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石林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jieha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东南部的龙湾村,蜿蜒奔腾的黄河水环绕而过。从必经的盘山公路上望去,有一片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峰峦叠嶂,峡谷幽深,绝壁林立。这里,就是黃河石林。
  黄河石林,美在奇观天成。生成于21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早更新世,由于地壳运动、风化、雨蚀等地质作用,形成了以黄色砂砾岩为主,造型千姿百态的石林地貌奇观。景区周围的坝滩,由于风蚀作用,地面层细粒层已被带走,形成了乌黑光亮的戈壁景观,四处皆为形态万千的黄河石。全新世时期,本区地壳继续抬升,风蚀作用明显减弱,气候以干燥为主导,使古老的黄河形成了一级附地——滩,伴随风积作用,形成风积沙丘……一系列的地壳运动与自然神力,孕育了黄河石林。它不像其他景观,要么是山,要么是水,要么是土,要么是石,要么是大海,要么是陆地。它却统统拿来,既是山也是水,既是土也是石,既是大海也是陆地,既是山里的水也是水中的山,既是土里的石也是石中的土,既是陆地上的大海,也是大海中的陆地。这样的天造地设、鬼斧神工,你说奇不奇,你说美不美?
  黄河石林,美在石传神韵。峡谷蜿蜒曲折,皆以沟命名,从东南至西北,共8沟之多,有雄狮当关、大象吸水、西天取经、蛟龙出洞、观音神像、李逵背母、月下情侣、屈原问天等诸多景点。置身石林大峡谷,只见陡崖凌空,千峰竞奇,步移景变,峰回路转。远观群峰,高低交错弄影姿,此起彼伏波浪翻;近看其形,褶皱隆起似揉搓,疏密相间石根连。你看那“千帆竞发”,浩浩荡荡,直取对岸;你看那“猎鹰回首”,如临大敌,目凶似剑;你看那“空中之吻”,含情脉脉,一吻千年。那些石人、石佛、石兽、石蘑菇、石嘴、石帆、石穴、石洞、石层、石壁、石桥等精品荟萃,神韵万千,真可谓山从石林叠,石从天外飞,山石传神韵,美丽似梦幻。你看过高达百米的“石笋”吗?你见过吸水嬉戏的“大象”吗?你见过腾云驾雾的“观音”吗?你似乎见过,又好像没见过,你可能见过的是它们的“形”,但你绝对没品过它们的“韵”,因为这神韵只有黄河石林才能呈现。你感觉它们似乎要长高了,要动起来了,要接吻了,要飞走了,但却又真的没动。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让你心里有点急,但却又不着急,直钩得你心潮翻动,胸背酥麻。这种独特的韵味,你说神不神,你说美不美?
  黄河石林,美在谷中藏洞。怀着兴奋与期待,将脚步放轻再放轻,探寻新的发现。果然,在景区峰林之中,有一山谷,名蟠龙谷,谷内有一仙洞,名曰“蟠龙洞”。令人称奇的是,洞顶竟有一副天然形成的太极图,图内龙凤呈祥,洞深16米,宽13米,均高3~4米,最高处约8米。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大自然给此洞赐了一部“空调”,使洞内常年恒温保持在17摄氏度左右。洞内有一寺,名“兴龙寺”,为当地宗教圣地,四季梵音缥缈,经幡高扬,百年来敬受四方香火,昌盛不衰。每至初春、初秋时节,洞内有雾气飘出,犹如龙吐仙气,氤氲山谷(实则是室内外湿度相差太大,自然形成的雾气)。这种世外仙境,你说绝不绝,你说美不美?
  黄河石林,美在民歌传承。在黄河石林景区,富有民俗色彩的“毛驴拉板车”(当地人称“驴的”)比比皆是,它们成排成列,统一编号。按照景区的统一规定,当地每户农家只准出一辆“驴的”,并且严格按照编号排队拉客。拉载我们的是一位老妇,年龄约在50岁开外,会唱当地民歌。她一边手扬皮鞭赶着“驴的”,一边为我们尽情哼唱民歌。细细品味,那歌中蕴含着黄土地一样的质朴,蕴含着黄河水一样的幽远。置身石林大峡谷,倾听老妇的原生态民歌,好像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亿万年前的洪荒年代,原始、苍凉、纯粹,犹如天籁。这样净化心灵的民歌,你说纯不纯,你说美不美?
  黄河石林,美在诗意朦胧。置身景区,远处的黄河、石林、峰峦、沙漠、戈壁、绿洲、农庄、人家,就像一幅山水画,粗犷中有细腻,雄浑中见阴柔,天高与地阔相融,运动与静止合一,让人心生向往,如痴如醉。再看那灵动的山水,山枕着水、水绕着山,山水相拥,诗意浓浓。如果你支起帐篷,在此野营,就会发现这里更美了。栖身诗意画境,尽情欣赏日升月落、灿烂星辰,尽情倾听风沙鸣吼、黄河涛声,尽情感受生机勃发,春意盎然,倏然世尘皆无、心灵空净。就像一首诗描绘的那样:“北国风光千里秀,石林景色万年春,石笋摇姿尽含翠,林峰古浪常占春。”这样朦胧的诗意、浓烈的春意,你说醉不醉,你说美不美?
  站在高耸的石林群峰之下,我感到大自然是那么的伟大,而人类是那么的渺小。说伟大,是因为它善于创造;说渺小,是因为我们无度破坏。是的,大自然的美,让我想到了人类的丑;此地的兴,让我想到了彼地的痛。在我们美丽的家园上,已经痛失了太多净土。
  黄河石林无疑是幸运的,但那些已经被染得发“黄”甚至发黑的“河”呢?那些已被破坏的“石”与“林”呢?

经典点击


  这是一篇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作者经过了认真观察、久久孕育、深思熟虑、整体布局、精心构思而成的文章,甚至可以用来做习作者(如我者)学习借鉴的范文。
  通篇文章有7个关键字:奇、神、绝、纯、醉、痛、忧(忧是隐性的)。即7个点着眼,继尔点动成线,绘画般把黄河石林的美、以及心灵深处由此而衍生出的缘于所见所闻某些地方自然环境遭受人为毁坏的心痛和忧虑展示出来。
  首先作者用一个“神”字,如同挖祖根、查户口般,把黄河石林的成因、外形、内涵娓娓道来,使人一目了然,读之如同亲临现场观摩,感受鲜活。接下来,作者以同样的笔法,让石传神韵,亦步亦趋;令飞禽走兽,蠢蠢欲动;让仙姿人影,步步皆灵。草木石上摇曳,烟岚绕石盘旋,一幅幅生动的木石缘图,如在眼前。还有,险境内的太极图,淳朴歌声里的驴的,如诗如画,如在眼前,美的合乎情理,难怪观者读者会被陶醉。
  一本书就是一个方阵。这方阵,有铿锵的脚步,有生命的蓬勃;嘹亮与阴柔同在,形美与内秀和谐。更有心灵的憧憬和向往在律动,在追求。
  (张庆和)
其他文献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这是大学时代偶然结识的一位作家对我说的话,但我对其含义的真正理解则是在很久很久以后——倒是至少能给我以某种安慰——的确,所谓十全十美的文章是不存在的。  尽管如此,每当我提笔写东西的时候,还是经常陷入绝望的情绪之中。因为我所能够写的范围实在过于狭小,譬如,我或许可以就大象本身写一点什么,但对象的驯化却不知从何写起。  八年时间里,我总是怀有这样一
所谓科学饮食观,就是以人为本,以健康为目的,根据人体的需要和客观条件而形成的合理的饮食观念。其基本要求可概括为多样、适量、协调、均衡、规律、卫生、节俭。针对目前大众饮食存在的不科学现象,坚持科学饮食观应重点搞好“调整、维持、控制、增加”。  所谓“调整”,就是调整3餐进食比例。  我国居民曾有过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经验总结。“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有一定道理。但现代生活打乱了这一规律,形成了早
“喃咪”是傣族语,“咪”的意思是搅拌或拌合。傣族的“喃咪”都是用多种材料拌合而成的像酱一样的糊状食物。傣族的“喃咪”也和酱一样起佐餐、调味的作用。将“喃咪”称为傣族的酱食,主要取《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的第三个意思,即“像酱的糊料食品”。  傣族生活在亚热带地区,受自然环境影响,喜食酸食生。“喃咪”是傣族佐餐之物,也就充分适应了这种口味特点的要求。“喃咪”的制作也都表现出食生、食酸的特点
冬季是一个万物凋零、阳气渐衰的季节,此时人体末梢小血管收缩,血液微循环阻力增大,气血凝滞。往往会出现一些诸如头痛、全身酸痛、痰白等症候。因此,这一时期的滋补应当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以求精气内储,健体强身。  肾是人体活动的源泉,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冬季当以补肾,它可以滋养五脏之阴,生发五脏之阳。以温补肾阳、培本固元、强身健体为原则。现代营养学认为冬季保健膳食一般应含有高于平时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
多暖的光  自那明亮的海灣  桅樯,像云杉  缆索的静息,在晨霭中  那儿,溪水潺潺,入海  在小桥边,一管长笛  远处,在古代废墟的拱门下  你看见一些走动的细小身影  一个戴着红巾  有树,城壁以及山峦  在清晨时
我的童年梦想是长大了做一个大画家,生活的潮流却把我引向另一个行业,成为一名厨师,这可是我从小没有想到的,我是那种随遇而安的人,但我不是一个自甘平庸的人,只要一有时间,我就看书,画画。当然,这些从生活的角度而言,它只是我的副业,人生不能主次不分,那样可能什么事也做不好,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有一些主观或客观的因素,我也一样。在我从学徒到成为一名特级厨师,受到多位南京烹饪界前辈的帮助和引导:罗照顺先生、叶
婴孩还感觉不到自己的灵魂,因为他们还没有经历过在成人身上常常发生的那种体验,即在内心同时有两个不和谐的声音在讲话。  一个说:自己吃;而另一个说:送给讨要的人。  一个说:要报答;而另一个说:要索取。  一個说:相信别人的话;而另一个说:要自己思考。  人的年龄越大,就越常听到这两种不和谐的声音:一个是肉体的声音,而另一个是灵魂的声音。习惯于倾听灵魂的声音,而非肉体的声音的人,将过上好日子。
唐砚青  重庆工商大学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90后文艺青年一枚。闲时爱游山玩水,用文字与图片记录世界上的美好瞬间。青春短暂,美好的事物难以长久,我选择以文字来留住那些珍贵的画面、记忆,和心中时常涌起的、五味杂陈的思绪。  “滴滴滴滴——”刺耳的闹钟声响彻房间,我熟练地按下关闭键。起床、更衣、洗漱……揉揉惺忪的眼,我呆呆地望着镜子里的自己,眉毛稀疏而杂乱,嘴角习惯性向下挂着。  今天的城市依旧被
有一档讨论度颇高的真人秀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个题目取得很妙,很抓人,抓人的点不在于“姐姐”,而在于闪烁着古汉语质感的“乘风破浪”四字。在娱乐化的语境中,它营造出一种光明浪漫的英雄主义氛围,令人见之难忘。  一个振奋人心的词汇,背后一定有着不同凡响的典故。对喜读文史的朋友来说,“乘风破浪”的出处倒也不算生僻——它来自南北朝时期的名将宗悫(音雀)。  宗悫的名字不好读,名声却真不小。其身后两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一位小说家,他写的这篇《<心理学原理>面面观》是一篇随笔。内容是谈读书的,是一个他生活中的小故事。他碰到一位年轻小伙子拉里,手里拿着《心理学原理》。毛姆和拉里谈起读书,才知道拉里刚从战场上回来,不想去上大学,可是还想学习。于是就自学,自己找书看。  他读的这本《心理学原理》由美国作家威廉·詹姆斯所著,前后写了十二年,书中有些段落成为经典,被读者和学界人士传颂。例如他写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