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很多人会对本文的题目提出异议。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彻底改变让学生一唯模仿、一唯接受的陈旧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摆脱依赖,超越模仿,跳出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独创性。而本文公然提倡“模仿”,这岂不是因循守旧,与教育改革大势背道而驰吗?
诚然,“模仿”与“创新”,从一般意义上讲,它们几乎是完全对立的两个词语。“模仿”是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它是以有旧样子为前提的;而“创新”则是抛开了旧样子去创造出前所末有的新事物。只有依靠创新,才能有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因而,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能否充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几乎成为评价一堂课成败的准绳。但是,面对创新教育,我们倒底还要不要“模仿”,应如何正确对待“模仿”呢?
一、创新必然以模仿为基础
俗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从人类知识的发展过程来看,模仿是人类知识发展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不管是远古时代人们模仿生产劳动创造了舞蹈艺术,模仿事物的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还是近代人们模仿蝙蝠认路发明了雷达,模仿人本身发明了机器人,大量事例说明: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的今天。只有通过模仿,才能让学生尽快地培养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踩在前人的脊背上,以前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开创新的未来。没有对现有事物的模仿,没有对人类已有知识接受,割断并抛弃现有的成果而一唯追求创新,这岂不类同于让一个白痴去搞火箭的发射,让一个学语的小孩放弃学舌而独创语言?因而,模仿是走向科学发明的第一步,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把金钥匙。
二、准确把握模仿这一概念
首先,要正确区分“复制”与“模仿”的本质差异。复制是按事物的原样制作,追求的是相同。复制出的产品越近似于原样,复制就越成功。而对于模仿,追求的是形似或神似,其间必须包含许多创造。例如,华佗模仿禽兽动作创造了“五禽戏”,王羲之模仿公孙大娘舞剑创造了他特有的草书艺术。而没有创造的模仿,不能算作模仿,至多只能算作复制而已。模仿离原样越近,就越接近复制;模仿超脱原样越远,则越有创造性。因而,“复制——模仿——创新”是由依赖到独立,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是一条走向发明创造的成功之路。
其次,要正确认识模仿与创新间的密切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任何割裂事物联系的行为,只能陷入机械主义泥潭。模仿中包含创新,创新中包蕴模仿。创新以模仿为基础,模仿以创新是为目的。没有模仿就无从创新,没有创新就只能称作复制而称不上模仿。
三、模仿的具体操作
(一)通过模仿培养创新必备的良好习惯。
1.模仿科学家们的言行,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历史的长河中,科学家们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反复研究,在探索自然的奥秘中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闪耀着高尚的品质。教学中,如能经常引导学生阅读和讲述科学家们的故事,就必然对喜爱模仿的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第四册《玩石头》一课,在我讲述李四光寻找和研究石头的故事后,竟也有二年级学生学李四光爷爷的样子,到集市上买了小铁锤,带了口袋检起石头来。
2.模仿科学家们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多问为什么。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来自科学家们不懈的观察和思考。这样的事例,启发着学生们不断地学习和模仿,养成勤学、好问、多思的良好习惯。
3.模仿科学家们相互协作。现代先进技术的掌握和推广,现代化设备的制作,很难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火箭的发射,人造卫星的上天,构通全球的互联网等等,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而,搞好相互协作是创新的必备条件。这就需要在创新教育中,通过对科学家们行的了解,培养学生间相互协作的能力。通过学生在平时实验,在同桌间,在小组中搞好互相协作,养成良好习惯。
4.模仿科学家们通过反复实验,遵循自然规律,探索自然的秘密。通过科学家们反复实验验证,探索自然奥秘的故事,学习科学家们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通过模仿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1.首先,我们应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模仿发明的小故事,从无数的模仿发明的事例中领略到模仿对创造发明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爱科学和志趣,为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2.教给从模仿中创造的一般过程。教师可通过分析和讲解,通过实例的模仿,让学生领悟并掌握创新的一般过程:“提出要求--搜寻设计--实验制作--检定成型”,让学生在课内外的反复实践中形成能力。
3.教给模仿到创造的一般方法。从模仿走和创造的方法很多,这里列出几种最常见的方法。
(1)“缩小”或“扩大”。如人们由普通吊扇缩小成微风保扇。
(2)改变物体质料。如有的学生模仿第四册《小水轮》一课中的萝卜水轮,金属水轮,创造性地制作了马铃薯水轮、塑料饮料瓶水轮。
(3)仿生。现代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一门很有发展前途的科学——仿生学。仿生是科学发明的摇蓝,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机渗透其精神实质,让学生学习模仿。
总之,学习科学离不开模仿,模仿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金钥匙。当然,模仿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最终目的。因为模仿仅仅是走向创新的起步,而不应当是创新的终点。
【作者单位:常熟市大义中心小学江苏215557】
诚然,“模仿”与“创新”,从一般意义上讲,它们几乎是完全对立的两个词语。“模仿”是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它是以有旧样子为前提的;而“创新”则是抛开了旧样子去创造出前所末有的新事物。只有依靠创新,才能有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因而,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能否充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几乎成为评价一堂课成败的准绳。但是,面对创新教育,我们倒底还要不要“模仿”,应如何正确对待“模仿”呢?
一、创新必然以模仿为基础
俗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从人类知识的发展过程来看,模仿是人类知识发展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不管是远古时代人们模仿生产劳动创造了舞蹈艺术,模仿事物的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还是近代人们模仿蝙蝠认路发明了雷达,模仿人本身发明了机器人,大量事例说明: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的今天。只有通过模仿,才能让学生尽快地培养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踩在前人的脊背上,以前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开创新的未来。没有对现有事物的模仿,没有对人类已有知识接受,割断并抛弃现有的成果而一唯追求创新,这岂不类同于让一个白痴去搞火箭的发射,让一个学语的小孩放弃学舌而独创语言?因而,模仿是走向科学发明的第一步,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把金钥匙。
二、准确把握模仿这一概念
首先,要正确区分“复制”与“模仿”的本质差异。复制是按事物的原样制作,追求的是相同。复制出的产品越近似于原样,复制就越成功。而对于模仿,追求的是形似或神似,其间必须包含许多创造。例如,华佗模仿禽兽动作创造了“五禽戏”,王羲之模仿公孙大娘舞剑创造了他特有的草书艺术。而没有创造的模仿,不能算作模仿,至多只能算作复制而已。模仿离原样越近,就越接近复制;模仿超脱原样越远,则越有创造性。因而,“复制——模仿——创新”是由依赖到独立,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是一条走向发明创造的成功之路。
其次,要正确认识模仿与创新间的密切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任何割裂事物联系的行为,只能陷入机械主义泥潭。模仿中包含创新,创新中包蕴模仿。创新以模仿为基础,模仿以创新是为目的。没有模仿就无从创新,没有创新就只能称作复制而称不上模仿。
三、模仿的具体操作
(一)通过模仿培养创新必备的良好习惯。
1.模仿科学家们的言行,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历史的长河中,科学家们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反复研究,在探索自然的奥秘中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闪耀着高尚的品质。教学中,如能经常引导学生阅读和讲述科学家们的故事,就必然对喜爱模仿的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第四册《玩石头》一课,在我讲述李四光寻找和研究石头的故事后,竟也有二年级学生学李四光爷爷的样子,到集市上买了小铁锤,带了口袋检起石头来。
2.模仿科学家们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多问为什么。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来自科学家们不懈的观察和思考。这样的事例,启发着学生们不断地学习和模仿,养成勤学、好问、多思的良好习惯。
3.模仿科学家们相互协作。现代先进技术的掌握和推广,现代化设备的制作,很难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火箭的发射,人造卫星的上天,构通全球的互联网等等,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而,搞好相互协作是创新的必备条件。这就需要在创新教育中,通过对科学家们行的了解,培养学生间相互协作的能力。通过学生在平时实验,在同桌间,在小组中搞好互相协作,养成良好习惯。
4.模仿科学家们通过反复实验,遵循自然规律,探索自然的秘密。通过科学家们反复实验验证,探索自然奥秘的故事,学习科学家们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通过模仿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1.首先,我们应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模仿发明的小故事,从无数的模仿发明的事例中领略到模仿对创造发明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爱科学和志趣,为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2.教给从模仿中创造的一般过程。教师可通过分析和讲解,通过实例的模仿,让学生领悟并掌握创新的一般过程:“提出要求--搜寻设计--实验制作--检定成型”,让学生在课内外的反复实践中形成能力。
3.教给模仿到创造的一般方法。从模仿走和创造的方法很多,这里列出几种最常见的方法。
(1)“缩小”或“扩大”。如人们由普通吊扇缩小成微风保扇。
(2)改变物体质料。如有的学生模仿第四册《小水轮》一课中的萝卜水轮,金属水轮,创造性地制作了马铃薯水轮、塑料饮料瓶水轮。
(3)仿生。现代科学的发展,形成了一门很有发展前途的科学——仿生学。仿生是科学发明的摇蓝,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机渗透其精神实质,让学生学习模仿。
总之,学习科学离不开模仿,模仿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金钥匙。当然,模仿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最终目的。因为模仿仅仅是走向创新的起步,而不应当是创新的终点。
【作者单位:常熟市大义中心小学江苏2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