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立足应对当前互联网络时代多元、开放特点对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挑战,提出教师必须坚持新课程改革的“预设-生成”理论,树立多元价值理念以民主对待学生,“教会顺从”到“教会选择”,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对话,构建思想品德课程高效课堂,提高教育实效。
【关键词】互联网络时代;思想品德课程高效课堂;多元价值理念;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2.421
1.互联网络新时代对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影响
在当前互联网络新时代,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不断走进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其海量高效的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互联网络新时代呈现出多元、开放特点,中学生利用互联网络等新媒体进行学习、游戏,认识世界;但也混杂着许多“思想垃圾”,特别是西方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宣扬个人自由、张扬个性的价值理念向他们走来的时候,中学生怀着对未来世界的憧憬采用来者不拒的态度,极大地冲击了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使思品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特点,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创新,提高实效。
2.构建网络时代思想品德课程高效课堂
(1)坚持新课程改革的“预设-生成”理论,精心预设,动态生成,构建思想品德课程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的过程。“要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①所谓预设,就是对课程教学所做的设计,或“预先设定”,以求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所谓生成,即“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是在由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间,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思维与习惯等建构的、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预设-生成的主体是学生,本质是一种探究。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这预设-生成最终落实到“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的思想品德课程的总体目标。
(2)树立网络时代特征的多元价值理念,构建思想品德课程高效课堂。在互联网络时代,任何形式思想品德教育模式都不能在闭关自守、与世隔绝的状态下生存和发展,都要受到互联网络巨大影响和冲击,都要与其他国家、其它文化和观念、价值取向进行交流和学习,由封闭保守走向开放和融合。因此,思想品德教师都应该主动置身于互联网络时代的多元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冲突和并存的时代背景中,应具有宽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怀,从过去那种带有一定封闭式、排他性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以海纳百川的气势吸收互联网络时代一切进步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在开放的视野中推进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摒弃过去哪种“照本宣科式”的坚持以教材、上级要求或规定的主张以既定不变的、不容置疑的价值取向、理论原理、规范去要求学生、评判学生,使他们遵循教师要求去思、去言、去行,并相应地施以奖惩,尤其对持相异观点,特别是对当堂对教师提出意见、无视“师道尊严”的学生给予坚决的惩罚,以迫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符合教师意愿的成人化和政治化的思想品德观念与意识的错误倾向或“习惯”。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公开课或示范课上这种倾向更为明显。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能以所谓的“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为由任由学生置身于互联网络特征的多元价值取向、矛盾和冲突的价值观念中自主沉浮,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积极去干预并引导学生,应当是指导学生在学习教材基本观点、原理和主流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对各种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比较与鉴别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道德状况,自主地、合理地选择个人所应确立或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品质。
(3)树立开放的思想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理念,构建思想品德课程高效课堂。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公开课与示范课中目前常见的做法是教师习惯将自身置身于相对封闭的习惯观念下进行,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按照教材或课标既定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呈示给学生,不允许学生对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合理性投以任何怀疑,更不允许出现与之相悖的道德取向与行为。而实际上,学生从互联网络世界中走进思想品德课程课堂时,其头脑中已经存在着主流的、意识形态所倡导的、正确价值取向与道德规范,也存在着学校教育无法回避的非既定的和各种形态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既定的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之正确性或合理性未必总是一成不变:即便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合理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规范,也必须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开放式的价值澄清过程而自主地得出其认为正确或合理的结论。因此,构建高效思想品德课程课堂,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开放的观念,真正将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教育本身视为一种开放的系统,不“唯课本”、不“唯上级指示”的“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不是以僵化的、教条的态度,而是以辨证的、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一系统的合理性。并在这种开放的课程课堂教学观念指导下,在课堂行为中,将教材或课标规定、或社会倡导主流的既定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规范明示于于学生同时,也将与之相似、相异乃至相反的各种价值取向与道德规范真实地告诉学生,而不是采取鸵鸟政策加以回避,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4)坚持以民主、平等原则对待学生,构建思想品德课程高效课堂。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被赋于一种至尊的地位,扮演着价值法官的角色,学生被视为教育的容器,只被允许充当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无条件的认同者与遵从者的角色,故整个教育过程便无“民主”可言,亦无需实行“民主”。在互联网络时代,学生在接受教师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之前,已经在互联网络上受到东、西方不同阶级立场的文化背景影响,思想意识中充斥着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念,而有些因文化教育的差异而相异的价值观念无所谓对还是错,更有甚者是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意识相背的价值理念,教师还是坚持权威式的课程教育观念显然是不适宜的,结果是低效。因此,构建高效的思想品德课程课堂,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理念,以民主、平等原则对待学生:一方面,在思想品德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平等、公正地善待带有不同思想意识的学生,不岐视他们的已拥有的文化价值理念,尊重他们的所接受的知识观念与文化价值观。另一方面,思想品德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不是对学生宣布一些不容置疑的教材或课标规定的道德规则与要求,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发展道德要求,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教育,采取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 (5)坚持从“教会顺从”到“教会选择”,构建思想品德课程高效课堂。我国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在目前的文化教育里从总体上是封闭的,是一种“教会顺从”,培养“乘孩子”教育。这种顺从是全方位的,绝对化了的,在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客观上要求青少年学生无条件地认同教材呈现或教师明示于学生的、既定的道德价值观念与道德行为规范,这些道德规范包括教材或课标规定的成文的道德规范与原理,主要是教材观点,也包括非制度化的、未成文的上级指令或主流的社会意识,如学校与教师对学生不时提出的某些特定的道德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但是,在互联网络中成长的中学生,却面临多元的价值观念、多元的思想观念并存与冲突的局面,客观要求必须学会对多元、开放的价值取向进行判断与选择。此外,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开始要求选择及愿意承担自已的选择后果。我们不能禁止他们选择,只能引导们选择。学生若在校期间便学会在选择的基础上形成自已的思想道德品质,则日后进入社会,也就不会在生活中面临种种道德冲突面前变得迷惘无措,因为他们可以通过选择,坚持自已原有的或确立新的更为合理的道德取向。所以,互联网络新时代构建思想品德课程高效课堂,必须坚持从“教会顺从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向“教会选择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转变。
(6)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坚持教学对话,构建思想品德课程高效课堂。目前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通常的教学模式可以描述为“单向注入式的一言堂式讲授”的模式,基本上是老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地听和记。教师的提问也仅仅是为了借学生的回答来验证教师所讲的结论,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课堂的论讨或提问的只有一种结论,其结论也只是教师预先设定的。在日常的公开课与示范课上最为常见。互联网络时代,思想品德课程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多元的价值取向、多种思想观念的并存和冲突的局面,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以充分的人性理解。教师通过尊重与理解唤起受学生的深层道德情感和道德冲突;并在教学上引导学生对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德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而为他们提供一些具体的、技术性的帮助。“道德教育最好是对话中的一个自然过程,而不是作为一种理论指导或说教。教师和课程最好是作为这种对话的促进者。”②是这种做法的最好的注解。
3.互联网络时代思想品德课程高效课堂的教师行为
面对互联网络时代的多元、开放特点,构建思想品德课程的高效课堂,教师应该积极更新知识,担当好“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同时,更需要积极应对互联网络时代的变化与挑战,更新知识,转变理念,坚持创新,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提高教学实效。
注:
转引自:盘溪中学教务处.《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热门话题:教学的预设与生成》.http://www.zjjyedu.org/n3919c31.aspx
转引自:南京市东山小学·熊丽萍.小议品德课堂中师生交往冲突.http://ktsb.e21.cn/tzgg.php?ithd=tzgg,“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研究成果
【关键词】互联网络时代;思想品德课程高效课堂;多元价值理念;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2.421
1.互联网络新时代对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影响
在当前互联网络新时代,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不断走进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其海量高效的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互联网络新时代呈现出多元、开放特点,中学生利用互联网络等新媒体进行学习、游戏,认识世界;但也混杂着许多“思想垃圾”,特别是西方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宣扬个人自由、张扬个性的价值理念向他们走来的时候,中学生怀着对未来世界的憧憬采用来者不拒的态度,极大地冲击了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使思品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特点,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创新,提高实效。
2.构建网络时代思想品德课程高效课堂
(1)坚持新课程改革的“预设-生成”理论,精心预设,动态生成,构建思想品德课程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的过程。“要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①所谓预设,就是对课程教学所做的设计,或“预先设定”,以求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所谓生成,即“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是在由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间,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思维与习惯等建构的、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预设-生成的主体是学生,本质是一种探究。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这预设-生成最终落实到“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的思想品德课程的总体目标。
(2)树立网络时代特征的多元价值理念,构建思想品德课程高效课堂。在互联网络时代,任何形式思想品德教育模式都不能在闭关自守、与世隔绝的状态下生存和发展,都要受到互联网络巨大影响和冲击,都要与其他国家、其它文化和观念、价值取向进行交流和学习,由封闭保守走向开放和融合。因此,思想品德教师都应该主动置身于互联网络时代的多元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冲突和并存的时代背景中,应具有宽阔的视野和开放的胸怀,从过去那种带有一定封闭式、排他性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以海纳百川的气势吸收互联网络时代一切进步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在开放的视野中推进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摒弃过去哪种“照本宣科式”的坚持以教材、上级要求或规定的主张以既定不变的、不容置疑的价值取向、理论原理、规范去要求学生、评判学生,使他们遵循教师要求去思、去言、去行,并相应地施以奖惩,尤其对持相异观点,特别是对当堂对教师提出意见、无视“师道尊严”的学生给予坚决的惩罚,以迫使学生形成特定的、符合教师意愿的成人化和政治化的思想品德观念与意识的错误倾向或“习惯”。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公开课或示范课上这种倾向更为明显。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能以所谓的“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为由任由学生置身于互联网络特征的多元价值取向、矛盾和冲突的价值观念中自主沉浮,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积极去干预并引导学生,应当是指导学生在学习教材基本观点、原理和主流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对各种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比较与鉴别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道德状况,自主地、合理地选择个人所应确立或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品质。
(3)树立开放的思想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理念,构建思想品德课程高效课堂。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公开课与示范课中目前常见的做法是教师习惯将自身置身于相对封闭的习惯观念下进行,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按照教材或课标既定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呈示给学生,不允许学生对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合理性投以任何怀疑,更不允许出现与之相悖的道德取向与行为。而实际上,学生从互联网络世界中走进思想品德课程课堂时,其头脑中已经存在着主流的、意识形态所倡导的、正确价值取向与道德规范,也存在着学校教育无法回避的非既定的和各种形态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既定的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之正确性或合理性未必总是一成不变:即便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合理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规范,也必须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开放式的价值澄清过程而自主地得出其认为正确或合理的结论。因此,构建高效思想品德课程课堂,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开放的观念,真正将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教育本身视为一种开放的系统,不“唯课本”、不“唯上级指示”的“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不是以僵化的、教条的态度,而是以辨证的、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一系统的合理性。并在这种开放的课程课堂教学观念指导下,在课堂行为中,将教材或课标规定、或社会倡导主流的既定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规范明示于于学生同时,也将与之相似、相异乃至相反的各种价值取向与道德规范真实地告诉学生,而不是采取鸵鸟政策加以回避,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4)坚持以民主、平等原则对待学生,构建思想品德课程高效课堂。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被赋于一种至尊的地位,扮演着价值法官的角色,学生被视为教育的容器,只被允许充当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无条件的认同者与遵从者的角色,故整个教育过程便无“民主”可言,亦无需实行“民主”。在互联网络时代,学生在接受教师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之前,已经在互联网络上受到东、西方不同阶级立场的文化背景影响,思想意识中充斥着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念,而有些因文化教育的差异而相异的价值观念无所谓对还是错,更有甚者是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意识相背的价值理念,教师还是坚持权威式的课程教育观念显然是不适宜的,结果是低效。因此,构建高效的思想品德课程课堂,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理念,以民主、平等原则对待学生:一方面,在思想品德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平等、公正地善待带有不同思想意识的学生,不岐视他们的已拥有的文化价值理念,尊重他们的所接受的知识观念与文化价值观。另一方面,思想品德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不是对学生宣布一些不容置疑的教材或课标规定的道德规则与要求,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发展道德要求,给予正确的引导与教育,采取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 (5)坚持从“教会顺从”到“教会选择”,构建思想品德课程高效课堂。我国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在目前的文化教育里从总体上是封闭的,是一种“教会顺从”,培养“乘孩子”教育。这种顺从是全方位的,绝对化了的,在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客观上要求青少年学生无条件地认同教材呈现或教师明示于学生的、既定的道德价值观念与道德行为规范,这些道德规范包括教材或课标规定的成文的道德规范与原理,主要是教材观点,也包括非制度化的、未成文的上级指令或主流的社会意识,如学校与教师对学生不时提出的某些特定的道德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但是,在互联网络中成长的中学生,却面临多元的价值观念、多元的思想观念并存与冲突的局面,客观要求必须学会对多元、开放的价值取向进行判断与选择。此外,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开始要求选择及愿意承担自已的选择后果。我们不能禁止他们选择,只能引导们选择。学生若在校期间便学会在选择的基础上形成自已的思想道德品质,则日后进入社会,也就不会在生活中面临种种道德冲突面前变得迷惘无措,因为他们可以通过选择,坚持自已原有的或确立新的更为合理的道德取向。所以,互联网络新时代构建思想品德课程高效课堂,必须坚持从“教会顺从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向“教会选择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转变。
(6)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坚持教学对话,构建思想品德课程高效课堂。目前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通常的教学模式可以描述为“单向注入式的一言堂式讲授”的模式,基本上是老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地听和记。教师的提问也仅仅是为了借学生的回答来验证教师所讲的结论,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课堂的论讨或提问的只有一种结论,其结论也只是教师预先设定的。在日常的公开课与示范课上最为常见。互联网络时代,思想品德课程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多元的价值取向、多种思想观念的并存和冲突的局面,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以充分的人性理解。教师通过尊重与理解唤起受学生的深层道德情感和道德冲突;并在教学上引导学生对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德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而为他们提供一些具体的、技术性的帮助。“道德教育最好是对话中的一个自然过程,而不是作为一种理论指导或说教。教师和课程最好是作为这种对话的促进者。”②是这种做法的最好的注解。
3.互联网络时代思想品德课程高效课堂的教师行为
面对互联网络时代的多元、开放特点,构建思想品德课程的高效课堂,教师应该积极更新知识,担当好“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同时,更需要积极应对互联网络时代的变化与挑战,更新知识,转变理念,坚持创新,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提高教学实效。
注:
转引自:盘溪中学教务处.《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热门话题:教学的预设与生成》.http://www.zjjyedu.org/n3919c31.aspx
转引自:南京市东山小学·熊丽萍.小议品德课堂中师生交往冲突.http://ktsb.e21.cn/tzgg.php?ithd=tzgg,“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