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分析宿州学院2018届毕业生的就业意愿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就业意愿中存在普遍对自我认识不足,过分追求高薪工作,追求发达地区和稳定的国企事业单位而导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等,提出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意愿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 毕业生 就业意愿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针对在宿州学院大学生进行随机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现场问询并填写问卷。根据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发现其中问题,包括对就业考虑的因素、薪酬期望、毕业后计划、就业的地域和单位的选择等几个方面的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就业考虑的因素
从表2-1可以看出,在大学生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因素中,地理位置,个人发展空间,工资和福利以及该单位的性质都是毕业生较为看重的因素。个人发展空间,工资和福利对大学生来说同样很重要,会更加直观地反映到生活上来。单位是否稳定也是考虑的因素,毕业生对剩下的看重因素不是很重视。社会地位、个人兴趣、专业对口、工作强度和稳定性等因素分别占5.0%和4.5%,3.5%,1.5%和1.0%。
2.就业薪酬的期望
调查结果显示,将近一半的大学生预期月薪选择4001元以上,选择1501-2000元占19.0%,选择3001-4000元以及4000元以上的占59%。大学生对自己的薪水要求高,这是因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对市场的行情也不够了解,只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急功近利,想走职业的快车道,同时企业给予的薪资普遍满足不了毕业生的需求,导致双方的需求都难以满足。
3.毕业后的计划
大学生在毕业后都有自己的计划,少数人选择了继续深造,无非是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规避就业的压力,第二是想继续学习,也有一部分选择了固定收入的企业,选择了长期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积极去创业,而且他们的创业性很消极,不想主动获取创业信息。
另外,从表3-3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本科生将在困难的就业形势下尝试创业。这是很好的抉择。但实际的创业需要成本。在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因素中,绝大数的大学生认为缺乏投资,没有资金就是主要因素,还有大学生认为自己缺乏信心。
4.就业地域的选择
目前,就业地域是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关键性影响条件,从毕业生的就业城市的选择来看,很少有人会愿意去偏远贫困的地区。在就业区选择去“发达城市”的毕业生比例为52.1%,其次是在家乡,占毕业生总数的27.3%,而选择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分别占11.6%和9%。大学生只想去大城市,认为大城市才能有更好的前途发展,而小城市只能永远发展落后。从大学生就业区域可以发现主要还是选择大城市和家乡,因为大城市机会多,信息流通快,,就业的岗位多,就业前景好,而选择家乡的多是女生,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更依赖父母。
5.就业单位的选择
在对用人单位选择的调查中,“国有企业”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首选。有65.2%的大学生选择到国有企业发展,国有企业同时也是亲朋好友衡量大学生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外资企业经济效益好,管理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工资水平高,發展前景好也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在民营企业中,只有23.9%的学生愿意去“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甚至在一些毕业生看来是万不得已之后的选择,从而错失了良好的民企单位,大学生乐此不疲地奔赴国企事业单位,容易导致其竞争力过大,需求过剩,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民营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三者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三、大学生就业意愿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职业规划意识不高,就业缺乏长远规划
在职业规划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大学生更多是考虑地区和自我发展而很少考虑其他因素,这是不符合职业生涯的客观规划的,这种主观的判断,势必会随着进入社会后,认识到其潜在的问题严重性,毕业生在就业时,缺乏职业规划,不但会因为盲目选择导致误入不擅长的领域,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而且容易错过一些本来属于自己的机会。毕业生拥有长远的规划可以更加明确职业方向,可以选择合适的岗位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再通过调整,达到自己的就业意愿。
2.自我认识不足,过分追求高薪
目前,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会追求舒适、自由、高薪的工作,过分强调工资和工作条件,看重金钱的传统观念,而不省视自己到底值多少,主对自己认知层不足,这些理念会直接影响到顺利地就业。大部分大学生属于“易用”人才,企业更注重工作效益,能力和优势,但大学生缺乏对自我的认知,就业的毕业生经常在书本理论和实际工作中找不到平衡,很多时候会用完整的理论来要求现实工作,认为自己的能力足够应付工作,应该拿到更高的薪酬,从而对现实产生不满,错失就业的机会,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3.就业意愿强烈,创业意识较淡薄
当前大学生更愿意去选择安逸地稳步就班地就业,毕业生创业大多都是空口谈谈而已,很少真的去付诸实践,也鲜有去了解创业信息和国家政策。当然,创业同时需要很多条件,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不满足创业的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协助,帮助大学生创业,但是很多大学生依然对于国家的政策不愿意去了解,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大学生们往往还是会局限于求职,而忽视国家和学校对于创业者的支持。
4.看重发达地区,基层就业意愿不强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大城市越来越国际化、信息化、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非常好,对大学生形成了较大的吸引力。在调查中,大约一半的大学生来自农村,大学生所受的教育成本让家庭负担不小。与农村相比,大城市优势过多,良好的环境和机遇使得大学生觉得自己的前途充满着希望,他们是更有可能留在大城市的。第三,北京,上海,广州等信息化大城市发展太快,机会一浪接一浪,大学生自身发展迅速,在社会中不容易被淘汰,这也吸引了大学生。因此大学生会更加倾向发达地区,而愈发缺乏对偏远地区和一些基层岗位的了解。 5.偏爱“铁饭碗”,就业注重稳定性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只愿意进入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和政府机构,这是受传统意义上“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在我国传统的“政府为主”思想对于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毕业生在选择职业中更偏向于那些“铁饭碗”的单位。因此,民营的单位很少有毕业生去考虑,其次,许多大学生青睐国企事业单位的舒适安逸,缺乏适应西方恶劣环境的艰苦奋斗精神。
四、对策和建议
1.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正确评估自身的价值,要了解自己潜力,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并确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进行客观的分析,客观判断自己是否能够胜任,大学生不要过于眼高手低,过分要求高薪,要以长远目光看待就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市场供需失衡,企业需要更多的人才,而毕业生要求不应该过高,要学会适应环境,改变环境。毕业生需要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公司人才需求的先决条件。因此,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身硬实力才能满足自己的就业意愿。
2.完善相关就业创业政策,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保障
关于就业方面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必须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调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模式,调控好企业的人才需求,高校要指导高校毕业生创业,培养毕业生的创业思维,毕业生虽然没有资源,创业很难发展,但要清楚得让毕业生了解到如何获取这些资源,慢慢积累。与此同时,提供良好的创业条件,提供资金的支持和技术方面的指导,解决毕业生创业的“痛点”。
3.加强就业教育和指导,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应该结合实际,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开展就业指导,摆脱毕业生旧时代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打破“铁饭碗”的就业意愿,在高校建立毕业生自我创业和多样化的就业和职业选择,高校需要树立毕業生科学的就业观,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展开探索,进行科学的就业安排工作,在教学方面,要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实践能力,从企业和社会甚至国家的需求出发,提高毕业生对自己和社会的认知能力,高校要积极鼓励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让毕业生通过不断总结反思,提高自己的能力,树立良好的就业价值观,正确就业。
4.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实践综合型人才
当前社会,中国经济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的某些变化并不一定能及时地反馈给高校。因此,会导致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存在一些误区或者以前的思维定式,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高校应该大力倡导信息化教育,培养毕业生掌握信息的能力,加强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和需求,加强对学生实操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上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各类技能培训,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加强校方和企业的交流,安排毕业生提前进入企业实习,参与社会提前历练,拓宽视野,也让毕业生收起一颗眼高手低的心,进而培养出善于思考,符合企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清. 新就业大学生的心理契约、工作倦怠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魏也娜. 关于中日女大学生就业意识的比较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6.
【3】胡雅菁. 基于社会排斥理论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
【4】檀亚楠. 河北省大学生电视求职节目媒介接触状况调查报告[D].河北大学,2014.
【关键词】:高校 毕业生 就业意愿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针对在宿州学院大学生进行随机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现场问询并填写问卷。根据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发现其中问题,包括对就业考虑的因素、薪酬期望、毕业后计划、就业的地域和单位的选择等几个方面的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就业考虑的因素
从表2-1可以看出,在大学生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因素中,地理位置,个人发展空间,工资和福利以及该单位的性质都是毕业生较为看重的因素。个人发展空间,工资和福利对大学生来说同样很重要,会更加直观地反映到生活上来。单位是否稳定也是考虑的因素,毕业生对剩下的看重因素不是很重视。社会地位、个人兴趣、专业对口、工作强度和稳定性等因素分别占5.0%和4.5%,3.5%,1.5%和1.0%。
2.就业薪酬的期望
调查结果显示,将近一半的大学生预期月薪选择4001元以上,选择1501-2000元占19.0%,选择3001-4000元以及4000元以上的占59%。大学生对自己的薪水要求高,这是因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对市场的行情也不够了解,只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急功近利,想走职业的快车道,同时企业给予的薪资普遍满足不了毕业生的需求,导致双方的需求都难以满足。
3.毕业后的计划
大学生在毕业后都有自己的计划,少数人选择了继续深造,无非是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规避就业的压力,第二是想继续学习,也有一部分选择了固定收入的企业,选择了长期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积极去创业,而且他们的创业性很消极,不想主动获取创业信息。
另外,从表3-3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本科生将在困难的就业形势下尝试创业。这是很好的抉择。但实际的创业需要成本。在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因素中,绝大数的大学生认为缺乏投资,没有资金就是主要因素,还有大学生认为自己缺乏信心。
4.就业地域的选择
目前,就业地域是大学生就业意愿的关键性影响条件,从毕业生的就业城市的选择来看,很少有人会愿意去偏远贫困的地区。在就业区选择去“发达城市”的毕业生比例为52.1%,其次是在家乡,占毕业生总数的27.3%,而选择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分别占11.6%和9%。大学生只想去大城市,认为大城市才能有更好的前途发展,而小城市只能永远发展落后。从大学生就业区域可以发现主要还是选择大城市和家乡,因为大城市机会多,信息流通快,,就业的岗位多,就业前景好,而选择家乡的多是女生,主要是受家庭的影响,更依赖父母。
5.就业单位的选择
在对用人单位选择的调查中,“国有企业”已成为大学毕业生的首选。有65.2%的大学生选择到国有企业发展,国有企业同时也是亲朋好友衡量大学生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外资企业经济效益好,管理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工资水平高,發展前景好也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在民营企业中,只有23.9%的学生愿意去“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甚至在一些毕业生看来是万不得已之后的选择,从而错失了良好的民企单位,大学生乐此不疲地奔赴国企事业单位,容易导致其竞争力过大,需求过剩,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民营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三者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三、大学生就业意愿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职业规划意识不高,就业缺乏长远规划
在职业规划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大学生更多是考虑地区和自我发展而很少考虑其他因素,这是不符合职业生涯的客观规划的,这种主观的判断,势必会随着进入社会后,认识到其潜在的问题严重性,毕业生在就业时,缺乏职业规划,不但会因为盲目选择导致误入不擅长的领域,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而且容易错过一些本来属于自己的机会。毕业生拥有长远的规划可以更加明确职业方向,可以选择合适的岗位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再通过调整,达到自己的就业意愿。
2.自我认识不足,过分追求高薪
目前,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会追求舒适、自由、高薪的工作,过分强调工资和工作条件,看重金钱的传统观念,而不省视自己到底值多少,主对自己认知层不足,这些理念会直接影响到顺利地就业。大部分大学生属于“易用”人才,企业更注重工作效益,能力和优势,但大学生缺乏对自我的认知,就业的毕业生经常在书本理论和实际工作中找不到平衡,很多时候会用完整的理论来要求现实工作,认为自己的能力足够应付工作,应该拿到更高的薪酬,从而对现实产生不满,错失就业的机会,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3.就业意愿强烈,创业意识较淡薄
当前大学生更愿意去选择安逸地稳步就班地就业,毕业生创业大多都是空口谈谈而已,很少真的去付诸实践,也鲜有去了解创业信息和国家政策。当然,创业同时需要很多条件,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不满足创业的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协助,帮助大学生创业,但是很多大学生依然对于国家的政策不愿意去了解,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大学生们往往还是会局限于求职,而忽视国家和学校对于创业者的支持。
4.看重发达地区,基层就业意愿不强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大城市越来越国际化、信息化、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非常好,对大学生形成了较大的吸引力。在调查中,大约一半的大学生来自农村,大学生所受的教育成本让家庭负担不小。与农村相比,大城市优势过多,良好的环境和机遇使得大学生觉得自己的前途充满着希望,他们是更有可能留在大城市的。第三,北京,上海,广州等信息化大城市发展太快,机会一浪接一浪,大学生自身发展迅速,在社会中不容易被淘汰,这也吸引了大学生。因此大学生会更加倾向发达地区,而愈发缺乏对偏远地区和一些基层岗位的了解。 5.偏爱“铁饭碗”,就业注重稳定性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只愿意进入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和政府机构,这是受传统意义上“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在我国传统的“政府为主”思想对于毕业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毕业生在选择职业中更偏向于那些“铁饭碗”的单位。因此,民营的单位很少有毕业生去考虑,其次,许多大学生青睐国企事业单位的舒适安逸,缺乏适应西方恶劣环境的艰苦奋斗精神。
四、对策和建议
1.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正确评估自身的价值,要了解自己潜力,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并确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进行客观的分析,客观判断自己是否能够胜任,大学生不要过于眼高手低,过分要求高薪,要以长远目光看待就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市场供需失衡,企业需要更多的人才,而毕业生要求不应该过高,要学会适应环境,改变环境。毕业生需要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公司人才需求的先决条件。因此,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身硬实力才能满足自己的就业意愿。
2.完善相关就业创业政策,提供良好的就业创业保障
关于就业方面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必须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调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模式,调控好企业的人才需求,高校要指导高校毕业生创业,培养毕业生的创业思维,毕业生虽然没有资源,创业很难发展,但要清楚得让毕业生了解到如何获取这些资源,慢慢积累。与此同时,提供良好的创业条件,提供资金的支持和技术方面的指导,解决毕业生创业的“痛点”。
3.加强就业教育和指导,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应该结合实际,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开展就业指导,摆脱毕业生旧时代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打破“铁饭碗”的就业意愿,在高校建立毕业生自我创业和多样化的就业和职业选择,高校需要树立毕業生科学的就业观,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展开探索,进行科学的就业安排工作,在教学方面,要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实践能力,从企业和社会甚至国家的需求出发,提高毕业生对自己和社会的认知能力,高校要积极鼓励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让毕业生通过不断总结反思,提高自己的能力,树立良好的就业价值观,正确就业。
4.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实践综合型人才
当前社会,中国经济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的某些变化并不一定能及时地反馈给高校。因此,会导致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存在一些误区或者以前的思维定式,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高校应该大力倡导信息化教育,培养毕业生掌握信息的能力,加强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深入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和需求,加强对学生实操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上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各类技能培训,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加强校方和企业的交流,安排毕业生提前进入企业实习,参与社会提前历练,拓宽视野,也让毕业生收起一颗眼高手低的心,进而培养出善于思考,符合企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清. 新就业大学生的心理契约、工作倦怠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魏也娜. 关于中日女大学生就业意识的比较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6.
【3】胡雅菁. 基于社会排斥理论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
【4】檀亚楠. 河北省大学生电视求职节目媒介接触状况调查报告[D].河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