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封建社会中“弃妇”即被丈夫抛弃的女子,在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女子不计其数。“弃妇”现象无足为怪,产生了大量弃妇诗。从《诗经》到唐诗都有大量的描写弃妇的诗歌。就连唐代著名的“诗圣”杜甫也写了一首弃妇诗——《佳人》。本文主要从内容和手法分析《佳人》中的弃妇形象,通过这一形象从侧面管窥杜甫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 《佳人》 弃妇形象 自我写照
唐诗是诗歌的鼎盛时代。在这个诗歌时代有两颗耀眼的明珠,一颗是“诗仙”李白,另一颗是“诗史”杜甫。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瑰宝中的精品,而构成这件精品的亮点就是诗人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所表现出来的技巧、思想观、创造观。在诗人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尤为鲜见的是弃妇形象。《佳人》中的无名女子就是一个弃妇形象。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1]
《佳人》作于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此时客居秦州,当时诗人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已经感到绝望,对隐居生活充满向往之情。诗题出自唐朝诗人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的诗句,诗中塑造了一个身世凄惨又被丈夫无情抛弃,不得不幽居空谷,艰难度日的乱世佳人形象。全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空谷幽兰的女子形象,并且通过佳人这一人物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女子在恋爱、婚姻中的被动地位,抨击了负心汉的无情和夫权制度对女子的迫害。诗中的佳人和诗人有着相似的地方,可以说也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因而诗中所塑造的佳人形象已不再是单纯的人物形象,她已远远超出了诗歌本身所要表现的内容而具有更深刻的寓意。
诗中塑造了一位倾城倾国的绝代佳人,却不幸沦为弃妇。全诗用“绝代佳人”起句。一个超凡脱俗、倾国倾城、我见犹怜的美女形象出现在读者的面前。“佳人”言其貌之美,“幽居”说明此女子品质之高。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位绝世佳人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不禁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也为下面叙述她所遭遇的不幸做了铺垫。佳人原本是官宦人家的女儿,由于关中丧乱,兄弟虽为高官,然遭到杀戮后却不得收尸骨,而世态炎凉,娘家失势后,她零落无依,仿若风中的烛光,随风转向。通过佳人的诉说,我们不禁为佳人不幸的身世扼腕叹息。然而佳人的命运却不仅仅如此,婚后她被薄情的丈夫抛弃了,狠心的丈夫新娶了一个美貌如玉的妇人,佳人最后只有沦落山野,与草木相依。佳人的孤独寂寞,命运的悲惨之悲、处境的艰难,都通过她娓娓的诉说中道了出来。夜合花还知道朝开夜合,鸳鸯也都是同飞共宿。负心的丈夫和新娶的妻子新婚燕尔满是甜蜜,而佳人的悲痛和啼哭又有谁能看见和听见呢?被丈夫遗弃后,佳人的心里忐忑不安,世间的人该怎么看她呢?佳人自认为世间的人怎么看他都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维持自己的生计。为了维持生计,佳人不得不让丫环变卖首饰。每逢下雨居住的草棚都要漏雨,佳人和丫鬟一起牵引藤萝,修补破旧的茅屋。读到这,我们在同情佳人的时候,心中更多的是对她的钦佩。一个出身高贵的大家闺秀,被无情抛弃后,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自食其力,这是一个有着对生命强烈渴望的坚强的女子。
虽然佳人生活在空谷幽山中,想必那周围是翠山环绕、鲜花扑鼻,但失去了家庭和爱情的佳人却没有心情为自己梳妆打扮,平时爱美的她只是信手拈花,却没心思插上鬓发。天冷了,为了生活她不得不放下大家闺秀的身段满山捡柏树枝,只有在太阳落山的时候,她才可以倚着修长的竹子若有所思。杜甫描写女性的众多诗歌中很少有专写美女的诗歌。《佳人》却以高雅的格调成为咏美人的名篇。摘花不戴一举可佳人素雅无华,采柏盈掬见佳人贞洁高尚,日暮倚竹可见佳人孤独寂寞。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云:“不插发,容之悴也;采柏,比贞心不改;翠袖倚竹,寂寞无聊也。”诗人用优美凝练的语言、纯客观叙述方法和形象的比喻描述了一个在战乱之中被丈夫无情抛弃的贵族女子所遭受的不幸,并在逆境中揭示出了她的品格的高雅情操的高尚,从而使这个身世飘零的、不幸的弃妇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清代学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对《佳人》颇为赞赏。《杜诗详注》云:“天宝乱后,当是实有是人,故形容曲折尽其情。旧谓托弃妇以比逐臣,伤新进猖狂,老陈凋谢而作,恐悬空撰意,不能淋漓尽致如此。”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自命清高,有以佳人自比的风尚,最早的是屈原曾以香草美人自喻。在两汉时代出现了大量的弃妇诗,而以弃妇自比者,最早出现在《诗经·氓》中。自儒学立世以来,中国正直的士大夫就一直坚守着儒学入世之使命,同时也产生了一种生命的苦闷之情和对国家民族未来迷茫的忧患之情。自从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那“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一声无奈叹息中起,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自身前途忧患之情就自觉地隐藏在美人忧生之后,表现为恐美人迟暮的忧患意识。
杜甫之所以在诗中塑造了一个惨遭抛弃的弃妇形象一是因为诗中的佳人和他的身世有着相似之处:志节清高,身不逢时,感情上被抛弃却不放弃,这个美丽而不幸的女子就像是杜甫遗落空谷的影子,可谓是诗人自身的写照。二是借《佳人》表现自伤之情。诗人出生在官宦之家,无奈后来家道中落,又逢安史之乱被叛军俘虏,但诗人乃忠君爱国之士,虽身陷贼手却时刻对大唐朝廷竭尽忠诚,无奈玄宗不尽忠言,屡屡听信小人之言。致使诗人多次受到排挤,最后竟落得降职弃官。对于一个满怀着爱国之心,却不能施展自己的宏图抱负的臣子来说,这无异于被君主抛弃。这与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身世有些相像。写弃妇的遭遇,实际是诗人借他人之酒以浇胸中块垒。借《佳人》中表达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苦闷忧患之情。
参考文献:
[1][唐]杜甫.杜工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4]丁启阵.杜甫怎样描写美女[J].读写天地,2010(2).
[5]赖筱倩.杜甫五言诗《佳人》赏析[J].广西教育,2010(12).
关键词: 《佳人》 弃妇形象 自我写照
唐诗是诗歌的鼎盛时代。在这个诗歌时代有两颗耀眼的明珠,一颗是“诗仙”李白,另一颗是“诗史”杜甫。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瑰宝中的精品,而构成这件精品的亮点就是诗人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所表现出来的技巧、思想观、创造观。在诗人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尤为鲜见的是弃妇形象。《佳人》中的无名女子就是一个弃妇形象。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1]
《佳人》作于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此时客居秦州,当时诗人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已经感到绝望,对隐居生活充满向往之情。诗题出自唐朝诗人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的诗句,诗中塑造了一个身世凄惨又被丈夫无情抛弃,不得不幽居空谷,艰难度日的乱世佳人形象。全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空谷幽兰的女子形象,并且通过佳人这一人物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女子在恋爱、婚姻中的被动地位,抨击了负心汉的无情和夫权制度对女子的迫害。诗中的佳人和诗人有着相似的地方,可以说也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因而诗中所塑造的佳人形象已不再是单纯的人物形象,她已远远超出了诗歌本身所要表现的内容而具有更深刻的寓意。
诗中塑造了一位倾城倾国的绝代佳人,却不幸沦为弃妇。全诗用“绝代佳人”起句。一个超凡脱俗、倾国倾城、我见犹怜的美女形象出现在读者的面前。“佳人”言其貌之美,“幽居”说明此女子品质之高。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位绝世佳人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不禁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也为下面叙述她所遭遇的不幸做了铺垫。佳人原本是官宦人家的女儿,由于关中丧乱,兄弟虽为高官,然遭到杀戮后却不得收尸骨,而世态炎凉,娘家失势后,她零落无依,仿若风中的烛光,随风转向。通过佳人的诉说,我们不禁为佳人不幸的身世扼腕叹息。然而佳人的命运却不仅仅如此,婚后她被薄情的丈夫抛弃了,狠心的丈夫新娶了一个美貌如玉的妇人,佳人最后只有沦落山野,与草木相依。佳人的孤独寂寞,命运的悲惨之悲、处境的艰难,都通过她娓娓的诉说中道了出来。夜合花还知道朝开夜合,鸳鸯也都是同飞共宿。负心的丈夫和新娶的妻子新婚燕尔满是甜蜜,而佳人的悲痛和啼哭又有谁能看见和听见呢?被丈夫遗弃后,佳人的心里忐忑不安,世间的人该怎么看她呢?佳人自认为世间的人怎么看他都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何维持自己的生计。为了维持生计,佳人不得不让丫环变卖首饰。每逢下雨居住的草棚都要漏雨,佳人和丫鬟一起牵引藤萝,修补破旧的茅屋。读到这,我们在同情佳人的时候,心中更多的是对她的钦佩。一个出身高贵的大家闺秀,被无情抛弃后,没有自暴自弃而是自食其力,这是一个有着对生命强烈渴望的坚强的女子。
虽然佳人生活在空谷幽山中,想必那周围是翠山环绕、鲜花扑鼻,但失去了家庭和爱情的佳人却没有心情为自己梳妆打扮,平时爱美的她只是信手拈花,却没心思插上鬓发。天冷了,为了生活她不得不放下大家闺秀的身段满山捡柏树枝,只有在太阳落山的时候,她才可以倚着修长的竹子若有所思。杜甫描写女性的众多诗歌中很少有专写美女的诗歌。《佳人》却以高雅的格调成为咏美人的名篇。摘花不戴一举可佳人素雅无华,采柏盈掬见佳人贞洁高尚,日暮倚竹可见佳人孤独寂寞。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云:“不插发,容之悴也;采柏,比贞心不改;翠袖倚竹,寂寞无聊也。”诗人用优美凝练的语言、纯客观叙述方法和形象的比喻描述了一个在战乱之中被丈夫无情抛弃的贵族女子所遭受的不幸,并在逆境中揭示出了她的品格的高雅情操的高尚,从而使这个身世飘零的、不幸的弃妇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清代学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对《佳人》颇为赞赏。《杜诗详注》云:“天宝乱后,当是实有是人,故形容曲折尽其情。旧谓托弃妇以比逐臣,伤新进猖狂,老陈凋谢而作,恐悬空撰意,不能淋漓尽致如此。”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自命清高,有以佳人自比的风尚,最早的是屈原曾以香草美人自喻。在两汉时代出现了大量的弃妇诗,而以弃妇自比者,最早出现在《诗经·氓》中。自儒学立世以来,中国正直的士大夫就一直坚守着儒学入世之使命,同时也产生了一种生命的苦闷之情和对国家民族未来迷茫的忧患之情。自从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那“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一声无奈叹息中起,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自身前途忧患之情就自觉地隐藏在美人忧生之后,表现为恐美人迟暮的忧患意识。
杜甫之所以在诗中塑造了一个惨遭抛弃的弃妇形象一是因为诗中的佳人和他的身世有着相似之处:志节清高,身不逢时,感情上被抛弃却不放弃,这个美丽而不幸的女子就像是杜甫遗落空谷的影子,可谓是诗人自身的写照。二是借《佳人》表现自伤之情。诗人出生在官宦之家,无奈后来家道中落,又逢安史之乱被叛军俘虏,但诗人乃忠君爱国之士,虽身陷贼手却时刻对大唐朝廷竭尽忠诚,无奈玄宗不尽忠言,屡屡听信小人之言。致使诗人多次受到排挤,最后竟落得降职弃官。对于一个满怀着爱国之心,却不能施展自己的宏图抱负的臣子来说,这无异于被君主抛弃。这与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身世有些相像。写弃妇的遭遇,实际是诗人借他人之酒以浇胸中块垒。借《佳人》中表达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苦闷忧患之情。
参考文献:
[1][唐]杜甫.杜工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4]丁启阵.杜甫怎样描写美女[J].读写天地,2010(2).
[5]赖筱倩.杜甫五言诗《佳人》赏析[J].广西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