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演奏与训练中对于审美价值的融入与体现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iper0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钢琴艺术是一门表达与传递音乐美的艺术形式,钢琴演奏者作为这一“美”的传递者,若想要表现与传递音乐美,那么就需要培养与树立自身的审美观,我们常说“感动自己才能够感动别人”道理即在于此。作为钢琴艺术最为核心的问题,钢琴“美”的呈现与价值,确有些抽象与虚无缥缈,因此,笔者在本文中通过实践中积累的一些想法与大家来共同探讨,如何在钢琴技术训练、情感表达、内心听觉等方面更好地融入审美价值,也希望能够实践中的一些想法为演奏者的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钢琴;技术;情感;内心听觉;审美
  在钢琴演奏中,演奏技术与音乐情感表达是钢琴演奏呈现艺术表现的核心内容,这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为钢琴演奏构建了一个精准的定位。钢琴艺术“美”的呈现,取决于钢琴演奏者的技术功底,这其中不仅包括了坚实的演奏技术基础,对作品背后各方蕴藏因素的认知与研习,更包含了其自身在消化、吸收之后的外放诠释。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形式,其通过音响效果为欣赏者表现情感。无论是对于演奏者来说,抑或是对于欣赏者而言,听觉都是一种抽象的内心意象活动,是我们内心中根据音乐的积累、理解、想象而做出反映与反馈的心理活动。从这一点来讲,音乐更依赖于听觉,也就是内心听觉的建立。因此,笔者所强调的对于音乐作品的认知、理解与诠释,其实就是建立在演奏者的内心听觉之上,当他们能够在心中形成旋律的流动,那么就可以說明演奏者的内心听觉得到了共鸣。在笔者看来,钢琴演奏的“美”,源于内心听觉的建立,而钢琴内心听觉其实又是钢琴演奏者内心对于音乐的积累、理解与想象、创造。内心听觉的建立是可以通过训练来逐步提升,因此提升了钢琴演奏者的内心听觉能力,同样也能够提升他们对于音乐的认知、理解、想象与诠释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提升更好地去为聆听者创造钢琴“美”的意境。
  由此不难看出,无论是钢琴演奏技术、音乐情感表达,还是内心听觉的建立,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体现出钢琴艺术的“美”的价值,而这些都是钢琴演奏的前提与基础。钢琴音乐之所以充满艺术魅力,得到众人追捧,其关键就在于衍生出的美学价值,或者说审美情趣,让欣赏者能够通过音乐得以享受到强烈的艺术美感。而若是音乐失去了这一功能,那么音乐也就仅仅是谱面上音符的堆砌。
  从演奏技术上来说,任何一种技巧都并非是单独体现的,其与情感、审美都是一体的。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技巧的展示都不是为了技术性而呈现,而是通过技巧的呈现带来艺术的美感,传达出艺术的情感,可以说钢琴演奏技术是营造“美”的直接手段,而演奏技术追求的不是能够弹奏多快的速度,或是多大的力度,而是以灵活、有节奏的演奏表现出多变的音响效果,让音乐充满变化与律动之美。这也就要求演奏者在技术训练中,不要仅是将目光关注于技术上的障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演奏者花费时间与精力去克服,而是希望演奏者能够不盲目地、单一地进行技术训练,一味追求速度或是流畅度,应是结合内心听觉与审美体验共同作为技术训练的内容,进而去将演奏技术与艺术表现融为一体。
  在具备了良好的钢琴演奏技巧的基础上,演奏者想要呈现钢琴之美,还需要主动去提升自身演奏的艺术感染力,为自己的演奏融入情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深入表达所演奏音乐的情感与内涵。音乐最动人之处就是以情动人,演奏者自身情感的认知与抒发肯定需要符合所演奏作品的内容与内涵,将自身的体验与演奏技术相融合,才能够让欣赏者感同身受。想象力是钢琴演奏必不可少之处,因为艺术终归是抽象的,演奏就是通过想象为欣赏者塑造艺术形象。对于演奏者而言,艺术情感、感染力、想象力则需要不断地积累,不断去拓展自身的音乐理解力,这也是每一位演奏者艺术修养与文化素养的体现,这两者决定了演奏者审美认识、评价能力、理解能力的水准。无论是在音乐上,还是在生活中去增加自身的阅历与艺术底蕴,更可以去纵向深入研习钢琴艺术,横向去拓宽自身的艺术眼界,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以及理论文化知识,这些都能够帮助演奏者增加对于音乐情感、感染力、想象力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方面,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殊途同归之妙。
  前文笔者也提及,除了演奏技术、音乐情感表达之外,音乐上审美的体验也离不开演奏者内心听觉的建立,其实这也可以算作是演奏者内心对于音乐的一种想象力。音乐作为抽象的一种语言,离不开演奏者内心思维的呈现。而内心听觉的建立同样离不开积累与沉淀,演奏者需要在实践中去积累足够丰富甚至是过量的音乐,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内心的思维底蕴更丰富、更成熟,自己的演奏与表达才能够更贴切、更流畅,当内心听觉的音乐音响与自己演奏相结合的时候,这也就代表着内心听觉的建立,那么演奏者在演奏中通过联想与想象,在内心中就能够通过技巧、音色、情感来表达音乐,那么当内心听觉外放的时候,自然能够表现出符合内心听觉的音乐表现。看似笔者描述的很简单,但实际上如何为自己建立内心听觉,如何去诠释音乐内涵,如何去结合内心情感与想象,这都需要一个长期且坚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通过实践去巩固、去完善。当然,钢琴艺术“美”的价值也不会是仅仅停留在听觉美的层面上,更重要的还是演奏者对于音乐深层次内涵、思想的挖掘与表现,为自己的演奏注入艺术美的底蕴。此外,演奏者还需要进行二度创作,将谱面上的音符融入到自我的感受之中,以属于自己的演奏特色进行诠释,这样所呈现出的音乐也就具备了演奏者的个性与风格,才是真正的、标志性的钢琴艺术“美”的呈现。
  总而言之,对于钢琴艺术与钢琴演奏中“美”的呈现与价值,是钢琴艺术最为核心与理想的状态与问题。毕竟就审美价值而言,其抽象性与虚无性,都为演奏者的掌握与运用增添了现实意义的难度。而之所以笔者会在文中将之选取出来与大家探讨,也是希望实践中的一些想法能够为演奏者的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或许在很多人看来,钢琴演奏是否成功、是否美,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用音乐去打动欣赏者,而在笔者看来,这句话,既对也不对,因为这本身就是钢琴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与目标,无数钢琴演奏者都在为这一目标而努力,希望能够成为那一名与欣赏者心意相通的“伯牙与子期”,进而实现音乐与精神的超越。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栓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组织因子(TF)、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用双夹心ELISA法与均相竞争法检测54例脑梗死患者血浆D-Dimer、T F及E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更注重新颖的教学方法,追求完美的细节设计,鼓励学生热烈讨论、大胆质疑、勇敢拓展。45分钟的课堂里,师生都忙得不亦乐乎。当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去修饰课堂教学,学生却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时,我们不禁深思,难道新课程理念仅是让我们把课堂教学包装得更华丽吗?当下课铃响起,当喧闹过后,课堂教学“投入”与“产出”的矛盾再次摆在我们面前。  “有效教学”理论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野。有效教学指教
介绍了近年来线性DNA复制后5′端空缺填补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控制细胞的衰老、癌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5′端空缺填补的问题,认为不论何种填补方式,DNA都是通过特殊的末端
学生要想学习新知、掌握新知、直至熟练地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就必须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传统应考式的练习方式是“教师分发试卷-学生练习-教师讲解”。学生在练习时处于被动状
以生物可降解吸收的聚己内酯作为材料基质,用紫外光氧化、溶液法化学接枝的方法在其表面接上亲水性的甲基丙烯酸,用接枝前后吸水率的变化研究了最佳的氧化接枝反应条件,并用
“十一五”期间,我校积极开展以课题研究带动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现代化重要方面之一的信息化工作也需要认真定位,思考其在学校发展中承载的责任和需要完成的任务。我校组织信息技术相关人员认真研究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了解各学科教师对于信息化辅助教学的期望,决定以课题研究推动学校信息化工作,解决学校信息化工作与教育教学严重分离的现象。基于此,我校申报了市级课题《优质校本资源网络平台开发与应用》,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病情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虽然近年来各种新技术不断开展,但其死亡率仍高达25%~40%[1].我院自开展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碎吸加尿激酶血肿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