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 强化学生问题意识

来源 :中学理科·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laus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不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进而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化学教学的主旋律的今天,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验问题意识?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问
  
  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教师在人格上尊重学生,让教师与学生成为平等的教学主体;其次,教师的教风要民主。课堂上要淡化教师的权威,彻底打破那种在课堂上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老师问,学生答”或教师进行“大包干、一言堂”的传统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勇于打破思维定势,不囿于陈说,不迷信权威,不拘于“标准答案”,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敢说、多说的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二、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勤于问
  
  当前一些学生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习惯于“满堂灌”、“大包干”,或者问题由教师事先在教案上设计好,教学时,教师依次提问,而学生只是等待着老师的提问,并用一种标准答案回答老师。学生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主体)的教学观,优化课堂结构。教师要根据课堂容量的大小、内容的难易、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课型等,尽可能做到少讲、精讲,留给学生充分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勤思考、勤讨论、勤质疑。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留有余地”的原则,给学生留些“空白”,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强烈愿望,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善于问
  
  是否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问题意识的重要尺度。学生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不知“疑”在何处,不知“惑”在何方。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必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提问的精神外,还要在课堂上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与途径,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敢于提问”向“善于提问”发展。
  1、对元素化合物教学提出问题的一般途径
  (1)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例如,为什么生铁的熔点低于纯铁的熔点,而硬度却比纯铁大?
  (2)从异常中发现问题。如,为什么硫化氢通人硫酸铜溶液中会有黑色的硫化铜析出?
  (3)改变命题提问。例如,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那么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都是中和反应?
  (4)假定条件,探求结果。例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如果采用的是稀硫酸,结果会怎样?
  (5)通过归类,找出规律(或例外)。例如,卤化银大多是不溶于水的固体,而氟化银却溶于水。
  (6)通过对比,找出异同。例如,二氧化碳和氧化硫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那么怎样鉴别它们?
  (7)透过现象,分析原因。例如,氯气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退色,却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退色?为什么?
  2、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要从关键词上提出问题
  如,催化剂概念的得出是通过前面的实验证明它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大大加快,给学生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加快”,但在定义中却找不到“加快”二字,而是“改变”,这就是一个诱发学生提问的疑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可启发学生自己去找定义中不理解的“成分”作为问题提出来。
  3、教学联系社会,拓宽提出问题的渠道
  让学生走进社会,关心社会,亲身体验到化学世界的奇妙,认识到化学科学的用处,了解化学应用中的问题,以活的、具体的化学事实唤起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思维,产生问题意识。例如,参观炼钢厂、化肥厂、制药厂、水泥厂等工厂的生产流程,使学生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如何改进。
  
  四、激发学生问的兴趣,让学生乐于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石。在化学课堂上,要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并且敢于问、乐于问。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问题情境,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给学生多个感官的刺激,思维活跃了,问题的火花便由此产生。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因此,让学生体验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石和起点。
  
  责任编辑:罗艳
其他文献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为人民服务,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必须重视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中增强道德素养,因此,充分挖掘数学的德育内涵,扩大数学课程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是数学课程改革有义之举。    一、让德育在
【摘 要】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尝试了好几种方式,尽量把教材化难为易,并把趣味与竞赛融入到要掌握的课堂知识和技能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保持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学习情绪。这几招屡试不爽,效果十分明显。  【关键词】 学生厌学 化难为易 增加趣味 开展竞赛    不可否认,不断积累知识的学习过程是艰苦而漫长的,如果我们的课堂刻板、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肯定不会很高,特别是那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厌学情绪自然无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然而,有不少高一学生总感到高中物理难学,由此产生畏惧心理和学习障碍,最终放弃物理学习,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高一学生物理学习障碍及其对策进行分析,希望与同行们共同交流探讨.    一、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的障碍    1.教材内容加重,学生畏难心理压力较大  我国现行的中学教材体系中,初中物理重在表浅的定性研究,所研究的现象具
思维的智力品质,是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区别智力强、中、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品质,就是要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具有一定水平的目的性、方向性、确定性和辨别性;使学生智力活动具有一定的速度、广度、深度和灵活程度;使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智力品质表现在多方面,但主要表现在这五个方面,即敏捷性、灵活性、逻辑性、创新性、深刻性.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
现行的刑事立法忽略了财产刑的委托执行与民事委托执行的不同点,因此未能建立独立的财产刑委托执行制度。面对财产刑委托执行所面临的制度困境和实践困境,需要我们参照民事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加强和深入,美术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步显现。美术教学除了使学生能够获得所应掌握的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必备的审美能力外,它还能以自身的审美性、愉悦性调剂学校生活,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德育工作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他各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