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更加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的“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随着新高考的深入推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深度研读新课标及高考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准确界定教学关键问题和能力要求,据此设计教学主题,优化教学策略的路径。在此背景下,“读思达”教学法作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以及表达的开放式教学模式逐步被一线教师接受并创新实践。通过这种模式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史料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读思达”教学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发散学生历史思维,进而切实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读思达教学法;学科素养;教学模式
“读思达”历史教学法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创造性地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在唯物史观统领下正确阅读并积极讨论、反思,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进行优化和改善,从而指导学生学会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从“创设教学情境、开展阅读活动、营造反思课堂、探索翻转课堂”等方式,创新运用“读思达”历史教学法,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历史学科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最后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科书记录了与历史有关的知识,要求学生从历史课程中学习相关的历史事实,培养历史思维,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达成立德树人目标。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历史环境相差较大,学生自主阅读历史课本难以理解历史史实的前因后果,难以形成与特定历史情景的“同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師要因材施教,根据教学任务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内容,教学情境创设具有多样性如视频播放、问题设置、情景剧表演、历史遗迹探寻、历史人物探访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地域特色和学生学习能力、兴趣来加以选择。
例如:人民版必修一第四单元主题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生活在和平年代、强盛国家的学生难以理解那段屈辱且艰难的斗争史,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资源,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为学生搜索新中国成立前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纪录片,以期帮助学生能够通过生动的历史视频了解那段抗争的历史,以及特定历史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如在学习“辛亥革命”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通过纪录片来介绍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及过程,即清王朝的腐败使得中国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为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企图通过维新运动等改良措施来拯救中国,但以失败告终。于是孙中山等革命党人通过武装起义推翻封建帝制,捍卫共和制度,由此开启了“崭新”的斗争形式-武装革命。通过成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发动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颁布《临时约法》等革命活动破除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然而,由于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软弱和妥协,以及缺乏坚强的革命政党领导和科学的革命纲领指导,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窃取。袁世凯成为大总统以后,试图复辟帝制,孙中山等人为了维护革命成果,先后发起了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都惨遭失败,表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无力担当领导中国革命的责任,这就是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学生在观看纪录片之后能够充分了解辛亥革命的艰辛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保证。教师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创设学习情境的方式再现当时的情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感知历史,活跃思维。
二、开展阅读活动,开阔学生历史视野
新高考背景下,新课程新教材新评价体系下,出现许多新问题新挑战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如统编教材的使用方面,如何解决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而产生的困惑?全国统编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具有选择性,教材编者往往选择最具有历史价值的课程内容,所以知识缺乏连贯性,学生学习较为困难,记忆量相对较大,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阅读活动,通过阅读历史教科书和其他课外历史书籍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既能够解决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而产生的困惑,又能够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这一节课时,教师在讲解完教科书上的基础内容以后,学生通过听课已经基本了解这一历史,在正式课程结束之后,教师给予学生时间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从而帮助学生建构清晰的历史框架,开阔学生的视野,从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在学生自主阅读课外书籍之前,教师要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进而思考,如“科举制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科举制要考什么科目?科举制的流程是怎样的?不同朝代的科举制有什么独特之处?科举制与学校的关系是怎样的?科举制这一选官制度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在阅读课外书籍以后,结合我们课本中的知识,组织自己的答案,对问题进行回答。”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历史书籍的习惯,如《资治通鉴》《中国上下五千年》等,通过阅读史书可以让学生对历史有整体、宏观的把控,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课本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三、营造反思课堂,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历史学习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反思的过程,不是指无限增加知识难度和知识量,不是对知识的表层学习、表面学习和表演学习,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占有和机械训练,而是基于知识的内在结构,通过对知识完整处理,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及掌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结束某阶段课程之后,对自己的所学进行反思,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更好地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可以开设反思课程,通过“口头回顾知识点、做课堂练习、回答教师提问”,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掌握深度学习的方法。 例如:在讲解完“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这一单元知识以后,教师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在课程的最后,教师邀请学生通过深度探究总结一下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你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呢?你是用哪种方法进行知识学习的?在以后的课程中你会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通过提问的方法使学生对当堂的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反总结,从而既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教师在课后为学生布置练习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复习。题目的难度不应过大,范围应当广泛,教师在学习完成以后应该及时对学生的答卷情况进行批阅与反馈,帮助学生发现他们自身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提高学习成绩。另外教师可以设置“写反思日记”活动,在某一阶段的学习结束以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对自己前段时间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从在有助于师生双方在反思中成长。总之,教师要做好积极引导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引导学生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反思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探索翻转课堂,提升学生表达水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能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之间和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包括答疑解惑、合作探究、主题教学等,给予学生表达的权利,从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达到更好地教育效果。
例如:在学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书本知识,并为学生补充相关的资料,从而使学生借助自学掌握知识要点。教师的任务是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合作探究、主题研讨、分组讨论等方式将课堂交予学生。学生以小组的方式为全班及教师讲解书本知识,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部分,从而在小组轮流讲课中完成知识的学习,这种让学生充當知识的传播者的课堂模式,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学生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意见,并将自己的预习成果展示给其他学生,教师要在学生讲课的过程中认真倾听,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并不断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补充;其他学生与教师要认真听课,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提问。这种教师充当学生,学生充当教师的课堂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责任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总之,教师要注重在日常的教学中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在表达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
结束语
“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对此,历史教师要积极借助“读思达”这一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荣丽.对“读思达”教学法的思考和实践[J]武夷学院学报,2020,39(06):98-101.
[2]张世杰.利用“读思达”教学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J]高考,2020(35):27-28.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8.
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0年开放课题“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跨学科“读思达”教与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KCZ2020090)
关键词:读思达教学法;学科素养;教学模式
“读思达”历史教学法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创造性地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在唯物史观统领下正确阅读并积极讨论、反思,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进行优化和改善,从而指导学生学会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从“创设教学情境、开展阅读活动、营造反思课堂、探索翻转课堂”等方式,创新运用“读思达”历史教学法,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历史学科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最后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科书记录了与历史有关的知识,要求学生从历史课程中学习相关的历史事实,培养历史思维,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达成立德树人目标。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历史环境相差较大,学生自主阅读历史课本难以理解历史史实的前因后果,难以形成与特定历史情景的“同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師要因材施教,根据教学任务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内容,教学情境创设具有多样性如视频播放、问题设置、情景剧表演、历史遗迹探寻、历史人物探访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地域特色和学生学习能力、兴趣来加以选择。
例如:人民版必修一第四单元主题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生活在和平年代、强盛国家的学生难以理解那段屈辱且艰难的斗争史,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资源,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为学生搜索新中国成立前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纪录片,以期帮助学生能够通过生动的历史视频了解那段抗争的历史,以及特定历史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如在学习“辛亥革命”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通过纪录片来介绍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及过程,即清王朝的腐败使得中国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为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企图通过维新运动等改良措施来拯救中国,但以失败告终。于是孙中山等革命党人通过武装起义推翻封建帝制,捍卫共和制度,由此开启了“崭新”的斗争形式-武装革命。通过成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发动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颁布《临时约法》等革命活动破除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然而,由于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软弱和妥协,以及缺乏坚强的革命政党领导和科学的革命纲领指导,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窃取。袁世凯成为大总统以后,试图复辟帝制,孙中山等人为了维护革命成果,先后发起了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都惨遭失败,表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无力担当领导中国革命的责任,这就是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学生在观看纪录片之后能够充分了解辛亥革命的艰辛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保证。教师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创设学习情境的方式再现当时的情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感知历史,活跃思维。
二、开展阅读活动,开阔学生历史视野
新高考背景下,新课程新教材新评价体系下,出现许多新问题新挑战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如统编教材的使用方面,如何解决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而产生的困惑?全国统编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具有选择性,教材编者往往选择最具有历史价值的课程内容,所以知识缺乏连贯性,学生学习较为困难,记忆量相对较大,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阅读活动,通过阅读历史教科书和其他课外历史书籍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既能够解决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而产生的困惑,又能够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这一节课时,教师在讲解完教科书上的基础内容以后,学生通过听课已经基本了解这一历史,在正式课程结束之后,教师给予学生时间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从而帮助学生建构清晰的历史框架,开阔学生的视野,从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在学生自主阅读课外书籍之前,教师要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进而思考,如“科举制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科举制要考什么科目?科举制的流程是怎样的?不同朝代的科举制有什么独特之处?科举制与学校的关系是怎样的?科举制这一选官制度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在阅读课外书籍以后,结合我们课本中的知识,组织自己的答案,对问题进行回答。”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历史书籍的习惯,如《资治通鉴》《中国上下五千年》等,通过阅读史书可以让学生对历史有整体、宏观的把控,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课本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三、营造反思课堂,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历史学习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反思的过程,不是指无限增加知识难度和知识量,不是对知识的表层学习、表面学习和表演学习,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占有和机械训练,而是基于知识的内在结构,通过对知识完整处理,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及掌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结束某阶段课程之后,对自己的所学进行反思,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更好地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可以开设反思课程,通过“口头回顾知识点、做课堂练习、回答教师提问”,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掌握深度学习的方法。 例如:在讲解完“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这一单元知识以后,教师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在课程的最后,教师邀请学生通过深度探究总结一下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你从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呢?你是用哪种方法进行知识学习的?在以后的课程中你会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通过提问的方法使学生对当堂的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反总结,从而既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教师在课后为学生布置练习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复习。题目的难度不应过大,范围应当广泛,教师在学习完成以后应该及时对学生的答卷情况进行批阅与反馈,帮助学生发现他们自身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提高学习成绩。另外教师可以设置“写反思日记”活动,在某一阶段的学习结束以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对自己前段时间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从在有助于师生双方在反思中成长。总之,教师要做好积极引导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引导学生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反思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探索翻转课堂,提升学生表达水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能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之间和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包括答疑解惑、合作探究、主题教学等,给予学生表达的权利,从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达到更好地教育效果。
例如:在学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书本知识,并为学生补充相关的资料,从而使学生借助自学掌握知识要点。教师的任务是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合作探究、主题研讨、分组讨论等方式将课堂交予学生。学生以小组的方式为全班及教师讲解书本知识,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部分,从而在小组轮流讲课中完成知识的学习,这种让学生充當知识的传播者的课堂模式,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学生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意见,并将自己的预习成果展示给其他学生,教师要在学生讲课的过程中认真倾听,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并不断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补充;其他学生与教师要认真听课,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提问。这种教师充当学生,学生充当教师的课堂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责任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总之,教师要注重在日常的教学中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在表达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
结束语
“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对此,历史教师要积极借助“读思达”这一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荣丽.对“读思达”教学法的思考和实践[J]武夷学院学报,2020,39(06):98-101.
[2]张世杰.利用“读思达”教学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J]高考,2020(35):27-28.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8.
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0年开放课题“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跨学科“读思达”教与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KCZ2020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