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而发问,提问的内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整体参与教学,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被称之为“主问题”。主问题不但有助于集中力量突破文章的重难点,形成整个教学过程的合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围绕着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持久的探究,以点带面地促进学生对于文章的深刻领悟。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主问题”避免了以往问题设计中琐碎、杂乱和学生走马观花、点到即止的弊端。在提纲挈领的主问题指引下,语文课堂学习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一、从学情出发
想要提出有效的“主问题”,其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客观学情。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文本,以学生的感悟来品味文本的内涵。在设计“主问题”时,我们应当换位思考,尽可能地将教师的审读与学生的阅读过程贴合在一起,扣住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情感脉络,使“主问题”能够真正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学生“虚心涵咏,切己体察”,迅速地进入到“主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中去。
例如,鲁迅先生的《社戏》,文章主要突出了农家少年的那种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和热情好客的风貌,更着力描写“我”与农家少年之间的真诚情谊。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自己的童年生活依然有着真切深刻的美好回忆,因此,本篇文章教学的“主问题”就应从这一方面展开。
第一,忆一忆。在教学的开端,先让学生说一说在童年中,最让自己感到欢乐幸福的事情是什么。第二,导一导。运用恰当的导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如可用下列导语引领学生阅读课文:“在每个人的童年生活中,总有一些让人回忆起来感到回味无穷的事情,找一找,在鲁迅的童年记忆中,什么事儿最让他印象深刻?”第三,议一议。引导学生对“偷豆”这件事情进行讨论,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的设计基于学生自身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在此基础上再集中指向到“偷豆”这一重点,指导学生进行品析,引导学生感受小伙伴们的天真和淳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结合他们切身的童年生活体验,让童真再一次回到了他们的心头,从而点燃了他们的兴趣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都能兴致盎然地展开议论,并很好地感受到文章重点部分中蕴涵的主旨,课堂变得高效而活泼。
二、从课题突破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或集中概括文章叙述的内容,或高度凝结文章表达的主题,因此,围绕课题设问是语文课堂上有效地设计和呈现“主问题”重要手段。教学时,我们可以文章课题为突破口,通过设问,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引领学生沿着“主线”向文本纵深理解。
例如,在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作者主要是对罗布泊消逝前后的景观进行对比描写,并对消逝原因进行了介绍。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消逝”一词进行解题,并展开“主问题”的设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湖泊?是什么原因让罗布泊消逝的?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同时也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再如,课文《甜甜的泥土》生动地记叙了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其主旨是使人感受到宽广厚重的大地就像至亲至爱一样无时不在,表达了对母爱的强烈渴望。文章的标题富有新意,让人有一窥究竟的阅读冲动,而且它又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譬喻生动,因此它是“主问题”提问切入的极佳选择。笔者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从文章的标题开始进行“主问题”的展开:泥土是什么味儿呢?有的人认为是苦的,有的人认为是涩的,但却有人说“那泥土,甜丝丝的”。怎么会有甜甜的泥土呢?让学生根据这个“主问题”的指引,迅速地把握住文章的脉络,并且在探寻泥土为什么是甜甜的过程中,感受到一位离异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三、从细微处切入
在设计“主问题”时,教师可以从文本的细微处着手,细心地寻找文章中那些较为敏感或者关键的部位,如一串值得反复品味的词语,一句意味深长的句子,一段含义丰富的文字等等。在“主问题”的引领下,将以上的语句作为突破口,启发学生进行延伸思考,从而突破重难点,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不断引向深入。
例如,在教学《叫三声夸克》时,文章的最后一句:“盒子里还有盒子吗?”这样的疑问在文章最终显得意味深长,暗示着科学探究之旅的永无止境。对此,教师就可以从这个关键的句子入手设计“主问题”:你觉得盒子里面还有盒子吗?为什么?通过这样的“主问题”,引导学生去领会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而深刻地理解“盒子”的象征意义。除此之外,通过对这个“主问题”的思考乃至争论,让学生理解夸克的证明目前还不是最终定论,人类的科学探究依然在不断地前行,从而使学生感受“文已尽,意未止”的韵味。
四、从重点问题着手
重点不突出的课堂一定是失败的课堂,因此,“主问题”的设计和提出必须要围绕着重点展开。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重点为核心,将问题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中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自身必须要反复研读教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准确把握文章中的精妙之处,并且对教学重点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的预估,这样才能让“主问题”在凸显教学重点的同时,妥善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
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都市精灵》一课,文章表达对现代都市生活环境的忧虑,揭示了现代文明的发展要与大自然相和谐的深刻命题。教育学生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因此,本课的“主问题”应围绕着该重点而展开:作者从国内到国外、从过去到现在,描写了这些都市精灵,对于这些变化和差异你有什么感想?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已有认知畅谈城市动物对于人类生活的积极影响。同时,分析“连乌鸦麻雀都久违”的都市现状,使学生体会作者内心中的那种淡淡的感伤。最后,启发学生结合“人与自然”这个命题进行深入的讨论,让文章的重点深入学生内心。
再如,在《我的思念是圆的》一文中,作者望着中秋圆月,问道:“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这一问能唤起读者对于离愁别绪的联想,显得深沉而有力。对此,教师应结合教学重点,扣住这一关键句子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指导学生用语言、文字或者画面表现自己想象出的场景,从而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浓郁思念之情。
总之,语文课堂要向“碎问”说不。课堂上,要让问题进一步少而精、实且活,这是“主问题”提出的初衷和归宿。设计出良好有效的“主问题”,不但能对教学流程进行较为彻底的简化,直达课堂教学目标,而且能使学生把握整个文章学习的关键。
一、从学情出发
想要提出有效的“主问题”,其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客观学情。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文本,以学生的感悟来品味文本的内涵。在设计“主问题”时,我们应当换位思考,尽可能地将教师的审读与学生的阅读过程贴合在一起,扣住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情感脉络,使“主问题”能够真正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学生“虚心涵咏,切己体察”,迅速地进入到“主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中去。
例如,鲁迅先生的《社戏》,文章主要突出了农家少年的那种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和热情好客的风貌,更着力描写“我”与农家少年之间的真诚情谊。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自己的童年生活依然有着真切深刻的美好回忆,因此,本篇文章教学的“主问题”就应从这一方面展开。
第一,忆一忆。在教学的开端,先让学生说一说在童年中,最让自己感到欢乐幸福的事情是什么。第二,导一导。运用恰当的导语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如可用下列导语引领学生阅读课文:“在每个人的童年生活中,总有一些让人回忆起来感到回味无穷的事情,找一找,在鲁迅的童年记忆中,什么事儿最让他印象深刻?”第三,议一议。引导学生对“偷豆”这件事情进行讨论,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的设计基于学生自身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在此基础上再集中指向到“偷豆”这一重点,指导学生进行品析,引导学生感受小伙伴们的天真和淳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结合他们切身的童年生活体验,让童真再一次回到了他们的心头,从而点燃了他们的兴趣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都能兴致盎然地展开议论,并很好地感受到文章重点部分中蕴涵的主旨,课堂变得高效而活泼。
二、从课题突破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它或集中概括文章叙述的内容,或高度凝结文章表达的主题,因此,围绕课题设问是语文课堂上有效地设计和呈现“主问题”重要手段。教学时,我们可以文章课题为突破口,通过设问,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引领学生沿着“主线”向文本纵深理解。
例如,在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作者主要是对罗布泊消逝前后的景观进行对比描写,并对消逝原因进行了介绍。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消逝”一词进行解题,并展开“主问题”的设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湖泊?是什么原因让罗布泊消逝的?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同时也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再如,课文《甜甜的泥土》生动地记叙了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其主旨是使人感受到宽广厚重的大地就像至亲至爱一样无时不在,表达了对母爱的强烈渴望。文章的标题富有新意,让人有一窥究竟的阅读冲动,而且它又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譬喻生动,因此它是“主问题”提问切入的极佳选择。笔者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从文章的标题开始进行“主问题”的展开:泥土是什么味儿呢?有的人认为是苦的,有的人认为是涩的,但却有人说“那泥土,甜丝丝的”。怎么会有甜甜的泥土呢?让学生根据这个“主问题”的指引,迅速地把握住文章的脉络,并且在探寻泥土为什么是甜甜的过程中,感受到一位离异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三、从细微处切入
在设计“主问题”时,教师可以从文本的细微处着手,细心地寻找文章中那些较为敏感或者关键的部位,如一串值得反复品味的词语,一句意味深长的句子,一段含义丰富的文字等等。在“主问题”的引领下,将以上的语句作为突破口,启发学生进行延伸思考,从而突破重难点,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不断引向深入。
例如,在教学《叫三声夸克》时,文章的最后一句:“盒子里还有盒子吗?”这样的疑问在文章最终显得意味深长,暗示着科学探究之旅的永无止境。对此,教师就可以从这个关键的句子入手设计“主问题”:你觉得盒子里面还有盒子吗?为什么?通过这样的“主问题”,引导学生去领会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而深刻地理解“盒子”的象征意义。除此之外,通过对这个“主问题”的思考乃至争论,让学生理解夸克的证明目前还不是最终定论,人类的科学探究依然在不断地前行,从而使学生感受“文已尽,意未止”的韵味。
四、从重点问题着手
重点不突出的课堂一定是失败的课堂,因此,“主问题”的设计和提出必须要围绕着重点展开。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重点为核心,将问题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中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教师自身必须要反复研读教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准确把握文章中的精妙之处,并且对教学重点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的预估,这样才能让“主问题”在凸显教学重点的同时,妥善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
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都市精灵》一课,文章表达对现代都市生活环境的忧虑,揭示了现代文明的发展要与大自然相和谐的深刻命题。教育学生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因此,本课的“主问题”应围绕着该重点而展开:作者从国内到国外、从过去到现在,描写了这些都市精灵,对于这些变化和差异你有什么感想?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已有认知畅谈城市动物对于人类生活的积极影响。同时,分析“连乌鸦麻雀都久违”的都市现状,使学生体会作者内心中的那种淡淡的感伤。最后,启发学生结合“人与自然”这个命题进行深入的讨论,让文章的重点深入学生内心。
再如,在《我的思念是圆的》一文中,作者望着中秋圆月,问道:“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这一问能唤起读者对于离愁别绪的联想,显得深沉而有力。对此,教师应结合教学重点,扣住这一关键句子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指导学生用语言、文字或者画面表现自己想象出的场景,从而感受诗人对亲人的浓郁思念之情。
总之,语文课堂要向“碎问”说不。课堂上,要让问题进一步少而精、实且活,这是“主问题”提出的初衷和归宿。设计出良好有效的“主问题”,不但能对教学流程进行较为彻底的简化,直达课堂教学目标,而且能使学生把握整个文章学习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