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hi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密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
  针对这样的课程标准,语文教师就应该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应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简单机械地教课本,只能把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框在小小的文本里,框在课堂内;而用课本教,则透过文本,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书内走向书外,由拘泥于文本本身到拓展到文本之外。这样,学生超越课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阅读、搜集、整理、比较、写作,是对文本本意理解的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于漪老师说:语文学科教学常在历史与现实、读与写、积累与运用、基础与拓展、课堂与社会等之间徘徊。我想,这种种徘徊,需要每一位执教者有效拓展延伸,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笔者在执教《木兰诗》一文时,除了和学生共同通译课文、分析文章结构、赏析木兰的性格特点、理解掌握互文等修辞手法外,还设置拓展延伸这个环节,让学生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古今一些巾帼英雄及其事迹,上课时进行汇报。在课上汇报展示时,各抒己见,非常精彩。有的小组收集的是武则天,有的小组收集的是江姐、刘胡兰,有的小组收集的是穆桂英、梁红玉,还有的小组收集的是江姐等。这样不但能熟知她们的故事、归纳其性格特点、谈自己的感悟,更能模仿电视节目“读名人事迹,谈百姓感悟”,深情朗读、深刻剖析、创设情境、熏陶感染。这样,花木兰像一条线,牵出了整个巾帼英雄的世界,由一篇小小的文本拓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学生超越课堂,跳出教材本身,搜集、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最终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
  笔者在执教席慕蓉的《乡愁》一诗时,课前精心筛选了同一主题的诗歌——余光中的《乡愁》、舒兰的《乡色酒》,在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阅读、赏析、思考问题:三诗都是写乡愁,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何异同?每首诗分别以什么为载体来写乡愁的?你最喜欢哪首诗,哪些语句?尝试写几句,也表达你的乡愁。学生积极踊跃,兴趣盎然,有一学生这样写道:乡愁是村口孤独的小树,远远望着小屋晚饭的炊烟;乡愁是妈妈送来的御寒的冬衣,贴身的时候暖暖想起。还有一个学生写道:乡愁是小屋门前调皮的小鸟,我哭,它也呜咽,我开心,它也鸣叫。全班学生争相发言,笔法虽然稚嫩,但经典的句子比比皆是,让听课教师赞不绝口。总之,这节课的拓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更有助于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有助于对文本的深刻感悟。
  教研组在集体备课《孔乙己》一文时,借鉴语文教学资源网对这篇课文中的拓展这一环节进行处理。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播放《阿Q正传》的电影片段,把孔乙己和阿Q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比较,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孔乙己和阿Q同出于鲁迅之手,又处于同一文化背景,在酒店喝酒、酒客的嘲弄及科举的考试等,有许多相似之处,引导学生反复比较,人物的性格特征就会更加明显,也会激发起对封建科举制度的痛恨及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同情。
  笔者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把拓展延伸放在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自由想象,以《再遇叔叔于勒》为题,进行续写,其中一个学生思想深刻,词语犀利,这样写道:在我们垂头丧气返航时,突然见到远处豪华客舱里坐着于勒叔叔,只见他穿着华丽的燕尾服,众多佣人前簇后拥,正在优雅地品茶,他轻蔑地瞥了一眼母亲,便转过头去。原来于勒叔叔是故装寒酸,回来试探的。我的母亲懊悔不迭,稍加迟疑后,满脸堆笑,弓着身子,讪讪地朝于勒叔叔走了过去……
  综合以上几个案例,课堂内的拓展固然益处多多,并成为语文教学的常态,但同时也发现实际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例如:
  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对拓展的理解过于狭隘。多数情况下,只刻板地放在最后一个环节上,内容和形式也局限于延伸阅读和练笔。
  缺乏语言品味的拓展、情境迁移的拓展等。
  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多地补充课外内容,对课外拓展的知识浓墨重彩,喧宾夺主。
  脱离文本,随意拓展,反而对文本走马观花,糊里糊涂。
  偏离文本主题和教学目标,缺乏原则和规矩,拓展显得浮躁,显得作秀。
  例如,同行在执教《观舞记》一文时,进行拓展延伸,大肆收集关于印度舞的资料,还有印度舞的视频,分析印度舞的美,从而偏离文本本身,既没有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又没有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反而成了一堂舞蹈课。
  针对这些情况,必须针对具体情况,具体改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学习语文不能局限于课堂,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不断引入来自奥妙无穷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自由驰骋。
其他文献
摘 要: 创新教育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具备相关学科的整合素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素质及良好的心理状态。实施创新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实施策略  创新教育就是传授创新知识,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活动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有效教学  一个真实的课堂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对照新课标,冷静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分析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从而对语文教学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以便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在初三语文舞台上,为了不让学生们输在这关键的一年,为了给家长们一个满意的成绩,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得到安慰,我将改进教法,勤奋工作,为同学们成才和升学提供帮助。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
红花又名红蓝花,来源于菊科植物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具通经活血、散瘀止痛之效。红花于西汉年间由张骞引入我国,主要作为染料,后作为油料作物种植;东汉始入药,逐渐发
鸡矢藤为茜草科植物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Lour.)Merr.或毛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Lour.)Merr.var.tomentosa(BI.)Hand.-Mazz.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祛风活血、止痛解毒、消食导滞、除湿消肿等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腹泻、痢疾、脘腹疼痛和创伤肿痛等症。此外,鸡矢藤为一常用的民间药,且在彝族、苗族、土家族等24个少数民族中使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高一到高三的语文教学中,我坚持用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课堂口语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一阶段的“自由演讲”式训练  首先,老师应当给学生信心和勇气。高一学生初次上讲台面对全班同学讲话,需要勇气和胆量。“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走好这一步至关重要。这一阶段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并明确告诉学生: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人人都参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