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数感·创造性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sda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不仅要靠老师出色地教,更要靠学生自主地学。为了使小学生兴趣盎然地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小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游戏显得尤为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过:“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把身体与精神的训练相互形成一种娱乐,说不定就是教育的最大秘诀之一。”
  正式上课时,最关键的就是要让孩子觉得这堂课是比较有趣的,能够让孩子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孩子好动的天性,增加课堂上带有愉悦孩子的活动内容,增加游戏部分,充分发挥数学游戏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闪现学生的创造性这三大作用。
  如何具体有效地将数学游戏溶入小学数学课堂呢?
  
  一、将有启发性的游戏设计融入数学学习里
  
  学习游戏的形式是为我们的教学内容服务的,设计学习游戏应该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使其有助于突出学习的重点,突破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例如:
  1.“数学接力赛”。设计时要注意突出分析问题的层次,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像分析应用题:“小人书有9本,连环画比小人书多4本,连环画有多少本?”请4名同学参加数学接力赛,每个学生完成一个层次的任务。第一棒,从“连环画比小人书多4本”这句话里知道了谁和谁比。(连环画和小人书比。)第二棒,还知道了谁的本数多?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连环画的本数多,连环画的本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小人书同样多的9本,另一部分是比小人书多的4本。)第三棒,求连环画有多少本,应该怎样做?用什么方法计算?(求连环画有多少本,应该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第四棒,列式计算、作答。[9 4=13(本)答:连环画有13本。]如此一来,一人只解决一个层次的问题,渗透了思维的条理性,分散了学习应用题的难点,在数感强烈的游戏中对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低年级学生起到辅助作用。
  2.“猜一猜”。这是常用的学习游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良好的思维品质、构建数字的内涵。又如,老师手里拿10根小棒,藏在背后,让学生猜老师左手拿几根?右手拿几根?(可能左手1,右手9……左手9,右手1)用此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10的组成和分解,要比让学生反复死记硬背好得多。
  3.“小擂台”。这是学生喜爱的学习游戏。如“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在巩固新知时,设计一个套圈游戏。用圆圈套中下列小动物的分值为:小兔24分,小羊26分,小鸭31分,小猪15分,小猴子40分,小鹿39分。教师提问:(1)你喜欢套哪两种动物,应得多少分?算出结果。(2)套哪两种动物得分最多?是多少?谁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1)套哪两种动物得分最少?是多少分?(2)我套两种动物得55分,猜猜看我套中的可能是哪两种动物?(3)我两次套中的分比65分多,可能是套中哪两种动物?(4)每次套两种动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套法?(5 4 3 2 1=15)。再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15种套法,并把每种套法相应的算式列出来进行搭配,使学生亲自体验一一搭配的数学学习中闪现的创造性。上述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有序
  性、严密性,突出了知识的重点,闪现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将有趣味性游戏的设计融入数学学习
  
  数学以严谨、周密著称,数学游戏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应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像旧时的童谣《数蛤蟆》:“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扑通跳下去……”表述的就是量的变化规律。这个规律如用数学符号表示就是:1,2,4;2,4,8;3,6,12……如果依数字读出,则显得平铺直叙,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把它与蛤蟆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述,就变得活泼有趣了。学生在玩这个游戏时,兴致盎然,课堂气氛在快乐的空间情境热烈,最后,学生在游戏中发现了这首童谣蕴含的情景空间下的数字规律,并用字母表述为:A只蛤蟆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扑通A声跳下水。又如,一年级“认识图形”一课中,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后,巧用剪、拼、贴的游戏活动,把所学的枯燥的空间图形拼成学生喜欢的能发挥想象的图,既发挥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想象力,又使所学一切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享受空间遐想的美和创造数学的愉悦。
  实践告诉我们,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培养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他文献
[摘 要]生长教学是突出学生主体意识和自我建构的课堂活动。要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互动对话中完成所学知识与已有经验的有效对接,需要从暴露已有经验开始,尤其要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让学生在反思和重构中生长知识和智慧,从而形成自己的数学经验。  [关键词]生长教学;相异构想;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05-03  杜威
[摘 要]从知识结构化、技能结构化、策略结构化、思维结构化四个方面实施数学结构化教学,能让学生全面、理性地了解和看待数学,扎实有效地实践和体验数学,合理地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最终为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科学精神;三角形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34-02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是
[摘 要]七巧板游戏以例题、练习题、数学拓展(栏目)等形式出现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既然“游戏”素材已经成为教材内容,教师就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玩游戏”(操作),帮助学生通过游戏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操作活动的经验、开展思辨活动的经验,让学生在玩耍中初步形成数学素养。  [关键词]游戏素材;七巧板;活动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
[摘 要]“行”指“践行”或是“实践”。“行”既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归宿。在数学教学中应始终贯穿“行”,为行而学、在行中学、学以致行、以行检学,使学生“行”在知识的产生过程,“行”在实践的应用过程。注重“行”的数学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践行;能行;为行而学;在行中学;学以致行;以行检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摘 要]学习材料是课堂教学的三大核心要素之一,数学绘本就可作为学习材料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将数学绘本《保罗大叔分比萨》作为主要学习材料,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对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理解、问题解决、文化视野均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分数;数学绘本;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3-0026-02
实施新课程应从五个方面进行突破  新课程改革就像朱自清笔下的“春”一样,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为了使新课程能够顺利实施,我们应从“五个方面”进行突破:  1.各方参与,大力宣传。课程改革必须得到学生、家长、政府、社会等各个层面的理解和支持。不但教师和学校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全社会也要改变那种陈旧的人才观。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阐明课改的必要性,使社会形成共识,改变那种唯分数的评价观念。  2.加强培训
[摘 要]整理与复习课是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的,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复习课的特点是容量大、内容多、时间紧。为了让复习课焕发生命活力,在复习“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时,先是鼓励学生课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因势利导,并提供足够空间让学生主动学习,最后通过丰富的练习形式和新颖的课堂小结,画龙点睛。  [关键词]整理与复习;倍
[摘 要]问题驱动式教学是将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从而营造生动而深刻的数学课堂,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以苏教版教材的“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为例,在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只是一个“知识中转站”,更多的是一个引路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向未知知识进发。  [关键词]问题驱动;小学数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都一致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能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巧妙地作出相应的变动。这是教学的理想境界,因为它直接关注了儿童的理智和心灵,凸显了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面对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时,如何去捕捉和处理,使它们转化成教学的契机,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实现学生生命灵性的真正涌动呢?笔者认为应做好
贵刊2006年第4期刊登了曹秋桦老师撰写的《错出真实,打造本色课堂》一文,文中从“呈现错误,制造争议”、“捕捉错误,呈现精彩”、“直面错误,追寻真实”三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读后颇受启发,然而笔者对文中的案例一却是疑惑不断。  在案例一中,教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往空圆锥里装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能正好装满。由于教师给学生的是不同的圆柱和圆锥,导致有的小组圆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