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围绕教师设立的问题,依靠教材,通过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寻求问题的答案,获得知识的教学模式;培养探究能力,包括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思维和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本文主要通过大量实践与研究,对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基本流程、应用实例、教学策略、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式;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120-02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带着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方面使知识由外向内转移,不断得到丰富;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能力不断发展和提高。基于上述理论,一种以问题为主线,学生围绕问题主动构建新知识的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教学中。
一、研究的背景
1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比较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中,教师常以自己固定的思维和教学方式来影响学生,教学的随意性、主观性、经验性较大,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填鸭式”、“复印机式”的课堂特征仍然很明显。教学环节缺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地接受,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简而言之,传统课堂教学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分析,重结论、轻推理”的种种弊端,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活动。“问题探究式”教学正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与多种学习途径相结合,倡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小组讨论),强调外部支持与引导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如教师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2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生物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问题探究式”教学正符合课程教学改革的这一趋势,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变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非对知识的被动接受。
2 自主教育观。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施教的前提,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情感态度。
3 思维教学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和思路,变结果学习为过程学习,不追求答案的标准化,而追求思维的主动性与灵活性。
4 素质教育创新观。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教学要让学生“会提问”。
5 现代学生观。用探究的过程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激励学生继续走向成功。
三、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及应用实例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教学应遵循一定的规律。根据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特点,初中生物“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拓展应用——归纳总结及评价”。
下面以《性状遗传有一定规律性》一课为例。谈谈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1 创设问题情景
课前让学生调查家庭成员的耳垂情况,课堂上汇报调查结果,分析调查结果。如:父母都有耳垂,孩子却没耳垂,可能吗?为什么?
如果父母没耳垂,能生下有耳垂的孩子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父母的性状是如何传递给子女的?(回顾:结合图片回顾人的生殖过程,染色体、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在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基因又是如何传递的?
2 学生自主思考
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为小组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有的学生滥竽充数,在小组学习中假学习,假活动。
为了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我又设置了6个分解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①假如父亲有耳垂,母亲没耳垂,他们的基因型分别是什么?
②什么是配子?
③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是怎样变化的?
④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是怎样变化的?
⑤配子在基因传递的过程中起怎样的作用?
⑥在生殖过程中,双亲分别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子女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别是什么?比例怎样?
3 小组合作探究
由于问题较多,知识难度较大,所以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充分的进行交流和探究,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给予指导,并观察和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积极地参与小组活动。
4 解决问题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解答问题,并能在黑板上的图中标注出染色体、基因的变化过程。其他小组可作补充,或提出质疑,共同解决问题。教师点评并强调遗传图的正确写法。
5 拓展应用
教师循势,乘热打铁,提出进一步的问题:接下来,请思考刚才我们作性状调查时发现的问题,有耳垂的父母为什么生出了无耳垂的孩子?无耳垂的父母又能生出有耳垂的孩子吗?
有了刚才获得的知识基础,学生豁然开朗,争着到黑板上用遗传图解的方式分析给大家看。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疑惑,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相联系,体验了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通过自己和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愉快感,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增强了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习热情。 6 归纳小结及评价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努力和成功,同时指出不足,如:某个小组的成员参与度不高,探究不够深入等。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发表对本节课学习的感受。
从以上的教学模式可以看出,一方面,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是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前提。教师只有巧妙设置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面的教学步骤和环节才有可能实施。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主角,更像是导演,教师只是辅助学生提出问题,密切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在他们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再给予指导。所以教师的功夫主要应该花在课前作充分的准备。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发挥主体性的舞台。另一方面,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后面的教学环节才能得以顺利进行。这也正是问题探究式教学区别于传统生物课教学模式的重要标志。
四、“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在“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始终以“问题”为焦点开展思考、讲述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双向互动找到结合点,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创建良好的情境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习的内容特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2 提供必要的帮助
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都是比较零散的,缺乏系统性,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进行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教师还可以设计创造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组织开放式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就能大大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3 进行及时的评价
为了保证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还要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完成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等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问的相互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生物“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抓住模式的基本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加以灵活应用,巧妙设立问题,注意把握关键环节,加强引导和点拨,问题探究式教学一定能够取得实效,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生物学素养一定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式;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120-02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带着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方面使知识由外向内转移,不断得到丰富;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能力不断发展和提高。基于上述理论,一种以问题为主线,学生围绕问题主动构建新知识的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教学中。
一、研究的背景
1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与“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比较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中,教师常以自己固定的思维和教学方式来影响学生,教学的随意性、主观性、经验性较大,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填鸭式”、“复印机式”的课堂特征仍然很明显。教学环节缺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地接受,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简而言之,传统课堂教学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分析,重结论、轻推理”的种种弊端,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活动。“问题探究式”教学正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与多种学习途径相结合,倡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小组讨论),强调外部支持与引导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如教师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2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生物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问题探究式”教学正符合课程教学改革的这一趋势,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变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非对知识的被动接受。
2 自主教育观。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施教的前提,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情感态度。
3 思维教学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和思路,变结果学习为过程学习,不追求答案的标准化,而追求思维的主动性与灵活性。
4 素质教育创新观。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教学要让学生“会提问”。
5 现代学生观。用探究的过程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激励学生继续走向成功。
三、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及应用实例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教学应遵循一定的规律。根据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科特点,初中生物“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拓展应用——归纳总结及评价”。
下面以《性状遗传有一定规律性》一课为例。谈谈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1 创设问题情景
课前让学生调查家庭成员的耳垂情况,课堂上汇报调查结果,分析调查结果。如:父母都有耳垂,孩子却没耳垂,可能吗?为什么?
如果父母没耳垂,能生下有耳垂的孩子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父母的性状是如何传递给子女的?(回顾:结合图片回顾人的生殖过程,染色体、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在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基因又是如何传递的?
2 学生自主思考
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为小组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有的学生滥竽充数,在小组学习中假学习,假活动。
为了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我又设置了6个分解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①假如父亲有耳垂,母亲没耳垂,他们的基因型分别是什么?
②什么是配子?
③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是怎样变化的?
④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中,染色体和基因是怎样变化的?
⑤配子在基因传递的过程中起怎样的作用?
⑥在生殖过程中,双亲分别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子女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别是什么?比例怎样?
3 小组合作探究
由于问题较多,知识难度较大,所以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充分的进行交流和探究,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给予指导,并观察和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积极地参与小组活动。
4 解决问题
请各小组代表发言,解答问题,并能在黑板上的图中标注出染色体、基因的变化过程。其他小组可作补充,或提出质疑,共同解决问题。教师点评并强调遗传图的正确写法。
5 拓展应用
教师循势,乘热打铁,提出进一步的问题:接下来,请思考刚才我们作性状调查时发现的问题,有耳垂的父母为什么生出了无耳垂的孩子?无耳垂的父母又能生出有耳垂的孩子吗?
有了刚才获得的知识基础,学生豁然开朗,争着到黑板上用遗传图解的方式分析给大家看。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疑惑,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相联系,体验了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通过自己和小组的力量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愉快感,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增强了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习热情。 6 归纳小结及评价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努力和成功,同时指出不足,如:某个小组的成员参与度不高,探究不够深入等。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发表对本节课学习的感受。
从以上的教学模式可以看出,一方面,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是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前提。教师只有巧妙设置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面的教学步骤和环节才有可能实施。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主角,更像是导演,教师只是辅助学生提出问题,密切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在他们探究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教师再给予指导。所以教师的功夫主要应该花在课前作充分的准备。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发挥主体性的舞台。另一方面,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后面的教学环节才能得以顺利进行。这也正是问题探究式教学区别于传统生物课教学模式的重要标志。
四、“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在“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始终以“问题”为焦点开展思考、讲述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双向互动找到结合点,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创建良好的情境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习的内容特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2 提供必要的帮助
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都是比较零散的,缺乏系统性,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进行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教师还可以设计创造性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组织开放式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就能大大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3 进行及时的评价
为了保证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还要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完成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等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问的相互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生物“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抓住模式的基本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加以灵活应用,巧妙设立问题,注意把握关键环节,加强引导和点拨,问题探究式教学一定能够取得实效,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生物学素养一定能得到不断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