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要注意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要加强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和整合。”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实际需要,安排和整合音乐、语文、综合实践等学科资源,充分使用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成果,在课堂上增加信息量,发挥学科资源整合的优势,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教材的特点,整合音乐、语文、美术学科资源,通过语言、音乐、图画等手段,把学生带入教材描写的情景中,激情引趣,启发想象,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设音乐情景。利用音乐学科资源,通过音乐情景教学,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发展思维。如五年级《黄河东流水》一课,教师在导入教学时可边播放歌曲《黄水谣》边播放黄河流域景观录像,运用音乐,调动学生的情绪,把学生带近黄河,带进黄河的历史,激发情感。
创设画像情景。运用信息技术学科资源,创设画像情景是实施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了解家乡、祖国、世界的社会常识,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如《黄河东流水》一课,学生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成果,通过PPT展示“黄河遗迹”“黄河资源”“黄河风俗”“黄河名人”的内容,让学生体验黄河的壮美景观,了解了黄河蕴藏着的丰富资源和黄河的风土人情,引起思考: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什么说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学生由“观看录像——进入情感——引起思考——发挥创造性思维”,层层深入,拓展了思维。
创设语言情境。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语言教学的情境,以便于在情绪上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黄河东流水》一课,教师可设计“壮美黄河展风采”“ 诗篇力作颂黄河”“ 华夏文明齐体验”和“民族英雄捍中华”四个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激情的过渡语,让这些过渡语自然而然地承上启下,把学生带进教学情景中,使课堂教学条理清晰。
二、激疑启思,整合知识
疑,既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钥匙。教师善于激疑,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器官充分发动起来,达到启发思路、发展智力的目的。
第一,教师的设疑问难,一定是学生急需探究的问题。问题的提出,要能引起学生学习精神的高度集中,以激起兴趣。
第二,教师的质疑问难,一定要引起学生感情的亢奋,激起他们学习的好奇心,以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第三,教师要善于质疑问难,使学生从旧的知识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和新能力,使他们享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如教学《黄河东流水》第三环节“华夏文明齐体验”时,教师可这样巧妙设计问题:“古老而又年轻的黄河,以她独特的方式造就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华夏文明,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来体验她的丰富内涵?”让学生们把在综合实践课程上进行的关于“黄河是华夏文明摇篮”的专题探究性学习成果迁移到课堂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采用PPT向同学们一一介绍黄河的资源、景观、人居风俗等,实现学科的资源整合,拓展思维的宽度。
三、点拨触思,深化思维
要启迪学生的智慧,就要用启发、点拨、激发多思,鼓励求异来深化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鼓励学生大胆独抒己见,敢于标新立异。如学习到《黄河东流水》中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故事后,教师提问:当你走近了这位民族英雄马本斋时,你有什么感受?从他身上你能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吗?教师加以引导,于讨论中既肯定了马本斋母亲的爱国主义精神,又重点探了民族英雄马本斋的“不屈不饶,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这种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立意,发挥了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二,鼓励学生开放思考,发散思维,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对立还是沟通》一课,教师要求学生广泛思考,结合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说说现实生活中子女和父母之间产生的矛盾冲突及其成因分析。
第三,鼓励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增强探索性的思维能力,从不同的侧面去联系、去开拓、去发掘新意,以求取思维的深化。如在《对立还是沟通》一课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从与父母对立时出现的后果和与父母积极沟通后出现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体验情感。
责任编辑罗峰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教材的特点,整合音乐、语文、美术学科资源,通过语言、音乐、图画等手段,把学生带入教材描写的情景中,激情引趣,启发想象,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设音乐情景。利用音乐学科资源,通过音乐情景教学,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展开丰富的想象,发展思维。如五年级《黄河东流水》一课,教师在导入教学时可边播放歌曲《黄水谣》边播放黄河流域景观录像,运用音乐,调动学生的情绪,把学生带近黄河,带进黄河的历史,激发情感。
创设画像情景。运用信息技术学科资源,创设画像情景是实施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了解家乡、祖国、世界的社会常识,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如《黄河东流水》一课,学生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成果,通过PPT展示“黄河遗迹”“黄河资源”“黄河风俗”“黄河名人”的内容,让学生体验黄河的壮美景观,了解了黄河蕴藏着的丰富资源和黄河的风土人情,引起思考: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什么说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学生由“观看录像——进入情感——引起思考——发挥创造性思维”,层层深入,拓展了思维。
创设语言情境。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语言教学的情境,以便于在情绪上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黄河东流水》一课,教师可设计“壮美黄河展风采”“ 诗篇力作颂黄河”“ 华夏文明齐体验”和“民族英雄捍中华”四个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激情的过渡语,让这些过渡语自然而然地承上启下,把学生带进教学情景中,使课堂教学条理清晰。
二、激疑启思,整合知识
疑,既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又是探索问题的动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钥匙。教师善于激疑,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器官充分发动起来,达到启发思路、发展智力的目的。
第一,教师的设疑问难,一定是学生急需探究的问题。问题的提出,要能引起学生学习精神的高度集中,以激起兴趣。
第二,教师的质疑问难,一定要引起学生感情的亢奋,激起他们学习的好奇心,以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第三,教师要善于质疑问难,使学生从旧的知识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和新能力,使他们享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
如教学《黄河东流水》第三环节“华夏文明齐体验”时,教师可这样巧妙设计问题:“古老而又年轻的黄河,以她独特的方式造就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华夏文明,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和途径来体验她的丰富内涵?”让学生们把在综合实践课程上进行的关于“黄河是华夏文明摇篮”的专题探究性学习成果迁移到课堂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采用PPT向同学们一一介绍黄河的资源、景观、人居风俗等,实现学科的资源整合,拓展思维的宽度。
三、点拨触思,深化思维
要启迪学生的智慧,就要用启发、点拨、激发多思,鼓励求异来深化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一,鼓励学生大胆独抒己见,敢于标新立异。如学习到《黄河东流水》中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故事后,教师提问:当你走近了这位民族英雄马本斋时,你有什么感受?从他身上你能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吗?教师加以引导,于讨论中既肯定了马本斋母亲的爱国主义精神,又重点探了民族英雄马本斋的“不屈不饶,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这种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立意,发挥了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二,鼓励学生开放思考,发散思维,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对立还是沟通》一课,教师要求学生广泛思考,结合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说说现实生活中子女和父母之间产生的矛盾冲突及其成因分析。
第三,鼓励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增强探索性的思维能力,从不同的侧面去联系、去开拓、去发掘新意,以求取思维的深化。如在《对立还是沟通》一课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从与父母对立时出现的后果和与父母积极沟通后出现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体验情感。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