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要有“以人为本”的核心课程理念、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知识课程理念、对话式教育理念等,但无论哪一种课程理念,最终都要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课程的需要,必须转变和完善目前的角色定位,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和发展。我从以下几点对语文教师的角色进行了尝试。
一、一盏明灯,烛照心路,语文教师应是引路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遇到难题、茫然无助、默默无语时,教师是帮助其“拨开云雾见青天”的人;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对某些问题产生分歧时,教师应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悟出结论,而不应扮演裁判,简单地判定谁是谁非;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当他们的理解、感悟、体验背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师应是帮助他们明辨是非、纠正错误、指明前进方向的人。
二、一副聪耳,耐心聆听,教师应是忠实的听众
画面:一生高声朗诵、展示自我的同时,老师或许为了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步履稳健地走向讲台,握住桌上的鼠标,点击出一幅漂亮精致的画面,在确保程序无误后,长长出了一口气。此时,学生朗诵已结束,于是,教师蜻蜓点水般地一句话“很好!”便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
类似的现象在课堂中时有发生。因为教师的“忙碌”,所以无论学生的见解、行为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无法进行恰当的评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知识、能力的细微变化无法捕捉,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便会逐渐熄灭。综观特级教师的课堂,撷取几句语丝:(1)请你转过脸来,让我们再次聆听他朗读的声音,欣赏他朗读的表情,分享他朗读的愉悦。(特级教师孙建峰《最大的麦穗》)(2)蛮好的,但遗憾的是“我爱中国”这种感情隐含了。(特级教师贺诚《难忘的一课》)试想,如果教师没有认真倾听,就不能有如此中肯实在而又充满激励的话语
三、一副金嗓,字正腔圆,语文教师应是播音员
我认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是一位出色的播音员。在一次观摩会上,给各位与会老师以深刻印象的就有一位做课老师那富有磁性、魅力十足的男中音朗诵的《悲壮的一幕》,那时而深沉有力、时而舒缓抒情、时而激昂高亢的话音时刻萦绕在我们耳边。记得当时,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都静静地倾听,我想:他们一定沉浸在文中“科玛洛夫与妻儿老小诀别”时的悲痛之中,心中涌动着对科玛洛夫的崇敬,被教师那扎实的基本功深深地震撼着。
朗读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也是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积累、进行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时(其实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学生的朗读不够到位),教师可进行适时的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够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文本、教师、学生和谐共振。而录音机里的朗读即使再标准,也缺少这种亲和力,形不成互相感染的“场”,而且教师只有自己读出美来,读出味来,读出情来,对学生读的指导才会到位,才能让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读”永放光彩。
四、一张铁嘴,出口成章,语文教师应是“文学家”
一堂课中除了娓娓动听、婉转清亮的朗读,师生对话构成了课堂的另一道风景线。那妙语如珠、谈笑风生的场面,庄谐并出的对话,忽然冒出的一句自我解嘲的幽默语言,既可以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顿悟,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学生的知识;那含蓄、激情、精湛的诗话语言,闪烁着理性的睿智和感悟的诗彩,营造了审美的意蕴、审美的氛围、审美的意境:在某教师执教的《特殊的葬礼》中,在美丽的画面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声中,教者投入全部身心,倾情朗诵:在星光璀璨的茫茫宇宙中,漂浮着一叶扁舟,它就是美丽壮观的地球……学生就在这如诗如画的语言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那赏识激励而又不失中肯、批评说教却又点到即止的评价性语言,唤醒了学生的智慧潜能,让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个性的张扬:“你的声音虽不高亢,但在平静的叙述中却饱含了深深的悲痛,真好!”“你已经理解了,但是光有理解没有感受不行,光有感受没有感情更不行,请你再带着感情读一读”。
五、一双巧手,匠心独运,语文教师应是设计师
我常常觉得,上一堂课就像做一锅饭:学生是米,教学内容是水,新“课标”和“发展与创新”的理念就是将米煮成一锅好饭的火,而教师充当的就是“巧妇”这个角色。借用这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我是想用以说明我所理解的教师在新课堂中的位置,他应是一个巧妙的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1)让精心的预设与动态生成“和谐相生”。在备课时,尽管不可能谋略到课堂上的“一丝一毫”,但也要想得细一点、全一点、精一点。而且,预设得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创意,可以直接关系到课堂上生成得是不是“顺利”。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特级教师、名师的课“亮点”闪烁、异彩纷呈,除了他们驾驭课堂的技术娴熟之外,我想也与他们在上课之前做了精心的准备(预设得完美)也有着直接的关系。(2)让传统的守本与创新的超越“两相媲美”。语文教材是智慧的结晶,是语文教育专家思想的“化身”,具有“经典”性,因此,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重视它,研读它。但在此基础上,我们不能做教育的“奴隶”——永远受制于“书”,应适当地、机智地补充一些与文本有关的语文学习资料,扩大一些语文学习的区域,让语文课的内容精彩纷呈。(3)让现实的生活与真正的课堂“休戚相关”。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大家的共识。因此,“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已成为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
总之,要适应课程的改革,语文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而且要转变角色。谁能够及早意识到这一点,谁就会在课程改革中把握发展的主动权,真切感受到教学的终极意义。作为语文教师,要认清教师“转型”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通过不断地吸收最新的教育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以应对新课程的发展变化,构建适合二十一世纪时代要求的新形象,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个性化的语文教师。
一、一盏明灯,烛照心路,语文教师应是引路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遇到难题、茫然无助、默默无语时,教师是帮助其“拨开云雾见青天”的人;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对某些问题产生分歧时,教师应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悟出结论,而不应扮演裁判,简单地判定谁是谁非;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当他们的理解、感悟、体验背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师应是帮助他们明辨是非、纠正错误、指明前进方向的人。
二、一副聪耳,耐心聆听,教师应是忠实的听众
画面:一生高声朗诵、展示自我的同时,老师或许为了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步履稳健地走向讲台,握住桌上的鼠标,点击出一幅漂亮精致的画面,在确保程序无误后,长长出了一口气。此时,学生朗诵已结束,于是,教师蜻蜓点水般地一句话“很好!”便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
类似的现象在课堂中时有发生。因为教师的“忙碌”,所以无论学生的见解、行为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无法进行恰当的评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知识、能力的细微变化无法捕捉,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热情之火便会逐渐熄灭。综观特级教师的课堂,撷取几句语丝:(1)请你转过脸来,让我们再次聆听他朗读的声音,欣赏他朗读的表情,分享他朗读的愉悦。(特级教师孙建峰《最大的麦穗》)(2)蛮好的,但遗憾的是“我爱中国”这种感情隐含了。(特级教师贺诚《难忘的一课》)试想,如果教师没有认真倾听,就不能有如此中肯实在而又充满激励的话语
三、一副金嗓,字正腔圆,语文教师应是播音员
我认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是一位出色的播音员。在一次观摩会上,给各位与会老师以深刻印象的就有一位做课老师那富有磁性、魅力十足的男中音朗诵的《悲壮的一幕》,那时而深沉有力、时而舒缓抒情、时而激昂高亢的话音时刻萦绕在我们耳边。记得当时,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都静静地倾听,我想:他们一定沉浸在文中“科玛洛夫与妻儿老小诀别”时的悲痛之中,心中涌动着对科玛洛夫的崇敬,被教师那扎实的基本功深深地震撼着。
朗读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也是培养语感、丰富语言积累、进行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时(其实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学生的朗读不够到位),教师可进行适时的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够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文本、教师、学生和谐共振。而录音机里的朗读即使再标准,也缺少这种亲和力,形不成互相感染的“场”,而且教师只有自己读出美来,读出味来,读出情来,对学生读的指导才会到位,才能让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读”永放光彩。
四、一张铁嘴,出口成章,语文教师应是“文学家”
一堂课中除了娓娓动听、婉转清亮的朗读,师生对话构成了课堂的另一道风景线。那妙语如珠、谈笑风生的场面,庄谐并出的对话,忽然冒出的一句自我解嘲的幽默语言,既可以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顿悟,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学生的知识;那含蓄、激情、精湛的诗话语言,闪烁着理性的睿智和感悟的诗彩,营造了审美的意蕴、审美的氛围、审美的意境:在某教师执教的《特殊的葬礼》中,在美丽的画面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声中,教者投入全部身心,倾情朗诵:在星光璀璨的茫茫宇宙中,漂浮着一叶扁舟,它就是美丽壮观的地球……学生就在这如诗如画的语言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那赏识激励而又不失中肯、批评说教却又点到即止的评价性语言,唤醒了学生的智慧潜能,让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个性的张扬:“你的声音虽不高亢,但在平静的叙述中却饱含了深深的悲痛,真好!”“你已经理解了,但是光有理解没有感受不行,光有感受没有感情更不行,请你再带着感情读一读”。
五、一双巧手,匠心独运,语文教师应是设计师
我常常觉得,上一堂课就像做一锅饭:学生是米,教学内容是水,新“课标”和“发展与创新”的理念就是将米煮成一锅好饭的火,而教师充当的就是“巧妇”这个角色。借用这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我是想用以说明我所理解的教师在新课堂中的位置,他应是一个巧妙的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1)让精心的预设与动态生成“和谐相生”。在备课时,尽管不可能谋略到课堂上的“一丝一毫”,但也要想得细一点、全一点、精一点。而且,预设得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创意,可以直接关系到课堂上生成得是不是“顺利”。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特级教师、名师的课“亮点”闪烁、异彩纷呈,除了他们驾驭课堂的技术娴熟之外,我想也与他们在上课之前做了精心的准备(预设得完美)也有着直接的关系。(2)让传统的守本与创新的超越“两相媲美”。语文教材是智慧的结晶,是语文教育专家思想的“化身”,具有“经典”性,因此,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重视它,研读它。但在此基础上,我们不能做教育的“奴隶”——永远受制于“书”,应适当地、机智地补充一些与文本有关的语文学习资料,扩大一些语文学习的区域,让语文课的内容精彩纷呈。(3)让现实的生活与真正的课堂“休戚相关”。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大家的共识。因此,“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已成为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
总之,要适应课程的改革,语文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而且要转变角色。谁能够及早意识到这一点,谁就会在课程改革中把握发展的主动权,真切感受到教学的终极意义。作为语文教师,要认清教师“转型”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通过不断地吸收最新的教育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以应对新课程的发展变化,构建适合二十一世纪时代要求的新形象,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个性化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