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表演”的真实表演

来源 :上海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ayi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6年契诃夫的《海鸥》在彼得堡第一场的发表演出是极为失败的,从第一幕开始就引起观众们的无感蔑视,到最后幕落都没有一个掌声,只引来发笑与诽谤,为此让契诃夫写下了“这次的教训是:一个人不应当写戏”这样失望的字句。随后丹钦柯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不断反省分析,才意识到旧式演出方法与剧场制度无法契合《海鸥》那样的文学作品,于是在1897年成立了莫斯科艺术剧院,开启了影响至今的“表演体系”探索研究。1898年,《海鸥》于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观众在戏演完后许久不离开剧场,全体欢呼着,并且喊着要给没有在场的契诃夫发一个贺电”,于是《海鸥》成为了我们今日所认识的经典作品。其实,在最初失败的演出排练中,契诃夫就屡屡提出“演员们表演得太多了”,并要求“做出来的必须很简单很自然,正如在现实生活里一样”。可也许一百多年前的演员无法真正了解契诃夫的建议,而这次立陶宛OKT剧院所演出的《海鸥》,则是为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实践范例。
  就因为不要“表演”,演员于观众入场时就以看似随性的方式,轻松自在地在舞台上交谈游走,或是坐在椅子上休息并看着观众入场。待观众席间的灯光渐暗,饰演特里波列夫的男主角走到舞台的中央,用玩笑般的中文说出“演出即将开始,请关闭手机”。于是,“戏”就这样在轻松的氛围中带入,剧中第一幕中的台词——“这就是我们的舞台,没有任何布景,一个空的空间,放眼望去水天相连”,呼应了舞台上摆设的仅有的十几张现代感的塑胶椅,以及右后幕区和演员头顶上方两片看似几何拼贴的灯光景片,舞台上几乎是空的。除了第一幕的戏中戏,没有过多的舞台变化,只有些许的黄白光之间的强弱切换与略带色彩的水波纹投影,技术的操作主要由男主角直接在观众面前执行,完全无意让观众走入当时的契诃夫时代。这种呈现明显受现实主义的影响,试图将现实中生活场景的虚构再现于舞台上的做法,达成了一种幻觉的戏剧效果。
  诚然,一百多年来的发展,戏剧中的写实再现已经完全被电视、电影的技术完美呈现,观众对于舞台上的假定性已非常熟悉,再怎么真实的布景装置或再现表演,都很难让今日的观众忘却当下痴迷入戏。OKT剧院为了让观众直接去感受非常“真实”的演出,没有去追求以舞台技术的写实来复制剧中描绘的现实,去创造观众已经知道的“假装真实”。整台戏“没有任何布景,一个空的空间”,演员也穿着常见的生活服饰,这样一如平常的从简设计,给予观众直观上“就是在演出的真实”。它既能让观众在演员出现于舞台上时,感受到那份演员自发的表演状态,即在轻松的转身或走动之中自然将人物带入那自身“无痕的表演”之中;也能让观众随着演员状态的真实,自然相信演员进入人物当下的真实表演。于是表演的说服力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由此造就了整体演出的精彩。
  演出的过程中,没有戏份的演员也经常出现在舞台之上,有时是入戏人物的出演,有时是出戏演员的自身,导演巧妙流畅的调度加上演员技术精准松弛的掌握,没有多余的假装扮演,让观众能如同布莱希特的陌生化(V-effekt)手法,随着演员的表演节奏出戏入戏。在这出戏与入戏之间,演员与观众都能避开情绪的羁绊,加入理性判断去思考契诃夫笔下的人物思想与今日社会的对照关系,即为布莱希特所期待的经由剧场演出所达到的批判性模仿原则,体现经典剧作在今日改写重演的价值意义。
  契诃夫的戏剧编写不以虚构或经典的人物传达自己的想法,《海鸥》里的场景人物,都是他创作时在乡下家中的生活画面与常客缩影,许多文学分析家也都认为戏里的名作家特里果林就是契诃夫自身的投影。所以《海鸥》中的人物显得自然真实,就像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朋友一样,比如每个人都会自己面对生活与感情上的问题,爱与被爱、被认可与不被认可、面对欲望勾起的向往,以及停驻于目前现状的安稳,都在剧中交织成如同现实的生命故事。立陶宛OKT剧院的演出在故事情节与台词对话上基本完全遵照原著剧本,仅仅在最后男主角自杀的枪响后,医生多尔恩说出“一瓶乙醚爆开了”之后,删去了原著里最后的几句对话,将结尾停留在此。这样的处理有它的巧妙之处,因为在导演的调度安排上,特里波列夫的死已在舞台视觉中央处理得很明确易懂,之后医生的这句“一瓶乙醚爆开了”就能如同黑色幽默的嘲讽,既冲淡了男主角死亡的哀伤,也体现出契诃夫式的幽默,尤其在尾声以静默留白,更让观众能在安静中感受《海鸥》剧中的余韵。反之,若此时再将已知的死亡用剧中相对直白的台词诉说出来,纯属多余。演出中,导演还在部分片断中让演员以静默的方式停顿在舞台上,观众明知这微长时间的静默是刻意的安排,但在整体演出的形式配合之下却不觉唐突,巧妙带出了契诃夫剧本的无形节奏。这一安排如同现实生活本身,总有些时刻会出现忽然的静默。特别是在演出中,这样的静默还会让我们更主动地去思考人物对话的背后那些蕴藏在心里的细致活动。同样,剧中人物心中的痛苦压抑、疲惫苦闷也能在静默之中爆发出来,让观众感同身受并回荡于心。
  虽然契诃夫贵为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大师,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写下了《海鸥》这部经典的剧作,但戏中“海鸥”的象征却让整部戏更具有诗意性,從而提升了艺术的层次,这便是契诃夫的文笔最出色的特点。今日立陶宛OKT剧院的演出,以导演场面调度(mise en scène)艺术形式的二度创作,让整部《海鸥》经由剧场艺术的真实,呈现了契诃夫笔下所描写的真实人性。也正因为《海鸥》的导演没有写实再现剧本中的时空,所有舞台上发生的一切就如同是在当下,令剧本不用刻意地改写就自然地现代化,即台上演出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就像是今日作家所写的文本一般,让在场的观众因此产生共鸣。由此也印证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契诃夫的剧本中“渗透了永久的价值”,“是为一切时代所写的”。
其他文献
时值上海昆剧团成立四十周年之际,要说的话很多,扼要谈两点,一是上昆情缘,二是上昆精神。  上昆情缘  我对上昆还是很熟悉的。四十年来,上昆传承发展,出人出戏,培养观众,成就斐然。仅就上昆表演人才这一个方面来说,从昆大班到昆五班,五班三代,行当齐全,文武兼备,人才济济,在全国七大昆剧院团中无疑是首屈一指的。上昆与中国剧协很有缘分,有11人12次荣获过中国戏剧梅花奖,令我刮目相看。我多次听前辈刘厚生先
期刊
编者按: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便是具有不断被解读、不断启人思考的力量,要成为优秀的编剧,便必须具备反复从经典中汲取营养的能力。本期“沙龙”我们请“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编剧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青年编剧来谈谈对“再读经典”的感悟,他们是来自话剧、戏曲、儿童剧、舞剧等各舞台艺术门类的80后青年编剧,此次参加“计划”学习使他们有机会系统地重新阅读经典剧作,那么这群步入而立之年的青年编剧们又能从中得到
期刊
2018年,里玛斯·图米纳斯受邀成为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艺委会成员, 这位立陶宛导演凭借2017年乌镇戏剧节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在中国戏剧圈一炮而红,此次他携立陶宛VMT 国立剧院及其导演的《三姐妹》和《假面舞会》来到2018 现代戏剧谷展演,大家都翘首以盼。于是,本刊特别采访了这位立陶宛国宝级导演,在看戏前,聆听他对作品的解读,以及他对戏剧的理解。  Q: 《上海戏剧》  A:里玛斯·图米纳斯
期刊
编者按:  2008年,彼得·布鲁克做过一部戏叫《何以如是》(Warum Warum),在这部独角戏里,他借女演员的口提出了萦绕在心中多年的问题:“我们真正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什么是剧场经验的核心。为什么要做剧场?为什么要把原属某人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另一个人?为什么人们要花时间去看别人表演?”  这不但是彼得·布鲁克的思考,也是许多戏剧人共同的思考——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走进剧场?今天,当我们拥有更
期刊
一、不会忘却的纪念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的日子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推出了一台满是青春气息的舞台剧《浪潮》,向广大观众奉献出的,是一整台红色青春的书写、红色激情的挥洒、红色年代的抒情。这是1931年在上海龙华监狱被反动派杀害的24位革命烈士的一座青春群雕,其中,就有鲁迅先生的名篇《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以沉痛忧愤却隐忍内敛、爱憎分明却正话反说的笔触记述过的“左联五烈士”——柔石、胡也频、李伟
期刊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上海昆剧团正式成立了。行行且回望,四十年风雨,四十年兼程。上海昆剧团一路走来,铿锵有力,产生了众多优秀的昆剧舞台艺术家,包括有演员、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各方面的专才,创排了大批响亮的昆剧剧目,有大戏小戏中型戏,得到“一流剧团、一流演员、一流剧目、一流演出”的赞誉,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本文以十年为期,将上昆的艺术发展之路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创
期刊
如果要制作一个非洲版的《哈姆雷特》,我自己会想要怎么做?  是构置一个非洲/欧洲的二元权力结构,将文化冲突激烈地展现出来?比如将克劳狄斯塑造成一个来自欧洲的强取豪夺的殖民者,他所侵占的并不仅仅是王位和王后,还有当地的文化?还是做成像《狮子王》那样的音乐剧,浓墨重彩地渲染当地的“风土民俗”,将之变成感官和视觉的飨宴?这是笔者在听闻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又制作了一版几乎纯非裔演员卡司的《哈姆雷特》时一直在思
期刊
谁杀了小狗威灵顿?在15岁的少年克里斯托弗心中,生命是平等的,虽然警察不会对威灵顿的死立案调查,父亲和旁人也一再劝说他不要追查,但别人的态度并未能影响克里斯托弗,他还是执意要查出真相。最后,随着调查行为逻辑的推进,父亲终于向他坦承是自己杀死了威灵顿,以及他的母亲还活着并与希尔斯先生生活在伦敦——之前妻子死亡的消息都是他不知如何面对儿子而编造的谎言,藏匿妻子给儿子的信件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而这些事实
期刊
当代昆剧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古典名著的全本/多本搬演。这一创作热潮,始于上海昆剧团的全本《牡丹亭》(1998)与三本《牡丹亭》(1999),继而在新世纪蔚为大观,涌现出浙江昆剧团的两本《牡丹亭》(2000)、苏州昆剧院的三本《长生殿》(2003)与青春版《牡丹亭》(2004)、江苏省昆剧院的精华版《牡丹亭》(2004)与《1699·桃花扇》(2006)、上海昆剧团的全本《长生殿》(2007)、北方
期刊
Q:《上海戏剧》 A:刘方祺  解密“解忧”  Q:《解忧杂货店》的原作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舞台剧中最想表达什么?  A:小说是围绕着“烦恼忧愁”展开的,东野圭吾先生描述了很多最最普通人生活中都会遇到的状况,比如说在梦想与现实间的彷徨、爱情与事业间的抉择,以及对财富与更好生活的追求。就像东野先生对我们中文版《解忧杂货店》话剧的题词——“我喜欢困惑的人,我喜欢烦恼的人”,对于生活困惑、不满足、憧憬与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