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启发者和组织者,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和需求去学习课文,这样才能凸现开放语文课程教学的活力。
一、课前开放,让学生自找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教学挂图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也都可以成为课文学习资源。”所以,在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广泛涉猎相关资料,运用各种资源,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从中搜集资料,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是十分必要的。
1.开展生活的体验活动。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正确掌握课文内容,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如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之前,让学生利用幻灯、图片展和资料的介绍,增加学生对祖国的风景名胜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之情.二是观察体验,课前布置学生观察与课文相关的生活内容。
2.开展收集资料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根据课文的内容需要,让学生做好资料的收集,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是收集作者生平资料;二是收集课文背景资料。让学生在图书馆或者在网上查阅有关资料,让学生掌握课文故事是在什么特定的环境下发生的,对于学好课文,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课堂开放,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过去的课堂教学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是被动的全接受的收容器。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具体表现是:
1.让学生选择喜欢内容学习。如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我问同学们:“你对课文的哪一方面的内容感兴趣?”学生回答:“我对蒙古包的牧民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这部分的内容很感兴趣,因为我想知道蒙古包牧民们那种热情好客的品质”。另一个学生回答:“我对草原的景色很喜欢,因为我没有到过草原,想从书本上领略一下草原的美丽景色”等等。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教师应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学习。学习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个性行为活动,要达到目的。同样,一篇课文.也可以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去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去学习。
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法学习,摆脱了过去教师规定学习课文的方法束缚,学生有了学习自由的权利,由过去的“你要我学”变为现在的“我要学”,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容易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3.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过去的课堂学习,多数是由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不利于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这样,学生学习很活跃,收到很好的效果。
4.让学生有空间发挥,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语文开放应体现在跨学科的学习上,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上相互交叉,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通过将学过课文内容内化后,用演一演、猜一猜、画一画等形式,与同学们分享学习成功的快乐,更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课后开放,拓宽阅读空间,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课后开放是指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到技能延伸到课后,由课本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进大自然,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开放教学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活力。
1.拓展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学了《神笔马良》,引导学生阅读《中国童话故事》。又如学了《猴王出世》,推荐学生阅读《西游记》等,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2.阅读延伸,提高能力。如学习了《飞夺泸定桥》。在课前先组织学生看《飞夺泸定桥》的影片,课后举办读书报告会和征文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引导他们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3.学会积累,做到读写结合。如《迷人的张家界》一文学习后,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抄下来,不断积累,并把这些优美的语句运用到写作中去。或模仿篇章结构让学生进行仿写,做到读写结合。
总之,课前开放是学习基础,课堂开放是学习中心。课后开放是学生学习的延伸,三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只有开放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的发展。
一、课前开放,让学生自找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教学挂图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也都可以成为课文学习资源。”所以,在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广泛涉猎相关资料,运用各种资源,参加一些实践活动,从中搜集资料,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是十分必要的。
1.开展生活的体验活动。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正确掌握课文内容,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如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之前,让学生利用幻灯、图片展和资料的介绍,增加学生对祖国的风景名胜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之情.二是观察体验,课前布置学生观察与课文相关的生活内容。
2.开展收集资料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根据课文的内容需要,让学生做好资料的收集,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是收集作者生平资料;二是收集课文背景资料。让学生在图书馆或者在网上查阅有关资料,让学生掌握课文故事是在什么特定的环境下发生的,对于学好课文,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课堂开放,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
过去的课堂教学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是被动的全接受的收容器。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具体表现是:
1.让学生选择喜欢内容学习。如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我问同学们:“你对课文的哪一方面的内容感兴趣?”学生回答:“我对蒙古包的牧民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这部分的内容很感兴趣,因为我想知道蒙古包牧民们那种热情好客的品质”。另一个学生回答:“我对草原的景色很喜欢,因为我没有到过草原,想从书本上领略一下草原的美丽景色”等等。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教师应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学习。学习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个性行为活动,要达到目的。同样,一篇课文.也可以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去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去学习。
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法学习,摆脱了过去教师规定学习课文的方法束缚,学生有了学习自由的权利,由过去的“你要我学”变为现在的“我要学”,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容易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3.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过去的课堂学习,多数是由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不利于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这样,学生学习很活跃,收到很好的效果。
4.让学生有空间发挥,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语文开放应体现在跨学科的学习上,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上相互交叉,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学生通过将学过课文内容内化后,用演一演、猜一猜、画一画等形式,与同学们分享学习成功的快乐,更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课后开放,拓宽阅读空间,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课后开放是指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到技能延伸到课后,由课本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进大自然,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开放教学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活力。
1.拓展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学了《神笔马良》,引导学生阅读《中国童话故事》。又如学了《猴王出世》,推荐学生阅读《西游记》等,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2.阅读延伸,提高能力。如学习了《飞夺泸定桥》。在课前先组织学生看《飞夺泸定桥》的影片,课后举办读书报告会和征文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引导他们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3.学会积累,做到读写结合。如《迷人的张家界》一文学习后,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抄下来,不断积累,并把这些优美的语句运用到写作中去。或模仿篇章结构让学生进行仿写,做到读写结合。
总之,课前开放是学习基础,课堂开放是学习中心。课后开放是学生学习的延伸,三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只有开放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