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将“课堂换位教学法”引入高中高中历史课堂,打破传统的以 “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走向学科。
关键词 课堂换位教学 高中 历史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学校应培养怎样的学生指明了方向,走进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春天,同时,也向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这新一轮的课改呢?如何实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目标要求呢?此时此刻,我们知道,更需要的是创新,需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那么,教师如何才能上好每一节课呢?本人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足以应付新课改的要求。因此,革新教学理念,采用新形式,新方法是适应课改的关键。在教育实践中,“课堂换位教学法”的运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一、何谓“课堂换位教学法”
所谓“课堂换位教学法”是指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互换,教师当学生,学生当教师,又称角色置换策略。心理学家莫雷诺认为:“角色置换是一种心理挑战,它让人暂时置身于对立面及他人的社会角色,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方式、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通过感受的反馈,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鼓励学生去主动探究知识,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实践证明,“教是最好的学”,学生通过“教”来“学”,教师通过“学”来“教”,以“学”促“教”,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全面素质的主动发展。从“学生老师”教学中,学生能学到一般教学方式学不到的知识,能尽量发挥自己的一切潜能,使学生从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
二、“课堂换位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学生集体备课,分工合作——定人讲课,组际交流——老师指导、点评”是换位研究性教学模式基本形式和基本思想。特点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师生角色换位。其具体做法是:
(一)分组
根据男女生,好中差生进行搭配,把全班分成几个备课小组,每个小组大约是6—7人,并确定备课组长。
(二)分配备课任务
把某一节课的内容的内在联系进行细化,然后分配到各备课小组。如:每一个小组承担的任务可以是一个框题的内容,或半个框题的内容。备课所需的资料部分由老师提供,另外的,学生可以通过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或通过上网等多种途径而获得。
(三)集体备课,组内合作
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召集同学们进行集体备课。这样一个小组就是一个以组长为核心的集体决策的“智囊团”。每个小组共同编写教案,共同查找资料,共同讨论问题,互帮互助,资源共享。
(四)定人讲课,组际交流
上课时,每个小组委派一名“精英”担任备课任务的课程讲授,其他同学和老师做“学生听众”。讲课时,其他同学可以针对讲课内容向“小老师”提问,如果“小老师”回答不上,可以请求本小组“智囊团”成员“求救热线”的支援;如果实没办法,就把问题留着讨论或者让老师点评时共同解决。
(五)老师点评
学生讲完课后,由任课老师对学生的上课内容进行总结性发言,让其他学生更能掌握和消化吸收这节课的内容。
(六)评价记录
由老师设计一张“课堂换位教学”综合评价表。每次实施都把每个小组的整个过程跟踪记录,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模块结业成绩的重要参考数据之一。
三、高中历史课教学中“课堂换位教学”的现实意义
“课堂换位教学是一个探究式、发现式学习的过程。它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在这一教学法中也体现了老师做学科知识的传授者到为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引导者,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到课堂活动的参与者,由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等转变的过程。
(一)激发兴趣,构筑活泼课堂氛围
我们要求的是思维的活跃,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去思考问题、钻研问题,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是追求表面、形式的活跃。课堂换位教学法既丰富、完善了课本内容,还能吸引同学们的视听,既以课本内容为主,又能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兴趣。
(二)强调主体性,构筑创新性课堂
主体性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是教育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一最终目的的有效途径和中介。德国心理学家卡西尔说过:“人性本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创造活动。”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样一种观点:人的创造性就是在人的主动的自我选择、自我塑造中得到培养的。
(三)实现终身学习,构筑可持续发展课堂
在新的时代要求下,社会成员将接受终身教育,21世纪的社会是学习的社会,学习活动还将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联系。
(四)体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课堂换位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教师应努力构筑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与学生互学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表“高见”,允许他们“参政”“议政”,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学生个体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相互交流,师生共享了现代知识的精彩与美妙。
(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大余中学历史教研组)
关键词 课堂换位教学 高中 历史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学校应培养怎样的学生指明了方向,走进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春天,同时,也向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这新一轮的课改呢?如何实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目标要求呢?此时此刻,我们知道,更需要的是创新,需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那么,教师如何才能上好每一节课呢?本人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足以应付新课改的要求。因此,革新教学理念,采用新形式,新方法是适应课改的关键。在教育实践中,“课堂换位教学法”的运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一、何谓“课堂换位教学法”
所谓“课堂换位教学法”是指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互换,教师当学生,学生当教师,又称角色置换策略。心理学家莫雷诺认为:“角色置换是一种心理挑战,它让人暂时置身于对立面及他人的社会角色,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方式、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通过感受的反馈,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鼓励学生去主动探究知识,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实践证明,“教是最好的学”,学生通过“教”来“学”,教师通过“学”来“教”,以“学”促“教”,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全面素质的主动发展。从“学生老师”教学中,学生能学到一般教学方式学不到的知识,能尽量发挥自己的一切潜能,使学生从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
二、“课堂换位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学生集体备课,分工合作——定人讲课,组际交流——老师指导、点评”是换位研究性教学模式基本形式和基本思想。特点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师生角色换位。其具体做法是:
(一)分组
根据男女生,好中差生进行搭配,把全班分成几个备课小组,每个小组大约是6—7人,并确定备课组长。
(二)分配备课任务
把某一节课的内容的内在联系进行细化,然后分配到各备课小组。如:每一个小组承担的任务可以是一个框题的内容,或半个框题的内容。备课所需的资料部分由老师提供,另外的,学生可以通过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或通过上网等多种途径而获得。
(三)集体备课,组内合作
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召集同学们进行集体备课。这样一个小组就是一个以组长为核心的集体决策的“智囊团”。每个小组共同编写教案,共同查找资料,共同讨论问题,互帮互助,资源共享。
(四)定人讲课,组际交流
上课时,每个小组委派一名“精英”担任备课任务的课程讲授,其他同学和老师做“学生听众”。讲课时,其他同学可以针对讲课内容向“小老师”提问,如果“小老师”回答不上,可以请求本小组“智囊团”成员“求救热线”的支援;如果实没办法,就把问题留着讨论或者让老师点评时共同解决。
(五)老师点评
学生讲完课后,由任课老师对学生的上课内容进行总结性发言,让其他学生更能掌握和消化吸收这节课的内容。
(六)评价记录
由老师设计一张“课堂换位教学”综合评价表。每次实施都把每个小组的整个过程跟踪记录,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模块结业成绩的重要参考数据之一。
三、高中历史课教学中“课堂换位教学”的现实意义
“课堂换位教学是一个探究式、发现式学习的过程。它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在这一教学法中也体现了老师做学科知识的传授者到为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引导者,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到课堂活动的参与者,由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等转变的过程。
(一)激发兴趣,构筑活泼课堂氛围
我们要求的是思维的活跃,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去思考问题、钻研问题,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是追求表面、形式的活跃。课堂换位教学法既丰富、完善了课本内容,还能吸引同学们的视听,既以课本内容为主,又能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兴趣。
(二)强调主体性,构筑创新性课堂
主体性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是教育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一最终目的的有效途径和中介。德国心理学家卡西尔说过:“人性本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人的无限创造活动。”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样一种观点:人的创造性就是在人的主动的自我选择、自我塑造中得到培养的。
(三)实现终身学习,构筑可持续发展课堂
在新的时代要求下,社会成员将接受终身教育,21世纪的社会是学习的社会,学习活动还将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联系。
(四)体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课堂换位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教师应努力构筑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与学生互学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表“高见”,允许他们“参政”“议政”,通过师生平等交流,学生个体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相互交流,师生共享了现代知识的精彩与美妙。
(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大余中学历史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