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对大学生进行使命教育,是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教育具有鲜明的现实逻辑,其教育目标是夯实思想基础、练就综合能力、涵育优良品德,其方法论原则包括坚持理论认知与躬行实践相统一、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协同、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机 构】
:
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办公室,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
:
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工匠精神’培养教学方案改革探索”(项目编号18JDSZK093)的研究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大学生进行使命教育,是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新时代大学生使命教育具有鲜明的现实逻辑,其教育目标是夯实思想基础、练就综合能力、涵育优良品德,其方法论原则包括坚持理论认知与躬行实践相统一、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协同、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其他文献
项目化教学以任务为目标、以行动为导向,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等特点,其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参与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应自觉承担起实践教学设计者、引导者的角色,并对项目化实践教学进行多元评价,进而持续提升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思政课教师应通过主动参与实践教学改革,高校应通过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综合培训和多元考评,切实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协同思维具体表现为整体性思维、层次性思维、开放性思维和合目的性思维四个维度。运用协同思维开展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必须坚持秉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资助育人理念、不断完善“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相契合”的协同资助育人体系、积极搭建共建共享的协同资助育人平台。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协同资助育人理念引领,重点做好主体协同;拓宽协同资助育人形式,发挥载体协同效应;强化协同资助育人环境保障,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由于我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分类过于细化,高校教师也较少接受专门的教师教育训练等,造成不少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不足。文章分析了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核心要素和结构模型,探索了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策略: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统筹管理,确保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同向同行;深化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增强其开展课程思政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加强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推动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持续发展;改革考核评价机制,保障专业课
当前,在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下,高校法学专业教育应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以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的路径,厘清法学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本”“道”“术”问题,有利于将厚德这一首要标准落到实处,实现“法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协同共进。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有效运转,是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支撑。新时代推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治理,必须在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院系及基层教学组织等多级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基础上,以提高基层教学组织的治理能力为目标,以构建科学规范的基层教学组织治理体系为保障,以明晰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为突破口。只有厘清各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才能充分发挥各主体的能动性,尤其是充分激发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力,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治理成效,为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筑牢根基。
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面临转型升级,需要工匠精神回归。高职院校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场所,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工匠精神培育,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工匠精神培育在社会观念、教学理念、校企合作程度上都存在一定困境。因此,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全过程渗透工匠精神;转变校企合作思路,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转变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校园文化,营造争做工匠之师的文化氛围。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目标是实现“三全育人”。思政课教师应准确界定自身在课程思政中的身份,引领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教师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丰富的思政工作经验等显著优势。思政课教师应踊跃参与专业课的集体备课活动、积极推动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合作、主动搭建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平台、参与建立课程思政发展的长效机制。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积极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具有鲜明社会主义属性的网络意识形态,成为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的关键之举。文章从着力完善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科学建构网络意识形态的运行机制两个层面研究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策略选择,提出要从“坚持政治性、彰显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实现大众化”四个维度完善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从着力打造扁平化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高度重视防范化解网络舆情风险和切实强化网络意识形态的责任体系三个方面科学建构网络意识形态的运行机制。
新媒体技术的兴起源于信息技术的革新与网络建设的完备,其应用覆盖范围之广、涉及面之深前所未有。当前形势下,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意识形态产生着深刻影响。厘清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困境,结合教育实践中的各个元素,更好地选取适合的微话语内容净化好网络阵地,构建正向透明的微平台解决好大学生的知行矛盾,培养教育主客体的微参与能力形成价值认同,提升舆情信息微监管的公信力规范网络管理,是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四个重要向度。
采用隐藏文档范式决策任务,探究群体成员社会动机一致性对决策的影响及问责的促进作用。实验1通过社会动机启动,考察全员合作、多数合作、多数利己、全员利己四种群体的信息分享及决策正确率。结果发现,合作动机成员比例越高,群体信息分享和决策质量越好,信息分享在成员社会动机与决策质量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少数利己成员的存在对合作成员的信息分享产生负面影响。实验2检验过程问责与结果问责对多数利己、全员利己群体决策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两种问责方式均促进了群体的信息分享与决策质量。本研究深化了社会动机影响群体决策的机制及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