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材是“语言文字的集合体”。语言是思想的结晶,学生只有通过阅读课文,才能了解语言和思想的结合、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训练阅读技术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职能和主要目标。阅读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因而,训练阅读技术,培养阅读能力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要在长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来实现。激发阅读兴趣,指导自学门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关于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阅读法,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阅读法是以默读和朗读等方式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此外,还有讲授法、讨论法和练习法。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基本手段,是促进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训练读写技能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语文阅读
1.引言
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是语文教学过程和语文教学方法,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文教学过程和方法的特点及其规律,对于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语文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以一定的语文知识武装学生,训练学生的语文技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建构学生完美的人格品质,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过程。它受一般教学过程的制约,又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1.2 所谓语文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落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是师生双边活动为通向教学目的而采用的途径和程序。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是阅读法﹑讲述法、讨论法和练习法等。
2.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由上可知,在语文教学的最常见诸方法中,有一种叫阅读法。结合本人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证实了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帮助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为阅读主要是吸收和理解,写和说主要是表达和运用。那么,什么是阅读?“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学习阅读,就是让学生学习一系列规则,学习如何从语文课文中获取知识的方法。
在学校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学生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行为,是学生吸取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被称之为“智慧之源”。阅读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在语文教学中,它占课时应最多、所以,所用精力最大、其任务最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作用。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自读的技术,行成自读的能力。当然,培养阅读能力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要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来实现。激发阅读兴趣,指点自学门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学生年龄特征不同,阅读技能或阅读能力也不同,低年级的学生重认知性和理解性阅读,高年级的学生重评判性、创造性阅读。
一般的阅读标准应是:
默读:高速1500字/分;中速1200字/分;低速200字/分;理解70%
朗读:必须做到每个学生会对新课文进行有表情、有理解的阅读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对中职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过大量的测试和调查,测试和调查的结果是:
默读:高速1000字/分;中速800字/分;低速150字/分;理解60%.
朗读:75%以上的中职学生不能做到对新课文有表情、有理解的阅读。
同时,以上测试和调查结果表明:当前中职生的阅读能力绝大多数是不合格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应明白到底什么是阅读能力?这是阅读教学中进行阅读训练,切实提高阅读质量所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
2.1 什么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有那些成分构成?
概括来说,阅读能力是学生(读者)借助视觉器官,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了解文中文字符号所表达的内容的一种心理特征。它是由认读、理解、鉴赏、活用四种基本能力构成。这四种能力标志了阅读能力的四个不同层次。
2.1.1 认读能力,是指学生对文字符号进行感知的能力。它在阅读中是初步的,也是最基础的能力。因为只有通过对文字的认读,才能达到对所阅读内容的初步感知。
2.1.2 理解能力,是指学生把感知的阅读材料联系起来,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想象与联想、判断与推理等思维活动,领悟并把握其本质含义的能力。这种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中专阶段应以理解能力为主,当然,仍需继续积累字词。这一阶段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亦即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1.3 鉴赏能力,是指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色以及审美价值等进行鉴别、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它是在阅读理解能力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鉴赏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阅读理解的质量和效果的好坏。
2.1.4 活用能力,指学生能够把通过阅读理解、鉴赏而储存起来的各种知识,根据需要灵活提取的能力。活用能力是中职生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之一。因为它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渗透于阅读活动的各个环节。
综上所述,认读、理解、鉴赏和活用四种能力既是构成阅读能力的基本内容,又体现了阅读过程的不同阶段。因此,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要保持各能力之间的独立性和阶段性,注意它们之间的交叉重叠和连续性,以保证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稳步有序中快速形成。
2.2 造成学生阅读能力不合格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教师方面:首先,长期以来,教师受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教师讲学生听”,“述而不作”。在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讲解而忽略阅读,重知识轻能力,不过多的强调阅读。有时教师在讲完一篇文章后,让学生找几个词句,学生不能熟练的找出,甚至出现教师讲完而学生忘完的情况。形成了只有教的单边活动,这完全是忽略阅读的结果。教师也误认为阅读影响讲课进度,只通读一遍课文,划分划分段落,划出重点词句,布置作业完事。近年来又片面追求升学率,缺乏大运动量的技能训练,与当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2.2.2 学生方面:由于近年来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大多数中职生不具备认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读一篇文章遇到生字时,往往跳过,不愿查工具书;遇到好的词句,也不愿做笔记。这种情况说明大部分学生不具备理解能力,自然也就没有鉴赏能力,更谈不上活用能力。所以,必须认识到认读、理解、鉴赏和活用分别体现了不同层次的阅读能力,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交叉与重叠。
3.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前已述及,在语文教学中,训练阅读技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阅读能力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点学生自学门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3.1 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
语文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工作中肩负着重任。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江泽民同志指出:“能不能抓好和教育青少年学生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忠诚教育事业。“读书,读书,再读书”,提高专业文化素质。
3.2 必须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技能
阅读有默读和朗读等方式。按有无声音分有朗读和默读;以速度分有速读和慢读;以程度分有精读和略读等。
3.2.1 朗读
①朗读的意义和作用
朗读是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朗读可以矫正语音,使文字的音和形得以统一。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习自觉性。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增强语感,对提高读、说、听、写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②朗读的一般要求
朗读按熟练程度分为正确朗读、流利朗读、理解朗读、表情朗读四个层次。朗读训练的要求是:一、读准字音,不漏读、增读、倒读、错读,声音清晰、响亮,读出重音和停顿;二、把握语调。凡是设问、反问、惊异、欢呼、命令、号召、鼓励和意义未定的语句应读高升调。凡是感叹句、祈使句和表示肯定、沉痛、哀悼等语意的句子,要读低降调。一般的陈述句、判断句读平直调。表示喜怒哀乐复杂感情的语句应读弯曲调。三、研究速度。表现热烈、紧张、欢快、惊恐心情和雄辩的对答,要快读;表现悲痛、沉闷、缅怀的心情和发人深省的警句,要慢读;一般记叙、说明、议论,用中速朗读。
③朗读方式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用的朗读方式有:教师朗读;学生个别朗读;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等。
3.2.2 默读(包括速读)
①、默读的意义和作用
默读是学生(读者)听作者说话,是运用内部语言进行思维的阅读方式。速读就是快速默读。默读是学生在校学习语文和各门功课中广泛使用的方式。默读可以边读边思索,有利于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态度和快速的阅读能力。
②、默读的一般要求
默读要以朗读做基础。默读的一般要求是:第一、依靠视觉把文字直映到大脑阅读中心,不用唇读,更不能读出声。第二、培养速读能力。采用整体认知的方式,不用指读、来回读、寻觅读。加长视觉距离,减少眼停次数,尽力作到整句、整行、整段地阅读。一般来说,默读的速度是朗读的三倍左右。第三、要重视检查默读的效果。
③、默读方式的运用
默读方式的运用,相当普遍。在听说教学中运用默读,可以熟悉教材,充实内容,开拓思路;在写作教学中运用默读,可以搜集资料,模仿和创新;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默读预习课文;课外阅读活动更是运用默读方式的用武之地。
4.指导课外阅读活动
可以说,现在教师的职业是“令人羡慕的职业”。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语文教学工作的辛苦性和光荣性,任重而道远。所以,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提高专业文化素质。在搞好课内语文教学的同时,必须作好校内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
4.1 课外阅读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4.1.1 指导学生选好课外读物。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为标准。最近,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流传,造成种种不良影响。这说明选好读物是课外阅读指导头等重要的事,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4.1.2 指导课外阅读的形式。课外阅读指导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形式多种多样,如:结合课文教学进行指导;每周安排课时指导;组织课外阅读兴趣小组等。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自己阅读,所以,大量的工作在于个别指导。教师要主动的关心学生阅读内容的选择,对于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应及时而耐心地解答。
4.2 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
掌握最佳的阅读方法对于提高阅读效益,培养学生专注、刻苦、顽强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起重要的作用。
4.2.1 指导精读。精读就是要咬文嚼字,由表及里,精思熟度。首先,要扫清文字障碍,所谓“字求其训”;其次,弄清句段含义,所谓“句索其旨”;第三,领会全文中心,所谓“通解章义”。精读的目的是学习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今后工作和深造奠定基础。
4.2.2 指导速读。速读不以单个的字词短语为单位顺序读,而是一下子读完复杂长句、整段、整篇文章,了解主要内容。要改变指读、唇读等不良习惯,学会直接阅读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速读能力。速读的目的是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或者是为了深入研究读写问题、翻检资料。
收稿日期:2013-06-10
【关键词】语文阅读
1.引言
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是语文教学过程和语文教学方法,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文教学过程和方法的特点及其规律,对于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语文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以一定的语文知识武装学生,训练学生的语文技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建构学生完美的人格品质,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过程。它受一般教学过程的制约,又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1.2 所谓语文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落实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是师生双边活动为通向教学目的而采用的途径和程序。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是阅读法﹑讲述法、讨论法和练习法等。
2.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由上可知,在语文教学的最常见诸方法中,有一种叫阅读法。结合本人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证实了阅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帮助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为阅读主要是吸收和理解,写和说主要是表达和运用。那么,什么是阅读?“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学习阅读,就是让学生学习一系列规则,学习如何从语文课文中获取知识的方法。
在学校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学生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行为,是学生吸取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被称之为“智慧之源”。阅读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在语文教学中,它占课时应最多、所以,所用精力最大、其任务最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对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作用。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自读的技术,行成自读的能力。当然,培养阅读能力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要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来实现。激发阅读兴趣,指点自学门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学生年龄特征不同,阅读技能或阅读能力也不同,低年级的学生重认知性和理解性阅读,高年级的学生重评判性、创造性阅读。
一般的阅读标准应是:
默读:高速1500字/分;中速1200字/分;低速200字/分;理解70%
朗读:必须做到每个学生会对新课文进行有表情、有理解的阅读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对中职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过大量的测试和调查,测试和调查的结果是:
默读:高速1000字/分;中速800字/分;低速150字/分;理解60%.
朗读:75%以上的中职学生不能做到对新课文有表情、有理解的阅读。
同时,以上测试和调查结果表明:当前中职生的阅读能力绝大多数是不合格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要搞清这个问题,首先应明白到底什么是阅读能力?这是阅读教学中进行阅读训练,切实提高阅读质量所必须要搞清楚的问题。
2.1 什么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有那些成分构成?
概括来说,阅读能力是学生(读者)借助视觉器官,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了解文中文字符号所表达的内容的一种心理特征。它是由认读、理解、鉴赏、活用四种基本能力构成。这四种能力标志了阅读能力的四个不同层次。
2.1.1 认读能力,是指学生对文字符号进行感知的能力。它在阅读中是初步的,也是最基础的能力。因为只有通过对文字的认读,才能达到对所阅读内容的初步感知。
2.1.2 理解能力,是指学生把感知的阅读材料联系起来,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想象与联想、判断与推理等思维活动,领悟并把握其本质含义的能力。这种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中专阶段应以理解能力为主,当然,仍需继续积累字词。这一阶段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亦即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1.3 鉴赏能力,是指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色以及审美价值等进行鉴别、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它是在阅读理解能力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鉴赏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阅读理解的质量和效果的好坏。
2.1.4 活用能力,指学生能够把通过阅读理解、鉴赏而储存起来的各种知识,根据需要灵活提取的能力。活用能力是中职生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之一。因为它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渗透于阅读活动的各个环节。
综上所述,认读、理解、鉴赏和活用四种能力既是构成阅读能力的基本内容,又体现了阅读过程的不同阶段。因此,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要保持各能力之间的独立性和阶段性,注意它们之间的交叉重叠和连续性,以保证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稳步有序中快速形成。
2.2 造成学生阅读能力不合格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教师方面:首先,长期以来,教师受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教师讲学生听”,“述而不作”。在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讲解而忽略阅读,重知识轻能力,不过多的强调阅读。有时教师在讲完一篇文章后,让学生找几个词句,学生不能熟练的找出,甚至出现教师讲完而学生忘完的情况。形成了只有教的单边活动,这完全是忽略阅读的结果。教师也误认为阅读影响讲课进度,只通读一遍课文,划分划分段落,划出重点词句,布置作业完事。近年来又片面追求升学率,缺乏大运动量的技能训练,与当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2.2.2 学生方面:由于近年来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大多数中职生不具备认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读一篇文章遇到生字时,往往跳过,不愿查工具书;遇到好的词句,也不愿做笔记。这种情况说明大部分学生不具备理解能力,自然也就没有鉴赏能力,更谈不上活用能力。所以,必须认识到认读、理解、鉴赏和活用分别体现了不同层次的阅读能力,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交叉与重叠。
3.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前已述及,在语文教学中,训练阅读技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阅读能力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点学生自学门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3.1 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
语文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工作中肩负着重任。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江泽民同志指出:“能不能抓好和教育青少年学生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忠诚教育事业。“读书,读书,再读书”,提高专业文化素质。
3.2 必须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阅读技能
阅读有默读和朗读等方式。按有无声音分有朗读和默读;以速度分有速读和慢读;以程度分有精读和略读等。
3.2.1 朗读
①朗读的意义和作用
朗读是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朗读可以矫正语音,使文字的音和形得以统一。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习自觉性。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增强语感,对提高读、说、听、写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②朗读的一般要求
朗读按熟练程度分为正确朗读、流利朗读、理解朗读、表情朗读四个层次。朗读训练的要求是:一、读准字音,不漏读、增读、倒读、错读,声音清晰、响亮,读出重音和停顿;二、把握语调。凡是设问、反问、惊异、欢呼、命令、号召、鼓励和意义未定的语句应读高升调。凡是感叹句、祈使句和表示肯定、沉痛、哀悼等语意的句子,要读低降调。一般的陈述句、判断句读平直调。表示喜怒哀乐复杂感情的语句应读弯曲调。三、研究速度。表现热烈、紧张、欢快、惊恐心情和雄辩的对答,要快读;表现悲痛、沉闷、缅怀的心情和发人深省的警句,要慢读;一般记叙、说明、议论,用中速朗读。
③朗读方式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用的朗读方式有:教师朗读;学生个别朗读;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等。
3.2.2 默读(包括速读)
①、默读的意义和作用
默读是学生(读者)听作者说话,是运用内部语言进行思维的阅读方式。速读就是快速默读。默读是学生在校学习语文和各门功课中广泛使用的方式。默读可以边读边思索,有利于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态度和快速的阅读能力。
②、默读的一般要求
默读要以朗读做基础。默读的一般要求是:第一、依靠视觉把文字直映到大脑阅读中心,不用唇读,更不能读出声。第二、培养速读能力。采用整体认知的方式,不用指读、来回读、寻觅读。加长视觉距离,减少眼停次数,尽力作到整句、整行、整段地阅读。一般来说,默读的速度是朗读的三倍左右。第三、要重视检查默读的效果。
③、默读方式的运用
默读方式的运用,相当普遍。在听说教学中运用默读,可以熟悉教材,充实内容,开拓思路;在写作教学中运用默读,可以搜集资料,模仿和创新;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默读预习课文;课外阅读活动更是运用默读方式的用武之地。
4.指导课外阅读活动
可以说,现在教师的职业是“令人羡慕的职业”。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语文教学工作的辛苦性和光荣性,任重而道远。所以,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提高专业文化素质。在搞好课内语文教学的同时,必须作好校内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
4.1 课外阅读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4.1.1 指导学生选好课外读物。课外读物的选择,应以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为标准。最近,一些非法出版物和不健康的书刊,在学生中流传,造成种种不良影响。这说明选好读物是课外阅读指导头等重要的事,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4.1.2 指导课外阅读的形式。课外阅读指导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形式多种多样,如:结合课文教学进行指导;每周安排课时指导;组织课外阅读兴趣小组等。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自己阅读,所以,大量的工作在于个别指导。教师要主动的关心学生阅读内容的选择,对于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应及时而耐心地解答。
4.2 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
掌握最佳的阅读方法对于提高阅读效益,培养学生专注、刻苦、顽强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起重要的作用。
4.2.1 指导精读。精读就是要咬文嚼字,由表及里,精思熟度。首先,要扫清文字障碍,所谓“字求其训”;其次,弄清句段含义,所谓“句索其旨”;第三,领会全文中心,所谓“通解章义”。精读的目的是学习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今后工作和深造奠定基础。
4.2.2 指导速读。速读不以单个的字词短语为单位顺序读,而是一下子读完复杂长句、整段、整篇文章,了解主要内容。要改变指读、唇读等不良习惯,学会直接阅读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速读能力。速读的目的是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或者是为了深入研究读写问题、翻检资料。
收稿日期:201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