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企业日常理财过程中存在一些诸如融资总额越多越好,不缺钱就不用借钱等认识上的误区,这些误区会增大企业的筹资成本,会使企业做出错误的决策。如何避免上述误区,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是本文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 机会成本 资金成本 财务杠杆
企业需要有人当家,而当家人则须善于理财。 当家人不懂理财,就会使企业走不少弯路,不能为企业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而在企业日常理财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误区,现阐述如下:
误区一:企业使用自己的钱不需要支付代价
任何一个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都会面对资金匮乏、“无米下锅”的窘境。如何缓解资金压力,筹集资金,是每个企业都必须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进入2008年以来,伴随着央行的多次加息和中央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出台,国内企业普遍资金从紧甚至断流。如何筹集资金?筹集多少资金?再次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
企业的筹资渠道无外乎有两种: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一般而言自有资金包括吸收外部投资和内部积累资金(留存收益);借入资金包括银行借款和发行债券。无论是自有资金还是借入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后者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自古以来大家都知道“借债还钱,天经地义”,不但要还本钱还要还利息。而前者似乎还不为大家所熟知,吸收外部投资形式取得的资金因为要支付给投资者红利,因此“红利”就是资金使用者使用过程中支付的代价。内部积累所形成的留存收益总给人错觉,“自己用自己的钱,不需要支付利息”。试想如果一笔留存收益,不是放在企业使用而是放在银行或进行再次投资,那就意味着这笔钱将取得一定的收益。那么在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理性的人都会选择收益最大的方案。由于选择了最优方案而放弃的次优方案所带来的收益就称之为最优方案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并没有实际发生,但确实存在。也就是说,留存收益在企业的使用过程中要考虑机会成本。
误区二:企业如果缺钱,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能筹多少,算多少,总之越多越好
企业如果缺钱,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应该筹集多少?是不是越多越好?既然任何一种筹资方式筹集来的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都是要支付代价的,而这种代价——资金成本,也就是资金所有者应得的收益,如果没有收益那么资金所有者就不会让渡资金的使用权。因为,资金所有者如果把钱放到银行还能获得一定的存款利息——虽然很少。所以资金所有者在衡量是否让渡资金的使用权时,判断的标准之一应该是,让渡后的收益最起码要大于该笔资金放在银行同期能够取得的收益。筹集的资金越多意味着所支付的代价也越大,也就是说如果用银行借款来赚钱,那么我们赚的钱必须多于支付给银行的利息,否则借款越多亏损越大。正如我们在衡量企业利用外资的效果如何时,不应该以利用外资的数额多少作为标准,而应该以利用外资后的收益多少来判断。到底是我们利用了外资在赚钱,还是外资利用了我们在赚钱?
因此,筹资总额就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是够用就好。阿里巴巴的创建人马云,在接受微软的投资时,就出乎人们意料地提出对方的投资额太多了。筹集同样的一笔钱,企业会有多种筹集方式,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筹集,都应该考虑资金成本,且该成本越低越好,正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企业使用自己的钱也要考虑成本而且筹资总额绝非越多越好。
误区三:企业如果不缺钱,就不要借钱,外债越少越好
企业缺钱的情况讨论完,那么企业如果不缺钱又会怎样?企业如果不缺钱,由于资金成本的存在是不是最好就不要借钱了呢?如果非要借钱,也是越少越好呢?这里我们讨论的范围要缩小一点,企业的范围缩小为股份公司(下文均用企业,不再额外指明),因为股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可以公开对外发行股票。对于投资者来说,选择购买哪个公司发行的股票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公司的每股收益率(等于税后净利润除以公司发行的普通股股数)。每股收益率越大意味着该股票越赚钱,因此投资者会选择购买每股收益率大的公司发行的股票。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这句话广为流传。我国也有“四两拨千斤”的说法,它们的共同之处是用巧力,通过一定的方法巧妙地放大力气。在企业的日常理财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放大原理,只要运用得当我们同样可以花小钱办大事。正如前文所述借帐是要还钱的,不但要还本钱还要还利息,而利息的支付是固定的,无论企业的经营状况好坏。当企业预计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将会进入良好的经营状态,简而言之,只要收益率高于借款利率,那么借款就是有好处的——能够放大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增长,从而提高企业价值。即当利润总额增大时,企业固定利息费用负担就会相对减轻,从而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多的收益。这种由于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使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变动幅度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幅度的现象,称为财务杠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企业适度负债经营,在盈利条件下可能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多的收益。也就是说,当企业的利润总额预计会增长的情况下,增加负债是会放大企业的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增长幅度的。因此,如果想利用财务杠杆效应放大企业的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增长,借款是不可避免的,即便企业不缺钱也要借钱。
综上所述,企业的当家人只有了解了基本的财务知识,在进行决策的时候,才不会犯“外行指挥内行”的简单错误,才能帮助企业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乔世震.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陆正飞.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隋静.财务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机会成本 资金成本 财务杠杆
企业需要有人当家,而当家人则须善于理财。 当家人不懂理财,就会使企业走不少弯路,不能为企业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而在企业日常理财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误区,现阐述如下:
误区一:企业使用自己的钱不需要支付代价
任何一个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都会面对资金匮乏、“无米下锅”的窘境。如何缓解资金压力,筹集资金,是每个企业都必须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进入2008年以来,伴随着央行的多次加息和中央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出台,国内企业普遍资金从紧甚至断流。如何筹集资金?筹集多少资金?再次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
企业的筹资渠道无外乎有两种: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一般而言自有资金包括吸收外部投资和内部积累资金(留存收益);借入资金包括银行借款和发行债券。无论是自有资金还是借入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后者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自古以来大家都知道“借债还钱,天经地义”,不但要还本钱还要还利息。而前者似乎还不为大家所熟知,吸收外部投资形式取得的资金因为要支付给投资者红利,因此“红利”就是资金使用者使用过程中支付的代价。内部积累所形成的留存收益总给人错觉,“自己用自己的钱,不需要支付利息”。试想如果一笔留存收益,不是放在企业使用而是放在银行或进行再次投资,那就意味着这笔钱将取得一定的收益。那么在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理性的人都会选择收益最大的方案。由于选择了最优方案而放弃的次优方案所带来的收益就称之为最优方案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并没有实际发生,但确实存在。也就是说,留存收益在企业的使用过程中要考虑机会成本。
误区二:企业如果缺钱,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能筹多少,算多少,总之越多越好
企业如果缺钱,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应该筹集多少?是不是越多越好?既然任何一种筹资方式筹集来的资金在使用的过程中都是要支付代价的,而这种代价——资金成本,也就是资金所有者应得的收益,如果没有收益那么资金所有者就不会让渡资金的使用权。因为,资金所有者如果把钱放到银行还能获得一定的存款利息——虽然很少。所以资金所有者在衡量是否让渡资金的使用权时,判断的标准之一应该是,让渡后的收益最起码要大于该笔资金放在银行同期能够取得的收益。筹集的资金越多意味着所支付的代价也越大,也就是说如果用银行借款来赚钱,那么我们赚的钱必须多于支付给银行的利息,否则借款越多亏损越大。正如我们在衡量企业利用外资的效果如何时,不应该以利用外资的数额多少作为标准,而应该以利用外资后的收益多少来判断。到底是我们利用了外资在赚钱,还是外资利用了我们在赚钱?
因此,筹资总额就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是够用就好。阿里巴巴的创建人马云,在接受微软的投资时,就出乎人们意料地提出对方的投资额太多了。筹集同样的一笔钱,企业会有多种筹集方式,无论采取何种方式筹集,都应该考虑资金成本,且该成本越低越好,正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企业使用自己的钱也要考虑成本而且筹资总额绝非越多越好。
误区三:企业如果不缺钱,就不要借钱,外债越少越好
企业缺钱的情况讨论完,那么企业如果不缺钱又会怎样?企业如果不缺钱,由于资金成本的存在是不是最好就不要借钱了呢?如果非要借钱,也是越少越好呢?这里我们讨论的范围要缩小一点,企业的范围缩小为股份公司(下文均用企业,不再额外指明),因为股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可以公开对外发行股票。对于投资者来说,选择购买哪个公司发行的股票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公司的每股收益率(等于税后净利润除以公司发行的普通股股数)。每股收益率越大意味着该股票越赚钱,因此投资者会选择购买每股收益率大的公司发行的股票。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这句话广为流传。我国也有“四两拨千斤”的说法,它们的共同之处是用巧力,通过一定的方法巧妙地放大力气。在企业的日常理财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放大原理,只要运用得当我们同样可以花小钱办大事。正如前文所述借帐是要还钱的,不但要还本钱还要还利息,而利息的支付是固定的,无论企业的经营状况好坏。当企业预计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将会进入良好的经营状态,简而言之,只要收益率高于借款利率,那么借款就是有好处的——能够放大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增长,从而提高企业价值。即当利润总额增大时,企业固定利息费用负担就会相对减轻,从而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多的收益。这种由于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使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变动幅度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幅度的现象,称为财务杠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企业适度负债经营,在盈利条件下可能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多的收益。也就是说,当企业的利润总额预计会增长的情况下,增加负债是会放大企业的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增长幅度的。因此,如果想利用财务杠杆效应放大企业的普通股每股收益的增长,借款是不可避免的,即便企业不缺钱也要借钱。
综上所述,企业的当家人只有了解了基本的财务知识,在进行决策的时候,才不会犯“外行指挥内行”的简单错误,才能帮助企业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乔世震.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陆正飞.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隋静.财务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