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种族、文化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jon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7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和妇女运动的兴起, 少数族裔要求平等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美国华裔文学得到了蓬勃发展。华裔女性以鲜明的女性意识和独特的族裔身份将长期以来受到压抑的经验发掘出来,她们的创作充满了对自己身份的确认,对种族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探讨和重塑。这里围绕种族、性别、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汤婷婷、谈恩美等华裔女性文学的创作主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华裔女性;种族;文化;性别
  回顾美国华裔文学百年历史,从北美第一位华裔女作家水仙花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蛮声美国文坛的汤婷婷、谭恩美等女作家,我们发现,华裔女作家无论在创作数量上抑或创作主题及内容上都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她们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以独特的叙事方式,打破华裔女性“双重边缘”身份下的极度沉默,反抗文化霸权和男权中心,在多元文化下寻求建构女性主体之路。
  一、 女性沉默的被打破
  在两种文化之间的华裔女性,长期以来,作为少数族裔女性被种族和文化“消声”,她们在无声的世界中演绎着自身生命的缠绵延续。华裔女作家通过写作挖掘历史、重塑历史、最终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这正是贯穿美国华裔女性写作的主题之一。
  在《女勇士》中,开篇作者就被施加了这种沉默。“你不能把我给你讲的话告诉任何人。在中国,你爸爸有个自杀身亡的妹妹,她跳进了我家的水井里。我们一直说你父亲只有兄弟,没有姐妹,好像她从来没有出世过一样。”没有恪守妇道的姑姑不仅被剥夺了生的权力,死后也遭到家族的惩罚,这种惩罚首先就是以“语言”为表现形式的。姑姑的不被人提起,她所有的痕迹从家族的历史上被抹掉,这种惩罚对女性而言最残酷也最严厉。作者最终不仅將姑姑的故事付诸文字,并且运用多种手法对其进行改写,打破了“我”及“姑姑”被强加的沉默,使原有的意义得到不断丰富和深化。
  华裔女性一方面遭受美国华人社会中毫不掩饰的对女性的贬斥与否定;另一方面美国文化中围绕“发声”的肯定性话语系统给她们带来强大压力,无法抵抗主流文化的巨大向心力,她们无意识之间接受了“如果你不说话,就没有个性”,“我认为讲不讲话是正常人与疯子的区别所在”的评判标准。强烈的自卑感使华裔女性自动放弃了言说的权利,汤婷婷自幼儿园时代的沉默就最好的证实了现实社会对女性话语权的剥夺。然而作家通过写作打破了这种沉默,她们不仅是故事里的英雄花木兰,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女勇士,她们不仅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而且振聋发聩,向主流社会和男权中心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二、文化身份的焦虑与寻觅
  对于生活在两种文化之间的华裔美国人而言,两种文化的冲突为他们提出了文化身份问题,即如何在两种文化之间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取舍以及获取认同感。
  长期以来,美国华裔作为少数族裔和有色人种沦为被表述和叙述的群体,在美国主流文化中,他们遭到歪曲甚至妖魔化,从“黄祸”到“龙女”的描绘,甚至后来的“模范少数族裔”形象,无疑都是将华裔置于“他者”位置。美国华裔文学的“反话语”写作策略之一就在于重新找回被白人主流话语抹煞的真实。汤婷婷、谭恩美等人针对主流话语中“唐人街”文学的书写模式,从故事场景、话语表述策略、人物形象都力图摆脱白人主导话语系统。她们笔下的唐人街截然不同于白人观念中那个阴森可怖的“异端”世界;华人也冲破定型化形象,重新恢复了真实、人性和善良。
  而对故国文化的远离与陌生无疑使他们处于第二重“他者”地位。徘徊在两种文化之间的华裔美国人由于文化身份不确定而造成精神的痛苦和无助。在谭恩美的写作中所表现的母女交往中的冲突和矛盾,实际上是生存于两个世界之间的移民后代所面临的两难境地。母亲在这里代表的是传统的中国文化,而女儿们代表的则是现代的美国文明,她们之间的隔膜实际上就是两种文化的摩擦和碰撞。
  《喜福会》里的四位母亲和《灶神之妻》里的威妮,这些母亲都属于第一代移民,她们从中国到美国实际上原有的民族身份已经丧失,虽然已经获得美国国籍,但是主流社会的制度和对待华人移民的政策使得她们丧失了原有民族身份后又难以为美国社会所接受。所以她们尽管也努力去适应新的环境,努力去学英文但内心深处仍然强烈依恋并继续秉承原有的文化,表现出自己的中国性,这是她们对自己身份的文化认证,同时也是对美国文化的排斥。而孩子们往往对母亲蹩脚的英语和东方式的思维嗤笑,对母亲加诸她们身上的期望难以忍受,对母亲束缚式的管教加以反抗。孩子们给自己的定位是:在社会中,是接受西方教育的西方社会的一份子;在家庭中,是接受了西方教化的孩子,实际上女儿们在这两方面的定位都没能使她们自己满意,即使她们与美国人结了婚,在婚姻生活上也能感受到丈夫那或隐约或明显的优越感。她们以为自己是美国人,从未意识到自己的黄皮肤黑头发意味着什么。但当别人把她们作为中国人,问起中国或中国文化而她们又几乎是一无所知的时候;或者当她们在家庭或华人社区中受到的文化熏染及生存于她们血液里的文化影响,与周围的美国文化出现不协调和冲突时,会突然意识到不能够正真地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无法去建构自身的地位与身份。母亲和孩子给自己及亲人在家庭、社会等方面都未能找到最恰当的身份定位,文化差异和代沟引发的矛盾也就在所难免。而一次次的冲突也终于使她们去思考自己的定位应该在哪里。
  三、女性主体的构建与母女关系的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华裔女性在对本族男性的描述中,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使他们缺席,“在场”的只有祖母、母亲、妹妹等母系成员,而祖父、父亲、儿子几乎是“缺席”的,即使“在场”,也是沉默的,失声的。由于受到种族社会中的白人男性的剥削和歧视,华人男性失去了传统社会结构中的主导和支配地位,在家庭中也自动地丧失了权力地位。《女勇士》、《喜福会》中“沉默的父亲”的意象就是集中的体现。并且由于本族男性感觉到自己没有权利和在白人男性统治阶级面前的无力,他们会表现出夸张的大男子主义,华裔男性所受到的歧视最终会由华裔女性来承受,给她们的心灵造成巨大的痛苦和伤害。父性力量的缺场和对女性造成的伤害使华裔女性自然而然地疏远了本族男性。而华裔女性写作中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她们与白人男性的关系。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文本中,这些第二代华裔女性都嫁给了白人男性,但是在与白人男性的相处中,由于内化了的种族歧视,她们的婚姻遭遇了挫折。   本族男性的软弱和无力,以及白人男性的掺杂着种族色彩的性别压迫,使得华裔女作家从异性搭建的空间出逃,转而从同性中吸取力量建构其主体性。当女儿遭受种族和性别挫折时,母亲以自己的经历和生活智慧给她们力量。无论是汤婷婷、谭恩美还是伍慧明,都是在與母亲的关系上建构文本,所有的故事都围绕母亲展开。母亲,这个给予女儿永恒之爱和精神家园的角色,在华裔女作家笔下,即是血缘之母又是文化之母。对于出生和成长在美国的华裔女儿而言,一方面,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巨大吸引力使她们奋不顾身地投入其中,以期得到承认和认可;另一方面,来自中国的母亲却又以中国文化标准来要求女儿,对这些美国标准嗤之以鼻。女儿只有挣脱母亲的束缚,才得以进入充分自立的人生阶段。但是,叛逆母亲并不意味着自我人格的完全确立。当走出母亲的怀抱,华裔女儿发现她们需要面对的是文化、种族和性别的种种冲突和身处夹缝之中的巨大压力。在现实的压力下,她们再次感到迷茫困惑。因此,对母亲的重新回归和认同成为她们的必然选择。母亲同样代表着中国文化之根,对母亲的认同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女儿们通过对母亲的继承与延续,实现了她们正确对待两种文化冲突的态度。
  四、总结
  一直以来华裔女性都处在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在经历了长久的沉默后,随着一系列举足轻重的女作家如汤婷婷、谭恩美等登上历史舞台,华裔女性的独特诉求得到抒写与审视。她们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以独特的族裔身份,通过自身创作,深刻的探讨了身处两种文化夹缝中生存的华裔女性所面对的性别、种族、文化等一系列问题。她们打破了华裔女性的极度沉默,不仅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而且还是一场声音的盛宴。面对主流文化的“他者化”叙述和刻意歪曲、丑化,她们在对种族历史的挖掘和重塑中,建构女性的主体性。在对文化身份的苦苦寻觅中,从对传统文化的背离、否定到延续、认同,实现了正确对待中西文化冲突,达到了两种文化的和谐与平衡。
  参考文献:
  1. 陈顺馨, 戴锦华. 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 尹晓煌,著;徐颖果,译. 美国华裔文学史 [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 李贵仓. 文化的重叠:解读当代华裔美国文学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 蒲若茜. 族裔经验与文化想象—— 华裔美国小说典型母题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 程爱民. 论谭恩美小说中的母亲形象及母女关系的文化内涵[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4).
  6. 胡亚敏. 谈<女勇士> 中两种文化的冲突与交融[J]. 外国文学评论,2000(1).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司法行政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中,具有独特的职能优势,其次分析掌握当前司法行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提出开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新局面的对策和新思路。  [关键词] 司法行政工作 法律服务功能 司法行政机关    司法行政工作既是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法制保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中,司法行政工作与其他工作相比,具有先导性
期刊
[摘要] 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非营利组织中激励手段的运用不同于一般企业,它具有非营利性、志愿公益性等特点,组织中不乏不计报酬的志愿者,如何对他们进行激励,是当今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难题所在。本文主要论述当前非营利组织在激励机制运用方面的措施以及应当注意的原则。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 人力资源管理 激励机制    引言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其目标通常是处
期刊
[摘要] 天水市只有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及公共租赁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住房保障体系,才能有效解决住房保障的矛盾。  [关键词] 天水 住房保障 问题 对策    天水市在住房保障方面初步形成了廉租住房补贴和实物配租保障、经济适用住房保障等多层次、多方位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但城镇住房保障面仍相对狭窄,一个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仍未形成,特别是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家
期刊
[摘 要]从一起外轮修理纠纷圆满解决说起,浅谈修船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防范。  [关键词]船厂 修船 法律风险  案情简介:  该外轮A是属于注册在马耳他的单船公司B的,其管理公司为注册在土耳其的管理公司C(以下简称船东),该船的修船代理为D(以下简称代理)。A轮是一艘1983年建造的散货船,于2008年6月进E船厂(以下简称船厂)进行第五次特检修理。船东在进厂前告知船厂的修理工程主要为约650吨的换
期刊
[摘要] 工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实践中应把握基本原则、着眼全局;要注重方法,讲求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工会 思想政治工作 思考    狠抓思想政治工作,是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工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当前社会改革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怎样抓好工会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广大工会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具有
期刊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现实的信仰。当前强化社会公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寻找失落的精神支柱,已经成为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伟大的任务。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 内涵 特点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期刊
[摘要] 在中华文化中,有许多优良传统和积极思想因素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本文试从军人这个特殊的群体出发,阐述古代文学传统对提高现代军人素质的作用及影响。  [关键词] 古代文学 传统 军人 素质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五千年悠悠的历史记载着一个民族的文明与希望。而正是文人墨客们用自己的纸和笔记录下了这段悠久而又灿烂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学样式繁
期刊
[摘要] 加强改制企业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党的建设的良好互动,是新时期党建工作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公司坚持从改制企业的实际出发,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对企业的党建工作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使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关键词] 改制 党组织 政治 核心作用    一、在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上下功夫  随着
期刊
[摘要] 中国农村在人多地少收入低的现状下,必然存在各种各样发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这是农村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交集的反映。长期而言农村中的难点问题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问题,短期则是农民增收问题以及由收入分配差异所引发的各种具体问题。要真正解决农村难点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就要跳出“三农”的圈子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  [关键词] 农村 难点问题 探讨    十七届五中
期刊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林业也得到飞速发展,对林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本文通过分析城市林业的特点,给出了现阶段城市林业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城市林业 特点 发展策略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是人类走向文明、生活走向富裕、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虽然城市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但在没有强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