以被认为是烦琐哲学的遗迹”。 。时至今日,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思辨哲学的、形而上学的以及观念论的、独断论的东西,已经被清除得差不多了,可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却仍然经常充斥着这类东西,这说明社会科学研究还有待进一步“脱哲学化”。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 民初政党失败的深层原因是中西政治精神的巨大差异。建立在契约关系基础上的西方政治,强调“多元共存”的共和精神;建立在伦理关系基础上的中国政治,强调权力独占与以礼节情的道德力量。与此同时,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消解了“多元共存”的共和启蒙。反思中西制度成长的差异,“革命”取代“共和”成为现代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  关键词 共和精神 多元共存 权力独占 以礼节情  〔中图分类号〕D693;K258
摘 要:学科融合,是指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学习活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教学中,我们应打破学科边界,实现语文和数学、道德与法治、音乐、科学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融合,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实现知识的系统化,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天气慢慢地转凉了,大部分时间,孩子们都将在室内度过。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家里过一个愉快又充满智慧的冬天呢?这里的游戏供你选择。    PART17个清扫游戏——扫、擦、整理……  模特宝宝/徐而迅  现在,宝宝跟妈妈学会了不少本领,他们会模仿妈妈的样子做不少事情了呢!你看,他们拿着扫帚像模像样地扫地,用抹布抹桌子,玩过的玩具自己整理好……好习惯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养成的  1. 在玻璃窗上写字  玩法:冬
管清友认为,改革的核心是简政放权。放松管制,创新制度,短期可以稳增长,长期可以调结构。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抓手,改革的核心是简政放权。”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认为,放松管制,创新制度,短期可以稳增长,长期可以调结构。  在第一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上发表演讲时,管清友分析,新型城镇化首先是一个改革的命题。可以通过制度创新、体制改革打破束缚发展的条条框框,进一步增强经济的内生动
内容提要 北宋的统治者们认为唐末五代的混乱是由节度使等藩镇的割据造成的,因而加强皇帝的统治权和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制度是一项很重要的课题。但是,改革并不是件易事,因为改革很容易引起混乱及社会性矛盾。历史总是随着改革而改变进行的方向。 因此,要获得改革的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原则。通过对范仲淹、王安石等的变法思想和社会改革的根本理论进行简单的考察, 进而分析北宋改革的性质和对现代的意义。
当过效益很好的饲料厂厂长,也曾做过10多年的律师,但他都放弃了。他编写了《北京乘车速查手册》,曾畅销首都各大书店。经过精心钻研,他又发明了“字典式公交站牌”,并获得国家专利;最终,他立志做专业的指路人。   7月15日,入伏头天,天气闷热。北京西火车站的北广场上,人头攒动,再加上暑运高峰,人数比前些天更多了。  北广场的公交站牌前,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客,他们都试图从公交站牌上找到最佳乘车路线,
带孩子去旅行,对孩子成长的好处自不必说。智慧的爸爸,不会只带着孩子去挤热门景点,做浮光掠影式的“到此一游”,而是将旅行当作一场全方位的探索与体验。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管是在家附近的短途游玩,还是远赴异地的长途旅行,聪明的爸爸知道,只要路线规划、活动安排得宜,孩子都能乐在其中,而且借着孩子的视角,往往还能发现一些通常旅行时不会注意到的细节、层次。  给每一段旅途找个主题  通常说到
圆圆的脑袋,椭圆的身躯,穿着可伸缩的黑褐色衣裳,扭动着尖尖尾巴,像在转呼拉圈。你用手碰碰它,它还会加快旋转速度。大家猜到这是什么了吗?哈哈!它就是蚕宝宝吐丝做茧后,在茧中变成的蛹虫。  我们科学课布置过养蚕任务,我的蚕宝宝可是成功地做出过彩色茧哦。蚕丝可以做成暖和的蚕丝被、漂亮的服装、美容的化妆品……可是你知道吗?在北方,蚕蛹可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人人垂涎的美味佳肴哦!  我第一次在餐桌上见到蚕
日前,国务院医改办会同国家卫计委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综合医改试点省(区、市)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公立医疗机构要率先执行“两票制”,2017年进一步扩大“两票制”实施范围,争取2018年在全国推开。  “两票制”是指药品从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这是药品领域一项重要改革举措,目的是减少药品流通环
青年的社会责任感是时代精神的一面镜子。社会在变迁,每一代青年的肩上都担负着不同于以往的使命。  九十多年前,一群学生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志,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谱写了中华史册上最华丽的篇章。在历史的进程中,“五四”青年的热血已经演化成一种爱国精神——追求进步、追求民主、追求科学。那么,在和平年代,青年一代该如何传承先辈精神,又该以什么为己任呢?  复旦大学历史系讲师张仲民认为,“从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