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课堂导入会对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重视新课的导入方法,如何利用恰当的导入方法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值得我们数学教师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根据笔者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种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以期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所帮助。
关键词:课堂导入;方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良好的课堂导入会引人入胜,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收到先声夺人的功效。因此,教学中我们都重视研究课堂的导入技巧,新课导入是小学数学新授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一节课的开始,它就象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高尔基曾说:“最难的是开始”, 如果“万事开头难”的导入这一关把握得好,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恰当的导入方法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现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最常使用的几种数学课的导入方法介绍如下:
一、游戏活动导入
小学生年龄小,好玩好动,天真活泼,热衷于游戏。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在新课导入时通过游戏的形式,创设一种“乐学”和“参与”的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获得深刻的印象和直接经验,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10以内连加”时,先请5个学生到教室前面玩老鹰叼小鸡的游戏,接着,又请2个学生加入游戏当中,紧接着,再请1个学生加入游戏当中。这时,教师问:“同学们,一共有多少人在玩游戏?怎样列算式? ”很多学生用原来学过的加法知识列算式:5+2=7、7+1=8。然后教师又问:“同学们,谁能试着用一个连加算式来表示呢?”学生们争着举手回答,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学生由此而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与教师默契配合,参与新课学习。
二、以旧引新导入
对于所有全新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借助以往的经验以及过去原有的工具来进行的。根据相关的迁移规律我们能够知道,当新知识与过去旧知识有着一定联系的时候,教师能够将新知识中关于旧知识的相关内容予以抽出来,将其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以此来为新知识做好铺垫。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有的数学知识点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这就使得数学变现出一种相对比较强的系统性。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因此,通过这句话我们能够知道旧知识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如现有一桶水,倒出五分之一的水后,水桶里刚好还有10升的水,问:这桶水一共有多少升?教师可以将原题中的五分之一改为20%,以此让学生来进行计算。在这个例子中,教师就巧妙地在分数与百分数之间架起了桥梁,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旧知识予以了巩固,还对新知识予以了充分的理解。
三、联系实际导入
数学是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许多数学知识都直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他们意识到数学有广泛的应用性,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多位数的认识”,首先设计一组万以内数的读写练习。由于是已学的旧知识,学生能很快、准确地读写。接着教师出示:我国已有1 400 000 000人口,领土面积9 600 000平方千米……学生由于只接触到万以内的数,因而读不出来。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需要认识的数的范围往往是非常大的,只有万以内的数是不够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多位数的认识”。
四、动手操作导入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知识本身特点,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创造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叙述,边归纳,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与脑一起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实践信息。如教学“平均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6根小棒分一分,于是出现12种分法:1根与5根;2根与4根;3根与3根。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种分法的“本质特征”“每份的根数一样多,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 这样的导课,既让学生感受到在操作中获得新知的快乐,又让学生对新课探究产生热情。
五、巧设悬念导入
在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时,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巧设疑问,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悬念顿生,引人入胜。例如,在教“年、月、日”的平年和闰年时,就先展示如下问题导入:小玉今年8岁过8个生日,可她的奶奶今年 64 岁,只过了16 个生日,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绪高昂,不由自主地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之中。面对这样的情境,我就点拨道:“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探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如此的导入,能把学生吸引到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来,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在执教“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导入时,自己先微笑着说道:“本人具有特异功能,你们可以随便报一个数,我不用计算便可知道他是不是3的倍数,你相信吗?”许多学生感到惊讶,就有几个男学生自告奋勇的说出不少数字让我应答,结果对答如流的表现让学生感到目瞪口呆。稍等片刻,我问道:“哪一个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嘛?”全体学生摇头表示认输,并渴望教师立即告知其答案,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总之,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做到导之有序,导之有法,导之有理,导之有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型结合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与能力水平,创设不同的情境来导入新课,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非智力积极因素,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吴建民.趣、疑、实―数学课堂导入“三字经[J].中学时代,2013(03)
[2]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课堂导入;方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良好的课堂导入会引人入胜,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收到先声夺人的功效。因此,教学中我们都重视研究课堂的导入技巧,新课导入是小学数学新授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一节课的开始,它就象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高尔基曾说:“最难的是开始”, 如果“万事开头难”的导入这一关把握得好,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恰当的导入方法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现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最常使用的几种数学课的导入方法介绍如下:
一、游戏活动导入
小学生年龄小,好玩好动,天真活泼,热衷于游戏。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在新课导入时通过游戏的形式,创设一种“乐学”和“参与”的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获得深刻的印象和直接经验,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10以内连加”时,先请5个学生到教室前面玩老鹰叼小鸡的游戏,接着,又请2个学生加入游戏当中,紧接着,再请1个学生加入游戏当中。这时,教师问:“同学们,一共有多少人在玩游戏?怎样列算式? ”很多学生用原来学过的加法知识列算式:5+2=7、7+1=8。然后教师又问:“同学们,谁能试着用一个连加算式来表示呢?”学生们争着举手回答,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学生由此而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与教师默契配合,参与新课学习。
二、以旧引新导入
对于所有全新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借助以往的经验以及过去原有的工具来进行的。根据相关的迁移规律我们能够知道,当新知识与过去旧知识有着一定联系的时候,教师能够将新知识中关于旧知识的相关内容予以抽出来,将其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以此来为新知识做好铺垫。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有的数学知识点之间都有着一定的联系,这就使得数学变现出一种相对比较强的系统性。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因此,通过这句话我们能够知道旧知识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如现有一桶水,倒出五分之一的水后,水桶里刚好还有10升的水,问:这桶水一共有多少升?教师可以将原题中的五分之一改为20%,以此让学生来进行计算。在这个例子中,教师就巧妙地在分数与百分数之间架起了桥梁,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旧知识予以了巩固,还对新知识予以了充分的理解。
三、联系实际导入
数学是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之一。许多数学知识都直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他们意识到数学有广泛的应用性,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多位数的认识”,首先设计一组万以内数的读写练习。由于是已学的旧知识,学生能很快、准确地读写。接着教师出示:我国已有1 400 000 000人口,领土面积9 600 000平方千米……学生由于只接触到万以内的数,因而读不出来。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需要认识的数的范围往往是非常大的,只有万以内的数是不够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多位数的认识”。
四、动手操作导入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知识本身特点,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创造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叙述,边归纳,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动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与脑一起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实践信息。如教学“平均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6根小棒分一分,于是出现12种分法:1根与5根;2根与4根;3根与3根。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种分法的“本质特征”“每份的根数一样多,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 这样的导课,既让学生感受到在操作中获得新知的快乐,又让学生对新课探究产生热情。
五、巧设悬念导入
在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时,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巧设疑问,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悬念顿生,引人入胜。例如,在教“年、月、日”的平年和闰年时,就先展示如下问题导入:小玉今年8岁过8个生日,可她的奶奶今年 64 岁,只过了16 个生日,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情绪高昂,不由自主地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之中。面对这样的情境,我就点拨道:“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探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如此的导入,能把学生吸引到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来,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在执教“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导入时,自己先微笑着说道:“本人具有特异功能,你们可以随便报一个数,我不用计算便可知道他是不是3的倍数,你相信吗?”许多学生感到惊讶,就有几个男学生自告奋勇的说出不少数字让我应答,结果对答如流的表现让学生感到目瞪口呆。稍等片刻,我问道:“哪一个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嘛?”全体学生摇头表示认输,并渴望教师立即告知其答案,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总之,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做到导之有序,导之有法,导之有理,导之有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型结合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与能力水平,创设不同的情境来导入新课,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非智力积极因素,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吴建民.趣、疑、实―数学课堂导入“三字经[J].中学时代,2013(03)
[2]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