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正兴起MTI热,但是各个MTI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缺乏自身特色,千篇一律,没有专业特点,本文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有效设置MTI课程,一是联系各个培养单位的特色专业,二是扎根于各个培养单位所在区域的实际翻译需求。
【关键词】师资 特色专业 地域性
自从2007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以来,全国各大高校掀起了MTI热,从2007年至今,共有206所高等院校分五批先后成为MTI培养单位。这显示出大家对MTI极大的关注与重视,但这种快速扩张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课程设置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MTI设立的初衷是符合国情与时代需要的,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日益增加,在国际上的地位日渐提升,对优秀的高级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传统的翻译硕士重视理论研究,实践经验不足,因此《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就提出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的培养目标。高层次和应用型是所有MTI培养单位都应该遵循的总的指导原则,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所有的MTI培养单位要有一套统一的,普适性强的,规范的专业可信课程。其中包含翻译理论,翻译史,文学翻译等。而“专业性”就是要体现出各个培养单位的特色。可惜的是目前多数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未能体现出自身培养特色,缺乏明确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也并不成体系。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翻译人才,就必须改革MTI课程设置。MTI教育应当紧密联系翻译产业,突出培养职业能力,注重实用性课程的设置,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首先,MTI的课程设置应联系培养单位的特色专业展开,突出特色化教学。目前全国各高校的MTI课程大同小异,缺乏自身的专业性,多数院校只是照搬照抄国务院学位办列出的23门必修和选修课,这些课程本来只是提供参考,各培养单位应有所取舍,或者加以创新,而不是200多所高校课程设置千篇一律。MTI培养单位总体来说由四类院校组成:外语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理工科院校和综合大学。每一类大学的教学侧重点和强项不尽相同,不同性质高校的MTI应紧密联系自身院校的特色与强项来确定特色方向进而进行课程设置,例如以理工科院校可以开设物理、化学、生物等科技翻译方向的课程,综合院校可以开设文化、文学等翻译方向的课程。术业有专攻,一名翻译不可能精通所有专业,如果能精通一个专业的翻译就很不错了。因此MTI应充分结合其他优势学科来把各个学位点建设成特色鲜明的学位点,这样才能使各培养点的翻译专业硕士既具有共性,又具有各自的特色。目前国内有少数几所院校已经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第一批培养单位中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他们的MTI项目最具特色的专业方向是国际会议传译,目前又有应用口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和传媒翻译几个方向。只有明确了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才会有很强的针对性。中央民族大学根据自身的特点开设了民族文化典籍翻译、民族地区旅游翻译、民族志英译等特色选修课,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翻译特色。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则以培养高级军事翻译人才为主要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一些培养单位已经开始研究开设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但是苦于师资力量不足,MTI方案中对师资有明确要求:任课教师中具有口笔译实践经验的比例不低于70%,笔译教师应承担过30万字以上的正式笔译任务,口译教师应担任过20次以上的正式场合的连传同传任务,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来自翻译实践部门的资深翻译工作者兼职教师。目前高校中的翻译教师多以讲授翻译理论为主,自身缺乏实践经验,担任口译课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因此想要开设有质量的高水平的特色课程必须提高师资力量,这也是MTI教育亟需改革的地方。
其次,MTI课程设置应该结合培养单位所在区域的翻译市场需求,有的放矢地开设特色课程。从所在的地域来看,中部以及沿海的东部培养单位数量明显多于西部,个别地区培养单位数量扎堆,例如北京、上海。这和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必然联系,因此各个培养单位应该以本地的实际翻译市场需求为依托,开设明确的专业方向,形成自身特色的教学,设置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可以以省、行业或者产业为基础统筹协调发展,适当分工,从而防止一窝蜂,客服同质化。例如有些沿海地区的培养单位经济发达,对外贸易繁多,国际化程度高,大型国际会议口译的机会比比皆是,拥有良好的口译实践机会,这些地区的MTI课程设置就应该注重口譯,例如上外和广外就比较注重口译人才培养。而一些内陆地区国际化程度没有那么高,缺少口译实践的机会,就可以以笔译人才的培养为主。总之各个培养基地应当结合区位、经济文化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量力而行,着重培养适应本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级翻译人才。
MTI学位的设立在我国翻译学科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一样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面对存在的问题:MTI研究生教育历史较短、缺乏经验、基础薄弱等。我们目前仍在探索中,不妨参考其他地区或国家比较成熟的培养模式,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努力实现科学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Z].2007.
[2]孔令翠,王慧.MTI热中的冷思考[J].外语界,2011(3):9-15.
[3]穆雷,王巍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1(2):29-32.
[4]潘华凌,刘兵飞.地方高校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09,(10):50-51.
[5]仲伟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J].中国外语,2007(7):4-12.
【关键词】师资 特色专业 地域性
自从2007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以来,全国各大高校掀起了MTI热,从2007年至今,共有206所高等院校分五批先后成为MTI培养单位。这显示出大家对MTI极大的关注与重视,但这种快速扩张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课程设置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MTI设立的初衷是符合国情与时代需要的,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日益增加,在国际上的地位日渐提升,对优秀的高级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传统的翻译硕士重视理论研究,实践经验不足,因此《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就提出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的培养目标。高层次和应用型是所有MTI培养单位都应该遵循的总的指导原则,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就是所有的MTI培养单位要有一套统一的,普适性强的,规范的专业可信课程。其中包含翻译理论,翻译史,文学翻译等。而“专业性”就是要体现出各个培养单位的特色。可惜的是目前多数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未能体现出自身培养特色,缺乏明确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也并不成体系。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翻译人才,就必须改革MTI课程设置。MTI教育应当紧密联系翻译产业,突出培养职业能力,注重实用性课程的设置,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首先,MTI的课程设置应联系培养单位的特色专业展开,突出特色化教学。目前全国各高校的MTI课程大同小异,缺乏自身的专业性,多数院校只是照搬照抄国务院学位办列出的23门必修和选修课,这些课程本来只是提供参考,各培养单位应有所取舍,或者加以创新,而不是200多所高校课程设置千篇一律。MTI培养单位总体来说由四类院校组成:外语类院校、师范类院校、理工科院校和综合大学。每一类大学的教学侧重点和强项不尽相同,不同性质高校的MTI应紧密联系自身院校的特色与强项来确定特色方向进而进行课程设置,例如以理工科院校可以开设物理、化学、生物等科技翻译方向的课程,综合院校可以开设文化、文学等翻译方向的课程。术业有专攻,一名翻译不可能精通所有专业,如果能精通一个专业的翻译就很不错了。因此MTI应充分结合其他优势学科来把各个学位点建设成特色鲜明的学位点,这样才能使各培养点的翻译专业硕士既具有共性,又具有各自的特色。目前国内有少数几所院校已经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例如第一批培养单位中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他们的MTI项目最具特色的专业方向是国际会议传译,目前又有应用口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和传媒翻译几个方向。只有明确了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才会有很强的针对性。中央民族大学根据自身的特点开设了民族文化典籍翻译、民族地区旅游翻译、民族志英译等特色选修课,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翻译特色。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则以培养高级军事翻译人才为主要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一些培养单位已经开始研究开设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但是苦于师资力量不足,MTI方案中对师资有明确要求:任课教师中具有口笔译实践经验的比例不低于70%,笔译教师应承担过30万字以上的正式笔译任务,口译教师应担任过20次以上的正式场合的连传同传任务,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来自翻译实践部门的资深翻译工作者兼职教师。目前高校中的翻译教师多以讲授翻译理论为主,自身缺乏实践经验,担任口译课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因此想要开设有质量的高水平的特色课程必须提高师资力量,这也是MTI教育亟需改革的地方。
其次,MTI课程设置应该结合培养单位所在区域的翻译市场需求,有的放矢地开设特色课程。从所在的地域来看,中部以及沿海的东部培养单位数量明显多于西部,个别地区培养单位数量扎堆,例如北京、上海。这和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必然联系,因此各个培养单位应该以本地的实际翻译市场需求为依托,开设明确的专业方向,形成自身特色的教学,设置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可以以省、行业或者产业为基础统筹协调发展,适当分工,从而防止一窝蜂,客服同质化。例如有些沿海地区的培养单位经济发达,对外贸易繁多,国际化程度高,大型国际会议口译的机会比比皆是,拥有良好的口译实践机会,这些地区的MTI课程设置就应该注重口譯,例如上外和广外就比较注重口译人才培养。而一些内陆地区国际化程度没有那么高,缺少口译实践的机会,就可以以笔译人才的培养为主。总之各个培养基地应当结合区位、经济文化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量力而行,着重培养适应本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级翻译人才。
MTI学位的设立在我国翻译学科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一样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面对存在的问题:MTI研究生教育历史较短、缺乏经验、基础薄弱等。我们目前仍在探索中,不妨参考其他地区或国家比较成熟的培养模式,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努力实现科学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Z].2007.
[2]孔令翠,王慧.MTI热中的冷思考[J].外语界,2011(3):9-15.
[3]穆雷,王巍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1(2):29-32.
[4]潘华凌,刘兵飞.地方高校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09,(10):50-51.
[5]仲伟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J].中国外语,2007(7):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