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教学研究亟需转型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4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基础教育进入课堂教学改革的深水区,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研究亟须转型。然而,虽然“科研风”盛行,教学和科研“两张皮”现象却随处可见,学校里一部分“科研人员”积极投身于“科研大业”,忙于申请课题、撰写论文,另外一部分教师则在教学中固步自封。因此,构建一种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新模式,以引领课堂教学的变革,是极为必要的。自20世纪60年代,英国课程学家斯腾豪斯就提出“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观念,尔后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运动在世界范围得到推崇和实践。[1]
  目前中小学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①日常课堂教学的“教而不研”。日常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天天可为的研究。但在现实中,一些教学表现突出的教师却没有研究成果,部分原因在于这些教师不具备研究的意识与能力,久而久之,教学成绩提升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此外,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教师超负荷地给学生上课、补课,失去了研究的兴趣、时间和权利,最终导致了日常课堂教学的“教而不研”。②课题研究的“研而不教”。中小学课题研究效能低、缺乏内涵,存在着严重的功利化倾向。一些教师“研究成果”丰硕,但教学成绩平平。这些“研究成果”,要么是缺乏创意的随意拼凑,要么就是没有触及本质的经验总结,没有用理论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工作,无法提出有推广价值的理论性成果。究其根本,在不合理的体制里,一些课题研究过于追逐名利,注重研究的数量,一些教师无暇思“教”,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严重脱节。③听评课的“研而不化”。听评课是教师专业学习和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待听评课的积极性较高,但听评课存在一些弊端。评课主旨模糊化,对评课目的的认识发生错位,许多地方甚至把评课得分与岗位评比挂钩;评课主体错位,专家、领导成为考查的权威,听课教师被动参与,执教教师和学生就成为“靶子”;评课内容也逐渐模式化,评课行为流于形式。[2]“听而不评”“听而不研”“评而不深”和“研而不专”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听评课的理念在促进教学行为的矫正与改善、教育规律的探索以及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中显得苍白无力。
  为了让教师以专业的眼光来研究课堂教学,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构建一种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教师课堂教学研究专业化的新模式,实现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转型迫在眉睫。而切入点就在于带着我们的实践智慧,回归到常态的课堂教学中,让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真正结合起来。为此,教师课堂教学研究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可操作性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从“教学目的”到“教学目标”,这样的描述体现出教学行为的可操作性、可测性。教育研究遵循着一个共同规则,即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和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含义,也就是从具体的行为、特征和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从本质上说,就是详细描述研究变量的操作程序和测量指标。我们为何不能在教师课堂教学研究中一以贯之呢?
  2.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持续性
  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专业化水平,体现在教师对日常教育实践深入、长久地思考,而不是盲目追赶成果的数量和进度。人类在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思考一些永恒问题,正是对这些问题进行不断的追问,人类文明和智慧才有长足进步;而教育作为一种人类实践活动,本身就具有复杂性、目的性、长久性。因此教育问题不是一年半载即可穷尽。持续性一方面是教育科学研究本身所具备的特征,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可以在长期的研究中反思自身教学行为。
  由此可见,解决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操作性和持续性问题是教师课堂教学研究专业化的转折点,为此须做三方面工作。一是从理论研究走向行动研究。在课堂教学研究中,首先要将研究内容转化为教学行为,课堂教学研究才具有实践价值。二是从模糊的研究走向可测的研究。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善于将事实转化为数据,把笼统的描述转化为数据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判定,才能使课堂教学研究更加可靠。三是从零散的研究走向持续、系统的研究。在课堂教学研究中,应将研究内容细化、分解成一系列教学行为,并且这些教学行为之间应具有逻辑性和持续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寻求教学规律的目的。
  通过实践摸索,我们逐步探索出“带题授课”这样一种新模式。所谓“带题授课”,是指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将研究内容细化分解为系列教学行为,有计划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课堂观察,并对过程和结果做出判断、评价、分析和解释的研究方式。
  “带题授课”的流程包括以下四個环节:(1)计划。计划是“带题授课”的研究指南,这一步骤是整个过程的关键。首先,将研究内容分解为一系列教学行为。每一教学行为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一个研究周期里的教学行为不宜过多;其次,教学内容是实施教学研究的载体,不同的教学研究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学期教学内容和研究周期,将教学研究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去。(2)行动。行动是“带题授课”的核心环节,目的是达成共识、明确分工,以利于下一步合作观察。首先,根据计划进行教学设计,落实教学行为和检测措施。其次,课前会议要明确参与人员及其分工,并在会议上共同讨论内容主题、教学行为、活动设计、观察重点以及课后讨论的时间、地点等细节问题。(3)观察。观察是在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的过程,为下一步反思做准备。观课者根据课堂观察工具,选择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进入实地观察,做好课堂实录,记下自己的思考;并通过技术手段来检测教学行为的效果,记录相关数据。(4)反思。反思是“带题授课”的提升阶段,研究者能够基于教学现状提出建议和对策,进一步形成课题研究的理论观点。首先,要重视定量或定性方法的学习和使用,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关注课堂预设与生成以及授课教师的自我反思,围绕课前会议确立的观察点和外显的行为效果展开讨论。其次,根据“带题授课”计划,边行动、边反思,整理和分析相关的资料数据。
  “带题授课”作为一种研究模式,把课题研究真正融进常态的教学中,教育科研也随之变成实在的过程。首先,“带题授课”解决了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过程方法问题。“带题授课”实现的是教育科研和课题研究的常态化,使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真正解决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脱节的问题;使日常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天天可为的研究,教师在教学研究中掌握了实证方法,学会数据的收集、分析,能够记录教学片断并进行质化分析。其次,“带题授课”转变了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态度和观念。“带题授课”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注重教师解构学科内容的能力转为注重教师的教育素养,改变了教师对课题教学研究的态度和教育实践的认知,转变了教师的科研方式,影响了教师深层意识里潜在的价值判断。
  归根结底,“带题授课”是对“行动研究”理念的实践模式的探索,充实了课题研究的内容,提升了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专业化水平,推动了课堂教学的自觉变革。
  参考文献:
  [1]王芝玉.浅议听评课的弊端[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5).
  [2]祝炎.化学教师教育研究特征的微观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
  (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教育局)
  (责任编辑:万驰 梁金)
其他文献
一、前言  支架教学策略的特征是教师作为成人,给予学生更多的语言表达机会,以营造一个整体的、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本个案研究以小学英语课堂内师生互动为焦点,以质性研究设计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的观察,以收集教学数据。本研究是研究者与一位有11年教龄的小学英语教师孙老师(化名)一起进行的探究。孙老师的教学经验丰富,对于中高年段的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尤其熟悉。对于建构主义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方式,孙老师虽然没有详
中学校园网络建设的经验分享  编者按:从2001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至今已过十年,而校园网作为学校对外宣传和推进教育的手段之一,已经成为学校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实现现代化信息服务和校园管理工作,以及各学校间信息共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回顾十年校园网络的建设历程,不少学校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本期《专题策划》集结了国内五个在校园网络建设方面取得
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就难以适应现代生活,每个人都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而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意识,让我们的青年人成长为新知识、新技术的发现者和创造者,迅速成长为一线的独立研究人员,既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同时也是我国教育界和科学界今后努力和奋斗的目标。中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中小学教师,包括学校全体
《中国教师》:刘老师,经常有学生向我们抱怨现在的假期夏令营变成了补课“集中营”,让他们好好的假期都毁了。作为早期夏令营主办单位的工作者,据您了解,现在遍地开花的各式夏令营存在什么问题,还能不能达到夏令营举办的初衷?  刘胡权:夏令营活动在我国兴起的时间短。中国少先队建队之初,第一批少先队员到苏联去参加黑海夏令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夏令营。当时的夏令营是由国家出资的公益性活动,是免费参加的。由于受经
数学练习课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课型之一,它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课程下的数学教材中关于练习课内容的编排具有开放性与探索性的特点,这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下了空间。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然以习惯性思维考量新教材,对新教材的“创造性空间”无所适从,教材的二度开发能力差,相应的数学知识储备存在缺陷,练习课的价值得不到很好地体现。要解决这个
走进广东省惠东县平山中学的校门,迎面是一尊两米多高的橙黄色的整体天然艺术石,它巍然矗立,俨然就是一座百年大计的镇业之宝。石的正面镌刻着一行鲜红的大字——把美带向世界!王心校长说:“它意味着,要让从平山中学走出去的每一位学生,无论他走到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是美的载体、美的化身,要让平山中学的学生把美带向世界!”这也正体现了他独创的“美的教育”新理念。  “德育先行,美在其中”是王心校长在教育管理实践中
《桂花雨》(苏教版第七册)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真挚动情的话语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母亲对旧宅院子里桂花树的喜爱之情,也常常引起作者琦君对童年时代甜甜的回忆。如今,作者与母亲离家多年,远在海峡对岸的台湾,怎会不深深地思念自己的故乡呢?在备课《桂花雨》这一课时,我想到了温总理在美国访问演讲时曾饱含深情地朗诵:“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
“师爱”即为师之爱,其本质是教育之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促进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积极的情感和能力。从教育实践的角度审视,师爱既是教育的实践智慧,又是师德的集中体现,还是师德的重要内涵。  国内外历代教育名家都非常重视“师爱”。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的观点就是师爱的集中体现。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曾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问我一生中最主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一所新建学校来说,她也许无法在短短十年的时间内累积出具有深厚底蕴的校园文化,却可以打下稳固而扎实的历史根基,为未来的快速发展铺就一条通向辉煌的“高速路”。  目睹了青云学府的发展历程与建设成果,即使结束了对她的采访,我们依然还会被她的大气、朴实、包容、奋进、求知的精神与气魄所感染。这也不免让笔者思考,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所新建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展得如此迅猛。  取长补短,另
编者按:   从优先发展到育人为本,从改革创新到促进公平,再到提高质量……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从2010年7月至今,新一轮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幕在神州大地全面拉开。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规划的贯彻落实力度不断加大;从路线图到时间表,改革创新之举在全国各地到处涌现。对于一项跨越十年的改革发展规划,一年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然而,对于向往美好生活的亿万家庭来说,规划实施一年来的发展变化,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