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指的是教师在准确、全面的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激思、表情、神态、动作活动以及美术、音乐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创造出一种为学生所喜爱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主动乐意的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体验能力形成过程中成功的喜悦。这对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什么是营造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的重要因素呢?如何去营造呢?
一、“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而兴趣的培养,一靠强烈的求知欲望,二靠可见的成功喜悦。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词句,体会课文用词造句的精妙之处,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训练方法为:
1.运用直观道具,激发认识兴趣。如在教学《春》一课时,教师使用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春天,了解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有了感性认识,再结合文中所述,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春天各景的特点理解更透彻了,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更易于把握了。
2.通过读中导思,激发体验成功的兴趣。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理解文中昏庸、虚伪、自欺欺人的皇帝形象,教者认真捕捉课文中的“导思点”,首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其次设计这样的提问:①两个骗子为什么能行骗成功?②皇帝为何慎重的点两名很诚实的大臣去查看新装的进度呢?③皇帝在游行大典时听到人们议论他没穿衣服,感到害怕了,但为什么还要继续将“戏”演下去呢?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激发兴趣作为一种创设寓练于乐的手段,尤其适应初一学生那种喜新好奇的心理。如何激发兴趣?怎样寓练于乐?在这方面完全可以百花齐放,但在寓练于乐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结合”:①将“激趣”与阅读教学的能力训练结合起来;②将“激趣”与课文的特点和教学重点等有机结合起来;③将“激趣”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
二、“情”指情感,也是学习的动因,是形成能力,发展智力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
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个性,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情感的体验。由此看来,教师要讲究情感激发的艺术,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创设情感场景,促进阅读能力训练过程中微妙的情感效应的产生。
1.以声传情,诱发情感。在教学《风筝》时,用富有鲜明情感体验和直观性的朗读,以声传情,接着引导学生逐句的进行情感体验,诱发学生深入体验的心理态势,最后以情启思,让学生真正理解“我”的愧疚心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自然的通过“激情——体情——悟情”的心理历程,产生思想共鸣,他们一句一句学老师的样子,用胜利者的语气读“我”发现并毁掉小弟即将完成的风筝,用悲凉、无奈、自责的语气读“我”未得到小弟宽恕后的文字。此时,学生已进入角色,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我”!学生在读中思考并理解了课文为什么把毁掉小弟的风筝的“我”写成仿佛胜利者,而且此过程写得很详细;为什么“我”在未得到“宽恕”时想“躲到肃杀和严冬中去”;“四面正给我寒威和冷气”中的“寒威和冷气”指什么。
2.变换读法,激发情感。《醉翁亭记》一课,教者采用了让学生听读、齐读、个别读、男女生分开读、随音乐(古筝曲《高山流水》)读等形式,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喜爱,这样,大多学生均能当堂背诵下来这篇课文。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它是种十分微妙的心理活动。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情感氛围,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调动学生自觉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要注意两个问题:①不要忽视情感的具体性,不要脱离学生感情天地的具体性,尤其是亲情、友情,这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的,必须充分利用。如读《岳阳楼记》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范仲淹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要特别重视情感内化。在《岳阳楼记》中,要让范仲淹对国家的忧虑,对人民的担心都内化为学生的情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
三、“美”是人们产生愉悦追求的激励因素
阅读教学中无论是运用课文中美的东西去感染学生,还是教师运用组织教学的艺术美作用于学生,都要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把上课当作一种礼物来享受。因此,教师应该力求通过课堂教学整体构思的严谨巧妙、板书的简明美观、教具的精致玲珑、教学过程的张弛有致、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努力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到愉悦、感受到美。
教《三峡》一课时,教者一上课就用幻灯片展示美丽的三峡图片,同时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当学生带着向往的心情欣赏音画时,教者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领着学生在三峡中“漫游”。接着,揭示主题。在优美的声响、画面刺激下,激起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强的好奇心。我们除了运用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去创设美的氛围外,还注意运用教师自身的感召力去影响学生,如要求学生课余时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应先在学生面前“亮相”,把课文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的背诵一遍。此外,在即将下课时,我又让一名朗读能力较好的同学做示范背诵。此时,学生个个伸长脖子,睁大眼睛注视着他的“表演”,有的还摇头晃脑的轻声跟读。然后,老师要求大家课后也可以学着朗读,下一节课比一比,学生跃跃欲试。
由此可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使用“美”的因素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训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在使用以美激趣,以美激情,以美激乐时,还要注意科学性、针对性、整体优化原则,防止单纯追求形式,耍花架子。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黄集镇中心中学)
一、“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而兴趣的培养,一靠强烈的求知欲望,二靠可见的成功喜悦。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词句,体会课文用词造句的精妙之处,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训练方法为:
1.运用直观道具,激发认识兴趣。如在教学《春》一课时,教师使用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春天,了解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有了感性认识,再结合文中所述,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春天各景的特点理解更透彻了,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更易于把握了。
2.通过读中导思,激发体验成功的兴趣。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理解文中昏庸、虚伪、自欺欺人的皇帝形象,教者认真捕捉课文中的“导思点”,首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其次设计这样的提问:①两个骗子为什么能行骗成功?②皇帝为何慎重的点两名很诚实的大臣去查看新装的进度呢?③皇帝在游行大典时听到人们议论他没穿衣服,感到害怕了,但为什么还要继续将“戏”演下去呢?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激发兴趣作为一种创设寓练于乐的手段,尤其适应初一学生那种喜新好奇的心理。如何激发兴趣?怎样寓练于乐?在这方面完全可以百花齐放,但在寓练于乐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结合”:①将“激趣”与阅读教学的能力训练结合起来;②将“激趣”与课文的特点和教学重点等有机结合起来;③将“激趣”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
二、“情”指情感,也是学习的动因,是形成能力,发展智力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
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个性,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情感的体验。由此看来,教师要讲究情感激发的艺术,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创设情感场景,促进阅读能力训练过程中微妙的情感效应的产生。
1.以声传情,诱发情感。在教学《风筝》时,用富有鲜明情感体验和直观性的朗读,以声传情,接着引导学生逐句的进行情感体验,诱发学生深入体验的心理态势,最后以情启思,让学生真正理解“我”的愧疚心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很自然的通过“激情——体情——悟情”的心理历程,产生思想共鸣,他们一句一句学老师的样子,用胜利者的语气读“我”发现并毁掉小弟即将完成的风筝,用悲凉、无奈、自责的语气读“我”未得到小弟宽恕后的文字。此时,学生已进入角色,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我”!学生在读中思考并理解了课文为什么把毁掉小弟的风筝的“我”写成仿佛胜利者,而且此过程写得很详细;为什么“我”在未得到“宽恕”时想“躲到肃杀和严冬中去”;“四面正给我寒威和冷气”中的“寒威和冷气”指什么。
2.变换读法,激发情感。《醉翁亭记》一课,教者采用了让学生听读、齐读、个别读、男女生分开读、随音乐(古筝曲《高山流水》)读等形式,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喜爱,这样,大多学生均能当堂背诵下来这篇课文。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它是种十分微妙的心理活动。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情感氛围,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调动学生自觉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要注意两个问题:①不要忽视情感的具体性,不要脱离学生感情天地的具体性,尤其是亲情、友情,这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的,必须充分利用。如读《岳阳楼记》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范仲淹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要特别重视情感内化。在《岳阳楼记》中,要让范仲淹对国家的忧虑,对人民的担心都内化为学生的情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
三、“美”是人们产生愉悦追求的激励因素
阅读教学中无论是运用课文中美的东西去感染学生,还是教师运用组织教学的艺术美作用于学生,都要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把上课当作一种礼物来享受。因此,教师应该力求通过课堂教学整体构思的严谨巧妙、板书的简明美观、教具的精致玲珑、教学过程的张弛有致、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努力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到愉悦、感受到美。
教《三峡》一课时,教者一上课就用幻灯片展示美丽的三峡图片,同时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当学生带着向往的心情欣赏音画时,教者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领着学生在三峡中“漫游”。接着,揭示主题。在优美的声响、画面刺激下,激起了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强的好奇心。我们除了运用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去创设美的氛围外,还注意运用教师自身的感召力去影响学生,如要求学生课余时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应先在学生面前“亮相”,把课文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的背诵一遍。此外,在即将下课时,我又让一名朗读能力较好的同学做示范背诵。此时,学生个个伸长脖子,睁大眼睛注视着他的“表演”,有的还摇头晃脑的轻声跟读。然后,老师要求大家课后也可以学着朗读,下一节课比一比,学生跃跃欲试。
由此可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使用“美”的因素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训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在使用以美激趣,以美激情,以美激乐时,还要注意科学性、针对性、整体优化原则,防止单纯追求形式,耍花架子。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黄集镇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