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其中,科研工作作为高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它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整体办学实力及水平的重要环节。目前学校正处于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阶段。这一时期,由于经验不足,在政策导向、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上难免会有偏差和不尽人意的地方。所以,修改和完善弊端外露的现行政策使其成为合理的、规范的、符合全校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对实现石油石化学科特色、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特色和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有着影响至深的意义。
关键词:高等学校 科研管理体制 学科建设
高等学校作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也是我国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其中,科研工作作为高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它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整体办学实力及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把现行的科研政策、科研管理体制是否能够促进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科研考核制度、評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能否促进和带动全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热情与积极性;[1]科研管理水平和服务态度是否符合要求,达到标准得到全校教师的认可和满意作为主要课题,科研处应深入教学、科研一线进行调查研究,查找影响和阻碍学校科技发展的矛盾问题,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理清工作思路,端正工作态度,激发工作热情,从而实现科技工作的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管理。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是以石油石化为特色,工、理、经、管、文、法、教等七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目前,学校正处于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阶段。这一时期,由于经验不足,在政策导向、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上难免会有偏差和不尽人意的地方。所以,修改和完善弊端外露的现行政策使其成为合理的、规范的、符合全校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对实现石油石化学科特色、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特色和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有着影响至深的意义。
1 学校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矛盾
近年,学校科技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与矛盾,主要表现在:
1.1 体制不畅、机制不顺,制约科技发展 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能有效地鼓励和引导科技活动“顶天立地”,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无法使各类科技活动人员各尽其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才、学科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并导致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和急功近利、浮躁等不良风气和短期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校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制约了学校有限的科研资源的优化组合。[2]
1.2 科研资源难以有效共享 在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下,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和凝聚机制,不仅同行业的高校之间,甚至在学校内部的学科、部、系之间,包括实验室研究人员之间,科技资源相互封锁严重,科技队伍整合困难,不易形成合力,不利于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大型仪器设备对外开放不够、利用率不高;部门之间缺乏联系、沟通和协调,很难对科技资源进行“共享”,因而不能起到“共赢”的效果。
1.3 科技成果转化不容乐观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要求高校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学校距离这一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由于存在观念滞后、体制不顺、机制不畅等原因,科技成果难以充分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剂,许多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不能进行产业化前期的中试而难于转化。同时部分科技成果的应用性、市场化程度不高,加之技术转移中心等中介机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使得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科技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1.4 科研水平相对落后,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管理队伍 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缺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科技资源优势不突出,缺乏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的能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有待加强。科技工作的快速发展,以及学科(实验室)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有一支人员齐全、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管理队伍,就学校目前的状况来看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要求。
1.5 科研投入不足,难以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由于科研投入及经费短缺,学校还没有相应的科学研究中试基地,这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已经成为制约学校科技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科研氛围不浓,部分教师对参加科研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校内科研学术报告偏少,缺乏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努力追求学术发展的氛围。[3]
1.6 科研发展失衡,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科技发展不均衡,科研经费及成果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有特色的专业上。产学研工作没有真正落在实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1.7 国际合作与交流环节薄弱 在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学校参与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大多仅仅停留在一般性人员交流和学术互访,特别是与世界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的合作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不利于学校科研人员及时把握国际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1.8 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严重短缺 学校缺乏顶尖人才和关键领域的领军人物,争取并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能力较差,高显示度的标志性科学研究成果不多,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能力薄弱,与国内一流大学或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相比,差距较为明显。[4]
2 完善学校科研管理体制的对策及建议
当前,学校正处在“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技工作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总体上看,加速科技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这就需要我们科研处的干部队伍要立足岗位服务、主动上门服务、优化公共服务、推进阳光服务。要树立正确的干部作风、工作作风,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落实上,把功夫用在促发展上,为顺利完成学校“十二五”规划任务贡献力量。
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听取了学校教职员工对科研管理政策、科研管理制度提出的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并针对制约学校科技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2.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速学校科技发展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科技兴校和人才强校的双重使命。因此学校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核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学校科技发展的新局面。[5]
2.2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积极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及重点学科建设 “十二五”期间除各类科研课题经费之外,学校还要争取多渠道、多形式筹集经费支持科技创新,设立科研专项基金,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支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研究项目,特别是要增加对科技平台的投入。对国家级、省级“纵向”研究课题给予配套支持,加大对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学术论文的奖励力度,对各级政府奖励表彰的科研成果予以配套奖励,努力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6]
2.3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积极承担国家和省内的重大科技任务,积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形式,对科研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对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开发性研究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通过强化科研基地建设,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等措施,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建立创新团队,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立足行业项目,扩大横向项目,争取省级项目,积极攻关国家项目。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人力资源和学科的综合优势,克服力量比较分散的弊端,组织专家围绕国家和辽宁省的重大目标有效地进行科技攻关和前沿领域研究,大力加强重大项目的培育和组织管理,不断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和高级别科研奖励,使科研整体实力和水平大幅度提升。
2.4 突出科研项目在职称评审中的导向作用 坚持项目与职称评定挂钩的原则,推行以科研项目为主线的职称评审办法,把承担科研项目作为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引导科技工作者积极承担更多更大的科研项目,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2.5 坚持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省、市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活动,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积极参与以企业为主体,学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十二五”期間,力争在现有基础上,再建3~5个产学研基地,年均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20%。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多种形式合作,广泛开展人员交流,合作研发,合办科技创新机构、人员培训机构等。增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意识,注重开放,促进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之间的联合与合作,通过共建研究开发基地、技术中心、承接研究项目、共同申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计划项目等形式,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把学科特色转化为竞争优势,加速推动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2.6 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 筹备好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申报工作,建设好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调整现有人员结构和布局,开拓研究方向,增强研究实力,努力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2.7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 加强科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全球化和经济的一体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创造条件,争取开展与国外大学、国际知名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利用国家有利政策,鼓励学术带头人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同行讲学。有计划地选派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到国外著名大学做访问研究,了解学术前沿,认清本学科的地位和差距,选准主攻方向,形成研究特色,提升学术水平。要进一步了解和疏通渠道,争取国际组织、国外知名企业资助,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2.8 建设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 实现科技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没有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就不可能建设高层次的科技创新队伍。所以要切实加强对科技管理队伍的培养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加快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互联网信息系统、多媒体传送系统、专家在线咨询服务系统的有机结合,搭建起一个新型的、立体的、全方位的科技信息网络平台,为学校和地方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刚等.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J].中国当代医药,2011,5(15):126-127.
[2]汪霖.浅谈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8,10(4):22-24.
[3]张年国.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8,6(8):91-93.
[4]陈刚等.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1,5(14):5-6.
[5]杨旭,张林.不断追求管理创新改变高校科技改革的滞后现象[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8,12(6):25-28.
[6]叶继红.高校科研管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教师参与[J].科技与经济,2010,4(2):89-92.
作者简介:于哲(1973-),男,沈阳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科研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等学校 科研管理体制 学科建设
高等学校作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也是我国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其中,科研工作作为高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它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整体办学实力及水平的重要环节。因此,把现行的科研政策、科研管理体制是否能够促进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科研考核制度、評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能否促进和带动全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热情与积极性;[1]科研管理水平和服务态度是否符合要求,达到标准得到全校教师的认可和满意作为主要课题,科研处应深入教学、科研一线进行调查研究,查找影响和阻碍学校科技发展的矛盾问题,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理清工作思路,端正工作态度,激发工作热情,从而实现科技工作的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管理。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是以石油石化为特色,工、理、经、管、文、法、教等七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目前,学校正处于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阶段。这一时期,由于经验不足,在政策导向、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上难免会有偏差和不尽人意的地方。所以,修改和完善弊端外露的现行政策使其成为合理的、规范的、符合全校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对实现石油石化学科特色、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特色和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有着影响至深的意义。
1 学校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矛盾
近年,学校科技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与矛盾,主要表现在:
1.1 体制不畅、机制不顺,制约科技发展 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能有效地鼓励和引导科技活动“顶天立地”,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无法使各类科技活动人员各尽其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才、学科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并导致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和急功近利、浮躁等不良风气和短期行为,严重影响了学校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制约了学校有限的科研资源的优化组合。[2]
1.2 科研资源难以有效共享 在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下,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和凝聚机制,不仅同行业的高校之间,甚至在学校内部的学科、部、系之间,包括实验室研究人员之间,科技资源相互封锁严重,科技队伍整合困难,不易形成合力,不利于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大型仪器设备对外开放不够、利用率不高;部门之间缺乏联系、沟通和协调,很难对科技资源进行“共享”,因而不能起到“共赢”的效果。
1.3 科技成果转化不容乐观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要求高校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学校距离这一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由于存在观念滞后、体制不顺、机制不畅等原因,科技成果难以充分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剂,许多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不能进行产业化前期的中试而难于转化。同时部分科技成果的应用性、市场化程度不高,加之技术转移中心等中介机构、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使得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科技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1.4 科研水平相对落后,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管理队伍 科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缺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科技资源优势不突出,缺乏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工程项目的能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有待加强。科技工作的快速发展,以及学科(实验室)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有一支人员齐全、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管理队伍,就学校目前的状况来看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要求。
1.5 科研投入不足,难以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由于科研投入及经费短缺,学校还没有相应的科学研究中试基地,这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已经成为制约学校科技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科研氛围不浓,部分教师对参加科研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校内科研学术报告偏少,缺乏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努力追求学术发展的氛围。[3]
1.6 科研发展失衡,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科技发展不均衡,科研经费及成果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有特色的专业上。产学研工作没有真正落在实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1.7 国际合作与交流环节薄弱 在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学校参与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大多仅仅停留在一般性人员交流和学术互访,特别是与世界发达国家一流大学的合作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不利于学校科研人员及时把握国际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1.8 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严重短缺 学校缺乏顶尖人才和关键领域的领军人物,争取并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竞争能力较差,高显示度的标志性科学研究成果不多,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原始性创新能力薄弱,与国内一流大学或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相比,差距较为明显。[4]
2 完善学校科研管理体制的对策及建议
当前,学校正处在“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技工作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总体上看,加速科技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这就需要我们科研处的干部队伍要立足岗位服务、主动上门服务、优化公共服务、推进阳光服务。要树立正确的干部作风、工作作风,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落实上,把功夫用在促发展上,为顺利完成学校“十二五”规划任务贡献力量。
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听取了学校教职员工对科研管理政策、科研管理制度提出的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并针对制约学校科技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2.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速学校科技发展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科技兴校和人才强校的双重使命。因此学校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核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学校科技发展的新局面。[5]
2.2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积极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及重点学科建设 “十二五”期间除各类科研课题经费之外,学校还要争取多渠道、多形式筹集经费支持科技创新,设立科研专项基金,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支持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研究项目,特别是要增加对科技平台的投入。对国家级、省级“纵向”研究课题给予配套支持,加大对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学术论文的奖励力度,对各级政府奖励表彰的科研成果予以配套奖励,努力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6]
2.3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积极承担国家和省内的重大科技任务,积极探索新的科研组织形式,对科研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对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开发性研究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通过强化科研基地建设,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等措施,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建立创新团队,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立足行业项目,扩大横向项目,争取省级项目,积极攻关国家项目。同时要充分发挥学校人力资源和学科的综合优势,克服力量比较分散的弊端,组织专家围绕国家和辽宁省的重大目标有效地进行科技攻关和前沿领域研究,大力加强重大项目的培育和组织管理,不断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和高级别科研奖励,使科研整体实力和水平大幅度提升。
2.4 突出科研项目在职称评审中的导向作用 坚持项目与职称评定挂钩的原则,推行以科研项目为主线的职称评审办法,把承担科研项目作为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引导科技工作者积极承担更多更大的科研项目,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
2.5 坚持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省、市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活动,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积极参与以企业为主体,学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十二五”期間,力争在现有基础上,再建3~5个产学研基地,年均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20%。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多种形式合作,广泛开展人员交流,合作研发,合办科技创新机构、人员培训机构等。增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意识,注重开放,促进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之间的联合与合作,通过共建研究开发基地、技术中心、承接研究项目、共同申请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计划项目等形式,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把学科特色转化为竞争优势,加速推动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2.6 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 筹备好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申报工作,建设好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调整现有人员结构和布局,开拓研究方向,增强研究实力,努力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
2.7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 加强科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全球化和经济的一体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创造条件,争取开展与国外大学、国际知名企业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利用国家有利政策,鼓励学术带头人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同行讲学。有计划地选派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到国外著名大学做访问研究,了解学术前沿,认清本学科的地位和差距,选准主攻方向,形成研究特色,提升学术水平。要进一步了解和疏通渠道,争取国际组织、国外知名企业资助,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2.8 建设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 实现科技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没有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就不可能建设高层次的科技创新队伍。所以要切实加强对科技管理队伍的培养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加快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互联网信息系统、多媒体传送系统、专家在线咨询服务系统的有机结合,搭建起一个新型的、立体的、全方位的科技信息网络平台,为学校和地方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刚等.如何提高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J].中国当代医药,2011,5(15):126-127.
[2]汪霖.浅谈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8,10(4):22-24.
[3]张年国.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8,6(8):91-93.
[4]陈刚等.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1,5(14):5-6.
[5]杨旭,张林.不断追求管理创新改变高校科技改革的滞后现象[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8,12(6):25-28.
[6]叶继红.高校科研管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教师参与[J].科技与经济,2010,4(2):89-92.
作者简介:于哲(1973-),男,沈阳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科研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