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摸清榆林市玉米产业化现状,进一步提高本市玉米产业化发展水平。本文针对全市玉米生产现状,经济效益及流通、消费、加工情况进行调研,分析论证,提出榆林市玉米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榆林市玉米产业的发展趋势,为榆林市玉米的产业化发展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 玉米 产业化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9-0058-01
1 玉米生产现状
1.1 玉米产品价格低迷,生产资料上涨成本加大。
据调查,生产资料成本较前两年相比上涨幅度较大,地膜由每公斤8元上升至13元,涨幅为62.5%,碳铵由每袋22元上升至28元,涨幅为27.3%,农药种子也只涨不降,加大了玉米生产成本。
1.2 加工技术落后,玉米产品附加值低。
全市的玉米饲料加工企业虽初具规模,但加工设施简陋落后,一机一厂现象普遍存在。玉米深加工技术仍是空白,玉米产品附加值低。
1.3 玉米品种多乱杂现象仍需改进,农民自发盲目引种时有发生。
目前全市玉米品种区域分布虽日趋科学合理,但一些玉米产区仍存在着主次不分、品种多、相应的栽培技术不配套等现象。农民自发的引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也会造成因品种不对路,高产不稳产的后果。
1.4 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种植大户劳动强度大。
除耕翻机械和部分滩区点种采用人工滚简点籽机和畜力覆膜机外,玉米田管、收获,脱粒等工序仍是人工作业,特别是十亩以上玉米种植大户均反映劳动强度大,迫切需要解决玉米生产上的机械化作业问题。
2 玉米发展趋势
2.1 全市玉米种植区域范围扩大,面积增加。
近几年,随着种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特别是地膜覆盖技术在玉米生产上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玉米种植区域逐步扩大,种植范围已由长城沿线生产区的川水地,扩大到涵盖12个县区的川水地、旱坝地、风沙草滩以及下湿盐碱地、旱涧地、旱台地等。全市玉米生产实现了两大突破,第一:玉米种植区域扩大。第二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种植面积已连续多年突破100万亩大关,已在全市粮食安全生产中占具相当重要的位置。
2.2 玉米产量稳定,质优价高增产增效显著。
榆林市属春玉米优生区,日照高、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有利于玉米作物营养积累,病虫害不易发生,玉米颗粒饱满,皮薄粉细,产品质量好,经济价值高。据统计,2005年全市玉米平均单产最高,如下表所示:
分析得到:目前玉米价格呈上升趋势。而且全市玉米产量稳定,增长增效显著。
2.3 玉米种植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逐年提高。
2.3.1玉米生产推动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在榆林市北部风沙滩区玉米主产区,采取种植业协调养殖业同步发展。据调查,榆阳马合镇即是玉米产业与养殖业同步发展的典型。据调查地膜玉米每亩投入成本包括地膜、化肥、种子、农药、水费等300元,平均亩产值800元,亩纯收入500元。全镇人均纯收入在种植玉米上为950元,在养殖业上为2480元,以养殖业人均纯收入的一半归于玉米种植,即是玉米产业推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合计为2190元。
从上面可以看出玉米既是粮食作物,又是饲料作物。大量种植玉米可以使养殖业空间得到迅速提升,加快猪羊牛养殖业的飞速发展。同时推动该区域的畜牧产业化进程。
2.3.2 玉米生产带动了农村中小型饲料加工企业的发展。
目前,全市玉米主产区各县、乡镇、村,以加工玉米为主的农户小型饲料加工厂处处可见。这种加工厂投资小,成本低,收益好。现仍以一户一台饲料粉碎机为主,操作工艺简单,随用随加工,并配入混料,增加了养殖业科技含量。据调查统计截止2006年全市有中型饲料加工厂10个,固定资产2715万元,产品类型包括颗粒型、粉型,生产与混合料等产品。
从表2知,全市玉米年加工能力11.755万t,比较分析,全市玉米加工量占总产量的22.35%。近年来,玉米加工量还在逐年增加,玉米生产带动了农村中小型饲料加工企业的发展。
2.3.3 玉米制种业促进了全市玉米产业的发展。
榆林市广阔的土地资源,充足的光照,天然的隔离屏障,齐全的排灌设施,加之病虫害少,储藏条件好的自然条件,使本市成为全国、全省优良的玉米制种基地。其中玉米品种包括:澄海系列、丹玉13、中单2号、户单4号、沈单10、苏玉系列、K系列。除为全市提供充足、保质,高效的玉米良种外,销售区域已遍及东北、华北、西北等十多个省市。玉米制种产业已成为榆阳、靖边等县区的农业支柱产业,也促进了当地玉米产业的发展。
3 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大力发展玉米产业对本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针对榆林市玉米产业化现在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探讨提出今后玉米产业发展思路如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产竞技为手段,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为目标,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农业科技部门的作用,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和贡献率,全面提升全市玉米生产水平。稳定玉米种植面积,提高玉米单产和产品综合利用能力,充分发挥玉米产业在全市粮食生产中半壁江山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佟屏亚.现代玉米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2]石德权,郭庆法.食用玉米研究进展[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6.
[3]周洪生.玉米种子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关键词] 玉米 产业化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9-0058-01
1 玉米生产现状
1.1 玉米产品价格低迷,生产资料上涨成本加大。
据调查,生产资料成本较前两年相比上涨幅度较大,地膜由每公斤8元上升至13元,涨幅为62.5%,碳铵由每袋22元上升至28元,涨幅为27.3%,农药种子也只涨不降,加大了玉米生产成本。
1.2 加工技术落后,玉米产品附加值低。
全市的玉米饲料加工企业虽初具规模,但加工设施简陋落后,一机一厂现象普遍存在。玉米深加工技术仍是空白,玉米产品附加值低。
1.3 玉米品种多乱杂现象仍需改进,农民自发盲目引种时有发生。
目前全市玉米品种区域分布虽日趋科学合理,但一些玉米产区仍存在着主次不分、品种多、相应的栽培技术不配套等现象。农民自发的引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也会造成因品种不对路,高产不稳产的后果。
1.4 玉米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种植大户劳动强度大。
除耕翻机械和部分滩区点种采用人工滚简点籽机和畜力覆膜机外,玉米田管、收获,脱粒等工序仍是人工作业,特别是十亩以上玉米种植大户均反映劳动强度大,迫切需要解决玉米生产上的机械化作业问题。
2 玉米发展趋势
2.1 全市玉米种植区域范围扩大,面积增加。
近几年,随着种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特别是地膜覆盖技术在玉米生产上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玉米种植区域逐步扩大,种植范围已由长城沿线生产区的川水地,扩大到涵盖12个县区的川水地、旱坝地、风沙草滩以及下湿盐碱地、旱涧地、旱台地等。全市玉米生产实现了两大突破,第一:玉米种植区域扩大。第二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种植面积已连续多年突破100万亩大关,已在全市粮食安全生产中占具相当重要的位置。
2.2 玉米产量稳定,质优价高增产增效显著。
榆林市属春玉米优生区,日照高、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有利于玉米作物营养积累,病虫害不易发生,玉米颗粒饱满,皮薄粉细,产品质量好,经济价值高。据统计,2005年全市玉米平均单产最高,如下表所示:
分析得到:目前玉米价格呈上升趋势。而且全市玉米产量稳定,增长增效显著。
2.3 玉米种植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逐年提高。
2.3.1玉米生产推动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在榆林市北部风沙滩区玉米主产区,采取种植业协调养殖业同步发展。据调查,榆阳马合镇即是玉米产业与养殖业同步发展的典型。据调查地膜玉米每亩投入成本包括地膜、化肥、种子、农药、水费等300元,平均亩产值800元,亩纯收入500元。全镇人均纯收入在种植玉米上为950元,在养殖业上为2480元,以养殖业人均纯收入的一半归于玉米种植,即是玉米产业推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合计为2190元。
从上面可以看出玉米既是粮食作物,又是饲料作物。大量种植玉米可以使养殖业空间得到迅速提升,加快猪羊牛养殖业的飞速发展。同时推动该区域的畜牧产业化进程。
2.3.2 玉米生产带动了农村中小型饲料加工企业的发展。
目前,全市玉米主产区各县、乡镇、村,以加工玉米为主的农户小型饲料加工厂处处可见。这种加工厂投资小,成本低,收益好。现仍以一户一台饲料粉碎机为主,操作工艺简单,随用随加工,并配入混料,增加了养殖业科技含量。据调查统计截止2006年全市有中型饲料加工厂10个,固定资产2715万元,产品类型包括颗粒型、粉型,生产与混合料等产品。
从表2知,全市玉米年加工能力11.755万t,比较分析,全市玉米加工量占总产量的22.35%。近年来,玉米加工量还在逐年增加,玉米生产带动了农村中小型饲料加工企业的发展。
2.3.3 玉米制种业促进了全市玉米产业的发展。
榆林市广阔的土地资源,充足的光照,天然的隔离屏障,齐全的排灌设施,加之病虫害少,储藏条件好的自然条件,使本市成为全国、全省优良的玉米制种基地。其中玉米品种包括:澄海系列、丹玉13、中单2号、户单4号、沈单10、苏玉系列、K系列。除为全市提供充足、保质,高效的玉米良种外,销售区域已遍及东北、华北、西北等十多个省市。玉米制种产业已成为榆阳、靖边等县区的农业支柱产业,也促进了当地玉米产业的发展。
3 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大力发展玉米产业对本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针对榆林市玉米产业化现在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探讨提出今后玉米产业发展思路如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产竞技为手段,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为目标,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充分发挥农业科技部门的作用,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和贡献率,全面提升全市玉米生产水平。稳定玉米种植面积,提高玉米单产和产品综合利用能力,充分发挥玉米产业在全市粮食生产中半壁江山的地位。
参考文献
[1]佟屏亚.现代玉米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2]石德权,郭庆法.食用玉米研究进展[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6.
[3]周洪生.玉米种子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