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入藕花深处怎渡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iwe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一些原汁原味的文言文走进了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给沉寂已久的文言文教学领地带来了几丝悠悠古韵。然而新教材一个轮回之后,再回首文言文当下的教学现状,不难发现:小学文言文教学课堂充斥的仍是以“小学的瓶”装“中学的酒”,文言文这位“古典美人”已然成为中学“下放”于小学时间段的一种铺垫和过渡,带着浓浓的中学化倾向而“误入藕花深处”了。
  
  一、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学化”倾向表征
  从文本内容来看,小学教材所选的几篇文言文,都是贴近儿童生活的。比如,把小学生带入文言文学习的首篇《杨氏之子》,故事的主角就是一个年方九岁的孩子——杨氏之子。他与学生年龄贴近,表现“甚聪惠”,是一个反应机警,言谈举止兼有“小大人”特质的早慧男孩形象,深受学生喜爱。
  再如《两小儿辩日》,是中国古代寓言史上儿童寓言的开山之作。这则寓言,不但破天荒地以少年儿童作为寓言主人翁,而且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紧紧把握住了儿童心理的特点。你看,两小儿在孔子面前辩斗,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互不退让;面对孔子“不能决也”,更是童言无忌,胸无城府,藐视权威。所以这则寓言生动地表现了儿童质朴率真的童趣,洋溢着朝气蓬勃的生活气息。
  再比如,《学弈》描述的故事,是孩子们所熟知的学习生活场景。《伯牙绝弦》写的是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实际上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个民间传说故事。
  文言文教学内容是贴近儿童的,然而在“中学化”的小学文言文教学课堂,你却触摸不到童心,感受不到童趣,因为童心被“分析”浇灭了,童趣被“讲授”消解了。具体表征如下:
  (一)“微言大义”过深
  一直以来,中学文言文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课堂上,教师免不了要逐字逐句串讲;学生则总是忙于记词义、记译文。
  随着文言文在小学教材出现,此风亦被刮到了小学课堂。文言文中的“言”也仍旧由教师一字一句在“嚼烂了喂”,对“微言大义”理解的细碎程度,比之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肢解课文更甚,简直无异于庖丁解牛。这样,一篇篇鲜活的文言文,事实上已经不再是饱含童趣与情趣的经典之“文”,而只是一堆按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言”而已,再也激不起读者丝毫的情感微澜。正如窦桂梅老师所言:这种教法使得文言文给学生的永远只是关于字、词和句的烦琐知识,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人为地拉大了文言文与学生的情感距离。
  (二)“自读自悟”过早
  在新课改“尊重学生主体,张扬学生个性”的大旗之下,文言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主张学生自读自悟”的理念获得了广大教师的认同和响应。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提出了“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的观点,备受广大教师的推崇。
  钱先生还认为:“只要从学生接触文言文开始(一般是在初中一年级)就对他们进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文言文自读训练,他们是能够具有一定的消化能力的,用不着老师代为咀嚼。”
  但是,钱先生的这些观点是针对中学教师的,而且是基于对中学生(最起码也是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拥有一份自信的把握而提出的。并且,钱先生也不失严谨地强调了:这种自读训练必须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小学教师忽略小学文言文本姓“小”的现实,无视学生的年龄、阅历以及现有的知识结构,将钱先生的理论全盘移植实践于小学,将尚无文言文学习基础的孩子推至自主学习的前台让其“自读自悟”,而教师作用隐潜其后,只待学生有困难、有疑点时才现身点拨,应是漠视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的表现,最终必然导致小学文言文教学“中学化”的弊端出现。
  (三)“文化信息”过冗
  经过千年淘洗之后的文言文既具有简约、典雅之美,又承载着浓浓的文化味。于是,很多教师喜欢对文本进行深度开掘,喜欢在课堂上引经据典,让精彩迭出。比如,《杨氏之子》来自于《世说新语·言语第二》的第四十三则故事。在《世说新语》里,记录了一组聪颖机警、“宛若成人”的早慧超常儿童。他们不仅富有文才,长于辞令,而且乐于思考、见识卓越。譬如“曹冲称象”、“孔融小时了了”、“元方时年七岁”、“王戎不取道旁李”……有位教师在执教《杨氏之子》时,从杨氏之子拓展到这组早慧儿童群像,继而挖掘到“魏晋时期世族门第对子弟成长充满殷切期望”,甚至由杨氏之子折射出魏晋名士风度,等等。
  这样的课堂,往往因曲径通幽、异峰突起的文化味而让听课的老师赞叹不已。但是,当我们喝彩的时候,可曾想过,课堂的主人——儿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什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这些铺天盖地的文化信息,无疑会挤占孩子们潜心会文、入情诵读的时间。所以,这些信息纯属冗余。
  
  二、小学文言文教学“去中学化”途径
  与中学文言文教学相比,小学文言文姓“小”。小学文言文姓“小”的特点要求教师不能用教中学生的方法对待小学生,而应尊重儿童主体,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那份对文言文学习最初的新鲜感。根据自身实践和思考,笔者以为,小学文言文教学唯有以诵读为本,才能“去中学化”,才是回归了儿童本体。
  何为诵读?王崧舟老师在一次讲座中如是解释:“读,就是反复的吟诵,‘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诵,就是声音高高低低,反反复复,抑扬顿挫的读。诵读,就是反复读,读出味道。”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学习文言文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以说,诵读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一把最佳的钥匙。
  (一)在诵读中疏通文本文意
  文言文的“微言大义”不用讲授、分析式的所谓“翻译”,而通过情趣盎然的“诵读”不但可以让学生习得,而且效率高,效果佳。以窦桂梅老师执教北师 大版的《宋定伯捉鬼》片断为例——
  对于本课的“读”,窦老师设计了三个层次:一读,要求读准;二读,要求读通,即是疏通理解文意;三读,通过补白读,感受文言文形式秘妙——简洁。 在“疏通理解文意”的环节,窦老师是这样引领的:
  师:我们做一个别开生面的游戏。我读译文的意思,你们对应读出文言文,看看自己是否理解文言的大意——
  师:南阳宋定伯年轻的时候,夜里走路遇到了鬼。
  生: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
  ……
  师:太好了,对答如流!下面同桌之间这样对读第二自然段。
  在这里,窦老师就规避了以往文言文咬文嚼字,就字论意,最后叠加成文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文本大意,而是采取“对读”的方式,融“理解文意”这一教学目标于师生的朗读中,可谓“一石二鸟”。
  (二)在诵读中感悟语言形式
  盘点小学教材选入的四篇文言文,涉及的文言语法知识也是纷多的:有正确的断句与停顿;有省略句,如“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谁为谁设果)”;有倒装句,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面对这些文言语法,可以淡化文言术语,取之以诵读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独特的语言特点。
  1.在诵读中明了断句与停顿
  对文言文正确的断句与停顿,教师深知这是读通读懂文言文不可逾越的第一步。为了便捷地达到教学目的,很多教师惯常地喜欢在大屏幕上打出带有“/ ”断好句的文本让学生朗读,一来可以降低学生读文的难度,二来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此种方式应值得商榷的。因为对于学生而言,知晓为什么要如此断句比知道如何断句更为重要。否则,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会陷入一片模糊与混沌中。
  有经验的教师一般会采取范读、领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断句与停顿范读时,如果学生第一遍听得不真切,教师可以再进行第二遍范读。在学生受到老师的熏陶而对文言文诵读感兴趣后,接下来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如试读、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等。对于难以读准的句子,教师甚至可以进行领读。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一遍一遍地细读,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即可初步掌握文言断句、句读的规律。比如浙江平湖的钱锋老师执教《伯牙绝弦》获得了浙江省第七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其中的一个教学环节是这样的——
  师:是的,虽然只有五句,但是不好读,也不好懂,那就跟钱老师一起来读读这篇古文,好吗?好,一句一句地跟老师读。注意听停顿。(于是教师领读课文,学生跟读全文,要求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当最后一句停顿学生难以把握时,教师再次领读了这一句。)
  对于这个环节,王崧舟老师给予了激情洋溢的点评:本分的“读”、本色的“读”、本真的“读”,在《绝弦》一课中声振林木、响遏飞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无疑,“读”在此课成了某种绝招、绝艺、绝学甚至绝唱!
  2.在诵读中感悟特殊句式的功能
  比如,对于倒装句这种特殊句式的教学处理,一位教师就是通过一番比较辨析之后,向学生和盘托出这是什么以及其功能所在的。
  师:同学们,我们把这两句话这么说,你觉得哪种更好?为什么?
  辨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泰山峨峨,善哉!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江河洋洋,善哉!
  (指名回答。)
  师:前一组句子实际上是倒装句,突出的是情感,更能突出子期的由衷赞美之情。
  不过对于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头脑大概只会建立起倒装句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如何能够突出子期由衷赞美的情感,只能是心存疑虑地生吞活剥了。同样的句子,同样的文法,特级教师闫学老师采取的则是巧妙的诵读方式——
  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
  生朗读。
  师: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在这里,教师虽未明言点出这是倒装句,但在入情入境的悟读中,学生对“善哉!兮若!”这种句式是突出赞美情感的用法已了然在胸。
  (三)在诵读中体味情感
  l.在复沓式的诵读中体味情感
  如,宁波名师李海达执教《蜀鄙二僧》一课时,从贫者的“出发前、一路上、回来后”三个阶段,分三次引读了“吾一瓶一钵足矣”一句。
  (师)出发前,贫者从容不迫,他暗暗下定决心——
  (生接)“吾一瓶一钵足矣。”
  (师)一路上,贫者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他始终鼓励自己——
  (生接)“吾一瓶一钵足矣。”
  (师)回来后,贫者深有感触,若有所思,他默默告诫自己——
  (生接)“吾一瓶一钵足矣。”
  在复沓式的“三读”之后,教师适时抛出一问:三次读贫者“吾一瓶一钵足矣”这句话,你有什么新的感受?此时学生对矢志不移、不畏艰难的穷僧心生敬佩和赞叹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2.在换人称的诵读中体味情感
  学习《伯牙绝弦》一课,为了让学生体味知音情深,笔者采取了换人称代词将文本陌生化后引导学生诵读,课堂效果不错。
  如“感受得知音的喜悦”这个环节,教师如是导引:
  师:千古知音最难觅,而今,苦苦寻觅的知音终于找到了,此时此刻,伯牙的心情如何?(指名回答:兴奋、高兴、激动、幸福)
  师:你能把你自己当成文中的伯牙读一读课文前四句,与我们分享你心中的幸福吗?当然,读之前,老师建议你们做些技术处理。伯牙换成“吾”,钟子期换成“汝”——
  吾善鼓琴,汝善听。吾鼓琴,志在高山,汝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汝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吾所念,汝必得之。
  这个创生的带些陌生化的文本在让学生“感受失知音的悲痛”这个环节又运用了一次——
  师:来到子期的墓前,俞伯牙又是如何向子期深情诉说那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一幕呢?谁来做伯牙,深情回忆那高山流水遇知音动人的一幕(指名读)——
  吾善鼓琴,汝善听。吾鼓琴,志在高山,汝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汝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吾所念,汝必得之。
  师:而今子期不在了,三尺瑶琴为谁弹呢?(生齐读——)
  汝死,吾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教师层层深入的引领式诵读中,学生的情感也是层层叠加,并从切己体察中自然感受到了伯牙得知音之喜,失知音之悲,以及“士为知己者死”般的绝弦之美。
  通过诵读可以疏通文意,可以感悟语言形式,可以体味文章表达的情感,但是三者并非相互割裂。在王崧舟老师的经典课堂《两小儿辩日》中,此三方面的功用在“辩斗”这一个环节即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师:怎么才是辩斗呢?同桌之间分好角色,放开声音辩斗,把这味读出来。
  同桌辩斗;指名扮演两小儿辩斗;师生辩斗(王崧舟老师通过语速变化、增加词语等不断煽情,学生的情绪高涨,师生辩论达到忘我的境界,博得阵阵掌声。)
  师:这一辩辩出了什么?
  生1:辩出了他们的观念和思想。
  生2:辩出了他们都很细心。
  生3:辩出了他们的童真。
  生4:辩出了他们对科学实事求是的精神。
  生5:辩出了连孔子也有不懂的地方。
  生6:辩出了古代的科学不发达。
  师:我们一起再来辩一辩,左边三个小组当小儿一,另外三个小组当小儿二。
  全体学生辩斗,老师在一边“旁白”提示。
  此环节教师紧扣题眼“辨”,先是同桌辩斗,接着是指名辩斗,然后是师生辩斗,最后是全班辩斗。在层层递进的辩斗式诵读中,学生读通读懂了课文,感受了“辨”的语言形式,体悟到这一“辩”中潜隐的情愫,可谓是“一石数鸟”了!
  “误入藕花深处”的小学文言文教学当下应怎渡?就是以诵读为本,去除“中学化”的负荷,让小学生通过初次学习文言文,能感受其中的美妙,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此打开文言之门,走进烟波浩渺的古文世界,在博大精深的中国经典文化中徜徉。
  (责编韦淑红)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主题语境的表述为“主题语境涵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等内容,为学科育人提供话题和语境”。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文本分析,就是把握教学核心内容。What解读语篇的主题和内容;Why解读语篇的深层含义,作者或说话人的意图、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How解读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层层
[摘 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语言并能灵活运用,积极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实践,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追求,也是现行的统编教材的一大特色。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的培养融入具体的课文阅读之中,在对课文表达的模仿中积累、内化语言,在想象说话中练习运用语言,以切实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随文练说;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在信息搜索和资讯获取方面更加便捷,但也正逐步丧失深度阅读的习惯和能力。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提升学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从部分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授课教师重视度不高,学生积极性不足,以及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广泛存在,严重影响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长远发展。针对上述教育问题,近年来语文教育学界陆续出版了一系列关于高中语文阅读课型分类、
[摘要]书面考试是教学质量评价中十分重要的子系统。为让命题更加贴合统编语文教科书的编排意图和特点,充分发挥其语文学习评价和教学指导作用,我们不仅对试题的类型进行创新,而且注重对教材语文要素的全面考察,从汉字书写、语言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综合实践、习作等五个方面进行检测。这样,使命题考试成为教师教学的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考试试题;命题分析;试题原貌  [
一、作为文言小说的《口技》    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文言文。教材编者通常会选择相对轻松浅易的文本,如《送东阳马生序》《捕蛇者说》一类,以利于教授和学习。但此类文章往往比较严肃枯燥。其实在注意语言的优美浅易之外,选择表现力更为丰富的文言小说,可能比一般的记叙文更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以同题目的文章作一下对比,初中二年级有一篇林嗣环的《口技》,在教材中已存在了几十年,是中学生的必背篇目。
[摘 要]文本解读要讲究科学性,教师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展开自由阅读,另一方面还要给出具体的引导,以矫正学生的阅读方向,体现教学的引导性、观照性、兼容性。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师要收紧提示点,布设讨论点,切准小角度,集合知识点,引导学生对两种教育方式展开讨论,并归结每一种教育方式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用客观的态度去对待两种观点,这样就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启迪。  [关键词]文本解读;
[摘 要]基于现有统编教材编写实际,关注编写体例及单元内各板块内容信息,以单元语文要素落实为教学主线,联结思考,解析与确立单元语文要素落实中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并分解目标,构建以“核心问题解决”为主要形式的单元整合式板块教学模式,是单元教材资源整合利用研究的一个有益探索。  [关键词]单元资源;语文要素;整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
[摘 要]“儿童的江湖”是儿童精神和文化世界的隐喻。“童化作文”本着对儿童立场的充分认知和尊重,为解放儿童言语生命的使命而来,为发展儿童的言语生命而教,让习作教学中的儿童变得主动,让习作教学的过程变得生动,让儿童的言语走向灵动。  [关键词]儿童江湖 童化作文 布道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10  何谓江湖?《现代汉语
随着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汉语不可避免地也受到了其他民族语言的影响。时至今日,外来词越來越常见,已融入大众生活的角角落落。对于汉语外来词应用和变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关注。由中国语言学理事史有为教授编写的《汉语外来词》,可谓是汉语外来词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佳作。笔者在开展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家国情怀、世界眼光结合下的汉语外来词的民族文化心理研究”(2020SJA0550)时,对该书作了重点研读
陪孩子还是陪手机?这已经成为一个全球的普遍问题。美国密歇根大学和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一篇研究报告,被认为是对父母来说最重要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父母在与孩子一起进餐、游戏、聊天、运动时看手机和平板电脑越多,孩子越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过度敏感、性急、多动、爱抱怨等。  有家长以为,只要人在孩子身边就是陪伴,其實那仅仅只能算是“陪着”,根本没有投入完全的精力去和孩子相处,更谈不上了解孩子,怎么能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