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离不开高效能的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作保障,而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实验耗材供应,以确保实验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当前高校实验耗材的采购使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实验室耗材的高投入、低效能,亟待严格规范实验耗材集中采购制度,高度重视实验人才队伍建设和对学生实验过程的管理,以提高高校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实验耗材;采购;使用;管理
当前,高校实验室建设与运行面临高投入、低效能的现实问题,根源在于实验室实验耗材的采购使用管理。只有严格规范实验耗材集中采购制度,高度重视实验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对学生实验过程的管理,才能有效降低实验成本,消除浪费,提高效益。
一、高校实验耗材采购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耗材是高校开展科研教学和实施实验教学必备的材料,包括实验中一次性、多次性使用的实验材料和低值易耗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渐趋稳定,必然重视内涵发展、提高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在如此背景下,各高校纷纷重视科研教学中的实验、实践、实训,设立众多实验实践项目,实验室由以往的“院系拥有、封闭自用”转向学校统管、开放共享,不断加大实验经费投入。但高校实验耗材在采购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实验室高效运用。
1.实验耗材采购的随意性。随着高校审计制度的实施,在实验室大宗设备仪器采购上开始实行招标制,避免“暗箱操作”带来的弊端。但由于高校实验室种类繁多,耗材大小、多少、时效不一,在许多情况下,一些“用量不大、时效性强、经常应用”的实验耗材,无法进行招标采购,只能由实验室人员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直接与耗材供货商购买。在快递发达的今天,供货商一两天就可以将耗材“送货上门”,但没有价格上的论证,难免会“只求货到,不问价格”。学校还要支付快递费用,导致实验耗材的价格居高不下。而且这种随意性也容易滋生贪腐行为。
2.实验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教育部组织高校教学水平审核评估,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专任教师结构不断优化。而高校实验队伍建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成为高校科研教学的“短板”,实验队伍依然存在学历低、技能低、职称低、待遇低、年龄高的现实问题,个别年龄小、学历高、科研能力强的实验人员,一旦评上高级职称就转入教师系列,以求更大发展,实验队伍最终成了一个“老弱病残”的群体。这样的队伍无法承担起高校实验室日益精准化、信息化的管理。而且,许多高校对实验易耗品的管理依然处在“手工操作”阶段,对实验中耗材的使用归还数量、可再利用量都无法有效管控,进而造成耗材在实验使用中要么积存过多、要么用时短缺,直接影响实验效益。
3.实验室统筹管理机制不健全。随着实验室管理的不断改革,不少高校针对实验室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实施全天候开放,提高了实验室的效能。但仍有不少学校的实验室依然实施传统的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在使用上固守“我投入、我建设、我使用、我做主”的小农意识,造成本来可以共享一个实验室的多个学院,一再申请经费,重复建设,造成低效和浪费。在经费预算与分配中,不少高校将实验耗材费用参考其实验项目、时数、人数等划拨到二级学院,自行采购实验耗材。由于缺乏沟通,造成学院实验耗材费用或结余或短缺。
4.实验耗材使用管理制度不严格。学院实验用剩的耗材本可提供给另一学院继续使用,但实验室之间缺乏资源共享机制,导致耗材闲置、损耗、浪费。实验室管理松散、库存清点不及时也造成长期存放的耗材过期或失效,这种情况还会造成耗材的交叉污染,存在安全隐患。因缺乏严格规章,还导致实验耗材的废弃物随意丢放处理,造成实验环境污染,对校园环境及实验人员构成潜在或直接的危害。
二、完善实验耗材采购使用管理的对策
随着实验室建设投入加大,各种科研和实验活动日益频繁,实验所需耗材增多,对耗材时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耗材的采购管理提出挑战,高校必须寻求有效对策。
1.严格规范实验耗材集中采购制度。在实验室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对学科相近学院实验中的耗材提前一学期由实验管理人员上报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听取专家论证后,对实验耗材进行集中招标采购。在招标采购过程中,校方相关人员应与投标商充分沟通咨询,使所购耗材“适我所需、物有所值”。对挥发性强或环境要求高的耗材,需要实验室主任与投标商进行单独协商,采取“集中采购、分散供货”的办法,尽可能降低耗材的损耗和安全隐患。在学期结束前,各实验室主任应对本学期实验耗材的使用等有关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为今后的采购提供决策参数。
2.重视高校实验队伍建设。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推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校竞争力的根本。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须解放思想,重视实验队伍建设,制定实验队伍建设规划;将实验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优化实验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结构;重视实验人员培训,激励实验人员攻读更高学位,适时安排进修,尽快提升工作技能;综合考量实验室主任的能力、品格,给实验室主任一定自主权,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鼓励实验人员参加教师课题研究,强化科研能力;尊重实验人员的劳动,帮助解决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困难;提升实验人员责任感和成就感,在学校表彰中为实验队伍留出一定名额;重视实验队伍的稳定,在职称评审计划单列的基础上,制定切合实验人员职称评审的细则,既重视科研的数量和质量,也重视平时工作及奉献,体现公平公正。建设素质优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实验队伍。
3.加强对学生实验过程的管理。实验室人员要向管理要效益,尽可能降低实验过程中对耗材不必要的损耗。推行绿色环保实验,学校和实验人员应高度关注新耗材的开发应用,在实验中选择更环保、更安全的耗材,减轻实验对人潜在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开发实验耗材的替代品,降低实验耗材成本;视情况实施实验耗材学生押金管理制度,对室内所有用品列出清单,明确价位,人为损毁要进行赔偿,实验前与实验小组签单,实验结束后,与组长清点实验用具,如有损耗扣留一定押金,以降低实验耗材人为的损失和浪费。
参考文献:
[1]金海萍.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教育方式和内容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3).
[2]余亮.师范类院校实验室耗材采购与管理探索[J].企业技术开发,2012(Z1).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关键词:实验耗材;采购;使用;管理
当前,高校实验室建设与运行面临高投入、低效能的现实问题,根源在于实验室实验耗材的采购使用管理。只有严格规范实验耗材集中采购制度,高度重视实验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对学生实验过程的管理,才能有效降低实验成本,消除浪费,提高效益。
一、高校实验耗材采购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耗材是高校开展科研教学和实施实验教学必备的材料,包括实验中一次性、多次性使用的实验材料和低值易耗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渐趋稳定,必然重视内涵发展、提高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在如此背景下,各高校纷纷重视科研教学中的实验、实践、实训,设立众多实验实践项目,实验室由以往的“院系拥有、封闭自用”转向学校统管、开放共享,不断加大实验经费投入。但高校实验耗材在采购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实验室高效运用。
1.实验耗材采购的随意性。随着高校审计制度的实施,在实验室大宗设备仪器采购上开始实行招标制,避免“暗箱操作”带来的弊端。但由于高校实验室种类繁多,耗材大小、多少、时效不一,在许多情况下,一些“用量不大、时效性强、经常应用”的实验耗材,无法进行招标采购,只能由实验室人员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直接与耗材供货商购买。在快递发达的今天,供货商一两天就可以将耗材“送货上门”,但没有价格上的论证,难免会“只求货到,不问价格”。学校还要支付快递费用,导致实验耗材的价格居高不下。而且这种随意性也容易滋生贪腐行为。
2.实验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教育部组织高校教学水平审核评估,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专任教师结构不断优化。而高校实验队伍建设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成为高校科研教学的“短板”,实验队伍依然存在学历低、技能低、职称低、待遇低、年龄高的现实问题,个别年龄小、学历高、科研能力强的实验人员,一旦评上高级职称就转入教师系列,以求更大发展,实验队伍最终成了一个“老弱病残”的群体。这样的队伍无法承担起高校实验室日益精准化、信息化的管理。而且,许多高校对实验易耗品的管理依然处在“手工操作”阶段,对实验中耗材的使用归还数量、可再利用量都无法有效管控,进而造成耗材在实验使用中要么积存过多、要么用时短缺,直接影响实验效益。
3.实验室统筹管理机制不健全。随着实验室管理的不断改革,不少高校针对实验室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实施全天候开放,提高了实验室的效能。但仍有不少学校的实验室依然实施传统的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在使用上固守“我投入、我建设、我使用、我做主”的小农意识,造成本来可以共享一个实验室的多个学院,一再申请经费,重复建设,造成低效和浪费。在经费预算与分配中,不少高校将实验耗材费用参考其实验项目、时数、人数等划拨到二级学院,自行采购实验耗材。由于缺乏沟通,造成学院实验耗材费用或结余或短缺。
4.实验耗材使用管理制度不严格。学院实验用剩的耗材本可提供给另一学院继续使用,但实验室之间缺乏资源共享机制,导致耗材闲置、损耗、浪费。实验室管理松散、库存清点不及时也造成长期存放的耗材过期或失效,这种情况还会造成耗材的交叉污染,存在安全隐患。因缺乏严格规章,还导致实验耗材的废弃物随意丢放处理,造成实验环境污染,对校园环境及实验人员构成潜在或直接的危害。
二、完善实验耗材采购使用管理的对策
随着实验室建设投入加大,各种科研和实验活动日益频繁,实验所需耗材增多,对耗材时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耗材的采购管理提出挑战,高校必须寻求有效对策。
1.严格规范实验耗材集中采购制度。在实验室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对学科相近学院实验中的耗材提前一学期由实验管理人员上报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听取专家论证后,对实验耗材进行集中招标采购。在招标采购过程中,校方相关人员应与投标商充分沟通咨询,使所购耗材“适我所需、物有所值”。对挥发性强或环境要求高的耗材,需要实验室主任与投标商进行单独协商,采取“集中采购、分散供货”的办法,尽可能降低耗材的损耗和安全隐患。在学期结束前,各实验室主任应对本学期实验耗材的使用等有关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为今后的采购提供决策参数。
2.重视高校实验队伍建设。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推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校竞争力的根本。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须解放思想,重视实验队伍建设,制定实验队伍建设规划;将实验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优化实验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结构;重视实验人员培训,激励实验人员攻读更高学位,适时安排进修,尽快提升工作技能;综合考量实验室主任的能力、品格,给实验室主任一定自主权,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鼓励实验人员参加教师课题研究,强化科研能力;尊重实验人员的劳动,帮助解决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困难;提升实验人员责任感和成就感,在学校表彰中为实验队伍留出一定名额;重视实验队伍的稳定,在职称评审计划单列的基础上,制定切合实验人员职称评审的细则,既重视科研的数量和质量,也重视平时工作及奉献,体现公平公正。建设素质优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实验队伍。
3.加强对学生实验过程的管理。实验室人员要向管理要效益,尽可能降低实验过程中对耗材不必要的损耗。推行绿色环保实验,学校和实验人员应高度关注新耗材的开发应用,在实验中选择更环保、更安全的耗材,减轻实验对人潜在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开发实验耗材的替代品,降低实验耗材成本;视情况实施实验耗材学生押金管理制度,对室内所有用品列出清单,明确价位,人为损毁要进行赔偿,实验前与实验小组签单,实验结束后,与组长清点实验用具,如有损耗扣留一定押金,以降低实验耗材人为的损失和浪费。
参考文献:
[1]金海萍.高校实验室安全与环保教育方式和内容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03).
[2]余亮.师范类院校实验室耗材采购与管理探索[J].企业技术开发,2012(Z1).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