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构成要件之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其语言能力为根本目标。语言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设科之根本,是时代发展的基本诉求,也是突破语言困境的重要途径。教师须根据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性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在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提升其语言学习和表达能力,从而令其具备良好的阅读素养。
一、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容选择平面化
一般而言,语言应当是立体多元化的呈现,但从表达方式来看,大多却都是体现在“输入性”维度,而对于接受者来说,则更多地表现出平面化趋势。所谓“平面化”,即阅读教学对于输入性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脱离了相应的语境,以词汇、修辞、语音、语法等表达方式呈现,内在的情、知、能、意等要素则被剥离。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如果内容选择缺乏思想价值、情感态度等,则表达会变得泛化、空虚、笼统,无法达到独立阅读、语感积累、方法拓展等目的。也就是说,语言内容的选择往往倾向于扁平化,即将所有的内容都置于同一维度去思考,导致无法将更多的情感融合其中。
2.输入方式为被动式接受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受众群体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由于受众本就置身于汉语言环境当中,对于他们而言,学习母语往往没有立体、鲜活之感,所以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由于教学设计本身存在时间性、实效性等特征,加之有效果作为验证,如果选择让学生自由发挥,很多情况往往无法控制。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宁可选择“填鸭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3.语用同质化现象突出
从实践情况来看,输出性语用的传承地位往往被忽视,大部分语言输入都呈现出同质化现象,从而使语言成为表达与交流的附庸。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认为应当从基础、规范等视角强化对现有知识的辨识、感知、理解、临摹、积累等,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欲望、动机、意识等,导致学生虽然能够针对某些事物进行系统的表达,但却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现象,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国内各学校大多使用相同的教材,这就不可避免存在同质现象,加之很多教师自我创造能力缺失,在网络上大量查找资料,也导致教学本身出现同质现象。
4.内语用效果经常被忽略
内语用是与外语用相对应的概念表达,二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语言输入过程中,一般都是通过内语用的过滤、筛选、内化,从而将外语言内化为个人的素养、积淀,提升语言综合表达能力。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内语用功能却往往被忽略,虽然课堂上也采取小组讨论、个别发言、综合辩论等方法,但标准答案始终掌握在教师手中,这种模式逐渐让学生失去了质疑、发问、思考的能力。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
为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下面以《一棵小桃树》教学为例,对其实现的基本途径及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
1.抓好能力培养根本,积极提升语言生命价值
语言能力是学生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增加知识积累,才能够使语言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有效地抒发内心情感。
(1)构建开放平台,确保个性发展
所谓的开放平台不是指网络化、媒介化的电子平台,而是指为学生提供能够交流心得、表达情绪的开放空间或舞台。不同的读者对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认知,这种认知因个人成长经历、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的差异而呈现出极强的个性化发展趋势。《一棵小桃树》中写道:“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从多次组织学生阅读和讨论的结果来看,几乎每次都会出现对这句话不同的认知。但在阅读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只要没有出现极端答案都应当视为正确,只有在个性发展上持鼓励态度,才能够推动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利用阅读教学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言,表达小组或个体的观点,即使是集体的观点,也需要让学生具体阐述出来。
(2)全面实施联动,确保广泛阅读
课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载体,其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课堂上,不能将教学完全独立于生活之外,而应将其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阅读者必须将阅读范围、内容不断向外拓展,从而更加深刻地领会和理解文章表达的意境。《一棵小桃树》中有这样一句话:“雨却这么大地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这个表达无疑来源于生活的经验,读者只有看过风雨过后零落成泥的落红,才会产生与作者情绪相类似的“昨日凋零”之感。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感受只有与作者的文字紧密联系在一起,所有的情绪在某个点上融合交接,才能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
2.紧盯语言输出体系,提升群体语言表达意境
阅读与学习是理论内化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的积累使自己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让他们用更加平实的语言直抒胸臆,让所有的听者都能夠产生足够的共鸣,这就是语言表达意境的优势所在。
(1)组织多元阅读,培养独立评论能力
不可否认,语言能力是可以通过阅读得到提升的,在输出性语言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将这种对文字的理解转化为对所有事物的内在情绪表达。《一棵小桃树》中写道:“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其实很多学生通过阅读已经得出“此花非彼花”的结论,但他们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时就需要提供特定的舞台,让他们全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形成思维火花的“碰撞”,从而使他们的阅读成果在交流中得到升华,形成能说、会说、敢说的氛围,提升其独立评论的能力。
(2)激活理性思维,优化个性表达水平
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多种多样,这种多样化与个体的理性思维密切相关,也与个体的表达水平及层次相关。《一颗小桃树》中写道:“花幸好并没有立即谢去,就那么一树,孤孤地开在墙角。”部分学生认为这是作者自身的写照,说明在他成长过程中,内心有那么一段是孤独绽放的;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这并非是作者自身的写照,而是源于他对生活的感悟,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另有很多个性认知和理解,但都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水平密切相关。学生理性思维的形成是需要过程的,教师必须要掌握其学习的密码,从而确保其学习个性化、系统化,在表达上体现出个体的特色。
(3)拓展培养路径,丰富语言学习方法
初中语文学习大部分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利用其他各种时间进行阅读和思考。阅读也可以由视觉转化为听觉、触觉、感觉等,任何丰富语言素养的方式,对于阅读都是大有裨益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这句话就具有极强的回应特征,是对前文的总结,会让读者不禁内心一颤。但究竟“颤”从何来,则需要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必须要丰富自己语言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产生不同的体验和认知。在阅读教学当中,教师要利用各种可能的途径与工具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不仅要在“学中教”,还要做到“教中学”,逐渐让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从而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提升。
综上所述,学生若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必须进行大量阅读并与生活关联,教师必须要具有发展思维,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与语言素养,引导学生从多元化、实效性的视角去理解和学习,让学生的个性化表达能力在阅读中得到提升。
一、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容选择平面化
一般而言,语言应当是立体多元化的呈现,但从表达方式来看,大多却都是体现在“输入性”维度,而对于接受者来说,则更多地表现出平面化趋势。所谓“平面化”,即阅读教学对于输入性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脱离了相应的语境,以词汇、修辞、语音、语法等表达方式呈现,内在的情、知、能、意等要素则被剥离。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如果内容选择缺乏思想价值、情感态度等,则表达会变得泛化、空虚、笼统,无法达到独立阅读、语感积累、方法拓展等目的。也就是说,语言内容的选择往往倾向于扁平化,即将所有的内容都置于同一维度去思考,导致无法将更多的情感融合其中。
2.输入方式为被动式接受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受众群体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由于受众本就置身于汉语言环境当中,对于他们而言,学习母语往往没有立体、鲜活之感,所以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由于教学设计本身存在时间性、实效性等特征,加之有效果作为验证,如果选择让学生自由发挥,很多情况往往无法控制。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宁可选择“填鸭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3.语用同质化现象突出
从实践情况来看,输出性语用的传承地位往往被忽视,大部分语言输入都呈现出同质化现象,从而使语言成为表达与交流的附庸。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认为应当从基础、规范等视角强化对现有知识的辨识、感知、理解、临摹、积累等,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欲望、动机、意识等,导致学生虽然能够针对某些事物进行系统的表达,但却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现象,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国内各学校大多使用相同的教材,这就不可避免存在同质现象,加之很多教师自我创造能力缺失,在网络上大量查找资料,也导致教学本身出现同质现象。
4.内语用效果经常被忽略
内语用是与外语用相对应的概念表达,二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语言输入过程中,一般都是通过内语用的过滤、筛选、内化,从而将外语言内化为个人的素养、积淀,提升语言综合表达能力。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内语用功能却往往被忽略,虽然课堂上也采取小组讨论、个别发言、综合辩论等方法,但标准答案始终掌握在教师手中,这种模式逐渐让学生失去了质疑、发问、思考的能力。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
为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下面以《一棵小桃树》教学为例,对其实现的基本途径及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
1.抓好能力培养根本,积极提升语言生命价值
语言能力是学生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增加知识积累,才能够使语言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有效地抒发内心情感。
(1)构建开放平台,确保个性发展
所谓的开放平台不是指网络化、媒介化的电子平台,而是指为学生提供能够交流心得、表达情绪的开放空间或舞台。不同的读者对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认知,这种认知因个人成长经历、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的差异而呈现出极强的个性化发展趋势。《一棵小桃树》中写道:“我不禁有些颤抖了: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从多次组织学生阅读和讨论的结果来看,几乎每次都会出现对这句话不同的认知。但在阅读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只要没有出现极端答案都应当视为正确,只有在个性发展上持鼓励态度,才能够推动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利用阅读教学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言,表达小组或个体的观点,即使是集体的观点,也需要让学生具体阐述出来。
(2)全面实施联动,确保广泛阅读
课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载体,其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课堂上,不能将教学完全独立于生活之外,而应将其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阅读者必须将阅读范围、内容不断向外拓展,从而更加深刻地领会和理解文章表达的意境。《一棵小桃树》中有这样一句话:“雨却这么大地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这个表达无疑来源于生活的经验,读者只有看过风雨过后零落成泥的落红,才会产生与作者情绪相类似的“昨日凋零”之感。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感受只有与作者的文字紧密联系在一起,所有的情绪在某个点上融合交接,才能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
2.紧盯语言输出体系,提升群体语言表达意境
阅读与学习是理论内化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的积累使自己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让他们用更加平实的语言直抒胸臆,让所有的听者都能夠产生足够的共鸣,这就是语言表达意境的优势所在。
(1)组织多元阅读,培养独立评论能力
不可否认,语言能力是可以通过阅读得到提升的,在输出性语言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将这种对文字的理解转化为对所有事物的内在情绪表达。《一棵小桃树》中写道:“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其实很多学生通过阅读已经得出“此花非彼花”的结论,但他们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时就需要提供特定的舞台,让他们全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形成思维火花的“碰撞”,从而使他们的阅读成果在交流中得到升华,形成能说、会说、敢说的氛围,提升其独立评论的能力。
(2)激活理性思维,优化个性表达水平
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多种多样,这种多样化与个体的理性思维密切相关,也与个体的表达水平及层次相关。《一颗小桃树》中写道:“花幸好并没有立即谢去,就那么一树,孤孤地开在墙角。”部分学生认为这是作者自身的写照,说明在他成长过程中,内心有那么一段是孤独绽放的;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这并非是作者自身的写照,而是源于他对生活的感悟,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另有很多个性认知和理解,但都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达水平密切相关。学生理性思维的形成是需要过程的,教师必须要掌握其学习的密码,从而确保其学习个性化、系统化,在表达上体现出个体的特色。
(3)拓展培养路径,丰富语言学习方法
初中语文学习大部分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利用其他各种时间进行阅读和思考。阅读也可以由视觉转化为听觉、触觉、感觉等,任何丰富语言素养的方式,对于阅读都是大有裨益的。“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儿,对吗?”这句话就具有极强的回应特征,是对前文的总结,会让读者不禁内心一颤。但究竟“颤”从何来,则需要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必须要丰富自己语言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产生不同的体验和认知。在阅读教学当中,教师要利用各种可能的途径与工具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不仅要在“学中教”,还要做到“教中学”,逐渐让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从而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提升。
综上所述,学生若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必须进行大量阅读并与生活关联,教师必须要具有发展思维,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与语言素养,引导学生从多元化、实效性的视角去理解和学习,让学生的个性化表达能力在阅读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