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中国正处在重大历史转型期,完成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过渡,这种深刻的历史变革影响着当下中国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具体表现就是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中国企业面对着更加严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市场向世界敞开大门,大量国外优秀企业一拥而入,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对中国企业构成了严重威胁。中国企业如何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且不断发展壮大,归根结底要依靠企业文化,积极的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对于当代中国企业如何建设适于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任何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并通过民族文化显示其内在品格。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是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任何新时期的文化都不能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能摒弃传统文化的精髓。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所以文化建设要深入发掘自己民族的思想基础,中国企业文化也必须在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与完善。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中国企业文化的根底和源泉,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从某个角度而言,就是要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中汲取养分,助推自我成长,这才是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成功之道。
西方国家的文化长期受激烈市场竞争的洗礼,理性更强,相比较之下,探寻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和东方文化中特有的人情味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中国企业还是应该更多地从民族传统中寻找经营管理的智慧。特别是近代中国的曲折发展奋斗史,给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大量优秀的精神素材。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并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伟大成绩,这些都是在优秀国家文化的指引下完成的。
不同的孕育背景召唤着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在当代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企业像国家本身一样,需要精神力量的指导,很多优秀的精神文化应该继承发扬:一是,开拓创新精神。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这些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些成就无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开拓创新的精神力量。只有坚持开拓创新精神,才能不断开创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二是,科学务实精神。规范的企业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动力源泉,求真务实也是我们一直宣传的处事原则,中国企业要坚持科学理性的精神,建设稳重的企业文化;三是,与时俱进精神。改革的转型期,改革开放的深化期,中国企业需要顺应时代的需要,不断接受新事物,形成新思路,创建新办法,把握新机遇,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活跃生命力。
二、有选择地借鉴国外企业文化
当今世界的融合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不能将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企业亦然,要有长远的发展,就要将眼界放远于世界,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用竞争促进自身发展。外国企业的企业文化经历了更长时间的市场竞争洗礼,有很多先进而优秀的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特别警觉,在不同社会体系下形成的企业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西方资本主义的企业文化包含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内容,很多是带有负面影响的,不仅不会助力我国社会主义下的企业文化建设,还会有很多不利影响。当前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企业文化刚起步,缺乏系统的引导和管理下,要自觉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方向保持一致。
总体而言,要辩证地看待外国企业文化,坚决摒弃资本主义一切以利益为出发点的不良企业文化,而大胆吸收其中的优秀文化成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为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助力。
三、在完善管理与组织领导深下功夫
中国企业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改革始终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有一定的滞后,尤其是忽视了企业文化在企业改革当中所起的作用,客观上造成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弊病,由此带来了企业发展战略缺乏前瞻性,导致决策失误。特别是企业规模发展扩大以后,企业由简单化管理、单一管理转向复杂管理、多元化经营,规模越大组织越乱,人员越多内耗越大。表面看来是企业的某些方法失误,深层次的原因却是企业的管理问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也就是企业文化问题。
1996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成立1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题为《管理科学兴国之道》的讲话,认为中国企业遇到的困难,很重要的原因是碍于企业管理不善。时至今日,这种情况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很多企业缺少管理基础理论,在很多管理细节问题上仍然存在严重问题,也使企业文化发展遇到阻碍。
对企业而言,任何一项系统工程的有效实施,都需要通过企业内部有效的组织系统运作,在企业内部将工作具体细化,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具体责任人,明确企业内外相关主体应承担的职责和拥有的权限,以保证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做。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企业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及企业内外部各个方面、企业经营运作各个环节,工作内容多,任务艰巨而繁重,其发展必须依赖于调整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与企业文化发展相适应的运作机制。同时还要注意做到职责与权限之间的无缝对接,形成内外协作、完整顺畅的企业文化建设权责体系,为企业文化建设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领导首先要高度重视,进行宏观的指导,同时督控一个强有力的执行体系,动员包括企业从上至下的所有员工一起行动起来。
从实际来看,我国企业有关企业文化组织机构建设尚不健全,很多企业的组织领导没有落实,没有专门部门承担相关职能,没有专门人员负责具体工作。这样的组织基础下,即使反复强调企业文化的建设重要性,其建设效果也难以逃避“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难以得到较好落实。因此企业自身的组织建设对企业文化的发展非常重要。
四、在高度与长远规划方面不断提高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积累的精华,也是企业有意识、有目的的建设成果,它的形成是一个循环往复并且不断推进的动态过程。所以,企业文化不仅要便于组织落实,更要符合企业实际,符合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需要。同时,企业文化的引导必须要与时俱进,紧紧跟随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并且具有前瞻性,这样才能经受住发展的考验,更好地被员工认可和接受 ,最后内化为思维行为习惯。
当前的中国企业,很多在企业发展问题上比较短视,很多企业管理者缺乏将企业持之以恒做下去并做大做强的强烈愿望,也就更谈不上依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也有的企业虽然制订了发展规划,但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企业文化建设指导思想、企业文化战略、企业文化执行机构、企业文化建设保障措施、企业文化实现载体在内的企业文化体系,仅仅把企业文化建设局限在表面或者单一的某一方面。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企业的企业文化虽然涉及到精神层面,其结果往往就是“水过地皮湿”,没有能产生深入的影响。因此,企业从一开始就应该把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也是围绕长久奋斗目标而定,这样才能达到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企业发展为企业文化引路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文臣,王艳.企业文化与人文管理[J].经济经纬,1999,(3).
[2]林泽炎.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整合和升华[J].中国劳动,1999,(6).
[3]庄培章.现代企业文化新论[J].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4]林建国.略论CI战略与企业文化建设[J].学术交流,1999,(3).
[5]路维春.关于企业文化的几点思考[J].企业与统计,1999,(10).
[6]张凤娟.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J].长白学刊,1999,(2).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市场向世界敞开大门,大量国外优秀企业一拥而入,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对中国企业构成了严重威胁。中国企业如何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且不断发展壮大,归根结底要依靠企业文化,积极的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对于当代中国企业如何建设适于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任何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并通过民族文化显示其内在品格。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是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任何新时期的文化都不能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能摒弃传统文化的精髓。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的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所以文化建设要深入发掘自己民族的思想基础,中国企业文化也必须在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与完善。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中国企业文化的根底和源泉,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从某个角度而言,就是要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中汲取养分,助推自我成长,这才是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成功之道。
西方国家的文化长期受激烈市场竞争的洗礼,理性更强,相比较之下,探寻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和东方文化中特有的人情味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中国企业还是应该更多地从民族传统中寻找经营管理的智慧。特别是近代中国的曲折发展奋斗史,给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大量优秀的精神素材。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并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伟大成绩,这些都是在优秀国家文化的指引下完成的。
不同的孕育背景召唤着不同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在当代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企业像国家本身一样,需要精神力量的指导,很多优秀的精神文化应该继承发扬:一是,开拓创新精神。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这些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些成就无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开拓创新的精神力量。只有坚持开拓创新精神,才能不断开创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二是,科学务实精神。规范的企业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动力源泉,求真务实也是我们一直宣传的处事原则,中国企业要坚持科学理性的精神,建设稳重的企业文化;三是,与时俱进精神。改革的转型期,改革开放的深化期,中国企业需要顺应时代的需要,不断接受新事物,形成新思路,创建新办法,把握新机遇,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活跃生命力。
二、有选择地借鉴国外企业文化
当今世界的融合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不能将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企业亦然,要有长远的发展,就要将眼界放远于世界,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用竞争促进自身发展。外国企业的企业文化经历了更长时间的市场竞争洗礼,有很多先进而优秀的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特别警觉,在不同社会体系下形成的企业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西方资本主义的企业文化包含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内容,很多是带有负面影响的,不仅不会助力我国社会主义下的企业文化建设,还会有很多不利影响。当前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企业文化刚起步,缺乏系统的引导和管理下,要自觉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方向保持一致。
总体而言,要辩证地看待外国企业文化,坚决摒弃资本主义一切以利益为出发点的不良企业文化,而大胆吸收其中的优秀文化成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为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助力。
三、在完善管理与组织领导深下功夫
中国企业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改革始终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有一定的滞后,尤其是忽视了企业文化在企业改革当中所起的作用,客观上造成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弊病,由此带来了企业发展战略缺乏前瞻性,导致决策失误。特别是企业规模发展扩大以后,企业由简单化管理、单一管理转向复杂管理、多元化经营,规模越大组织越乱,人员越多内耗越大。表面看来是企业的某些方法失误,深层次的原因却是企业的管理问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也就是企业文化问题。
1996年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成立1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题为《管理科学兴国之道》的讲话,认为中国企业遇到的困难,很重要的原因是碍于企业管理不善。时至今日,这种情况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很多企业缺少管理基础理论,在很多管理细节问题上仍然存在严重问题,也使企业文化发展遇到阻碍。
对企业而言,任何一项系统工程的有效实施,都需要通过企业内部有效的组织系统运作,在企业内部将工作具体细化,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具体责任人,明确企业内外相关主体应承担的职责和拥有的权限,以保证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做。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企业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及企业内外部各个方面、企业经营运作各个环节,工作内容多,任务艰巨而繁重,其发展必须依赖于调整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与企业文化发展相适应的运作机制。同时还要注意做到职责与权限之间的无缝对接,形成内外协作、完整顺畅的企业文化建设权责体系,为企业文化建设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领导首先要高度重视,进行宏观的指导,同时督控一个强有力的执行体系,动员包括企业从上至下的所有员工一起行动起来。
从实际来看,我国企业有关企业文化组织机构建设尚不健全,很多企业的组织领导没有落实,没有专门部门承担相关职能,没有专门人员负责具体工作。这样的组织基础下,即使反复强调企业文化的建设重要性,其建设效果也难以逃避“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难以得到较好落实。因此企业自身的组织建设对企业文化的发展非常重要。
四、在高度与长远规划方面不断提高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积累的精华,也是企业有意识、有目的的建设成果,它的形成是一个循环往复并且不断推进的动态过程。所以,企业文化不仅要便于组织落实,更要符合企业实际,符合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需要。同时,企业文化的引导必须要与时俱进,紧紧跟随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并且具有前瞻性,这样才能经受住发展的考验,更好地被员工认可和接受 ,最后内化为思维行为习惯。
当前的中国企业,很多在企业发展问题上比较短视,很多企业管理者缺乏将企业持之以恒做下去并做大做强的强烈愿望,也就更谈不上依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也有的企业虽然制订了发展规划,但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性,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企业文化建设指导思想、企业文化战略、企业文化执行机构、企业文化建设保障措施、企业文化实现载体在内的企业文化体系,仅仅把企业文化建设局限在表面或者单一的某一方面。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企业的企业文化虽然涉及到精神层面,其结果往往就是“水过地皮湿”,没有能产生深入的影响。因此,企业从一开始就应该把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也是围绕长久奋斗目标而定,这样才能达到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企业发展为企业文化引路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文臣,王艳.企业文化与人文管理[J].经济经纬,1999,(3).
[2]林泽炎.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整合和升华[J].中国劳动,1999,(6).
[3]庄培章.现代企业文化新论[J].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4]林建国.略论CI战略与企业文化建设[J].学术交流,1999,(3).
[5]路维春.关于企业文化的几点思考[J].企业与统计,1999,(10).
[6]张凤娟.关于企业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J].长白学刊,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