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其中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制约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及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本文对其问题成因作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教育发展;区域发展;教育问题
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制约着祖国人才的培养层次,人才的流动方向,科技发展水平,阻碍加快建设创新性国家的过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发展之路充满曲折与艰险,从办大教育到办强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教育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差距依然较大。
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教育区域、教育领域和教育类型是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特征表现。
教育区域不平衡主要指东中西部、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领域不平衡包括义务教育阶段、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服务、民办学校审批与备案、教育救助与资助、学科领域等。教育类型不平衡主要是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一)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具体分析
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有二。一是地理位置所限制,东中部及城市是发达地区,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经济建设中获得了先机,为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其人口居住集中,城镇化水平高,利于大面积教育实验,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先进教育观念优先引进试验;西部与农村往往是不发达地区,地理位置险要,交通不便,人口居住分散,主要为第一、第二产业为主,教育资金来源动力不足,城乡分配不均衡,教育设施相对落后。二是教育资源的差异性,教育资源的差异性根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教育领域发展不平衡具体分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出现“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学校出过“重点班”、“尖子班”、“火箭班”、“快慢班”,这是同一个层次进行的差异化教育,使得教育发展向不平衡的方向走偏,并非是因材施教。
200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到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大力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禁止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相关的教育促进平衡发展的法律法规的实施,教育领域发展的不平衡趋势下降。全国各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经很少明目张胆挂上“重点学校”、“重点班”的称号,但是隐性的昵号仍然存在。
(三)不同类型教育发展不平衡具体分析
教育的形式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公众教育。下面笔者将一一进行简析。
学校教育占据了现代教育类型的99%市场。家校教育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担当起主体主导作用的同时,家庭教育没有尽到应有的义务。三类教育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目前我国拥有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其孩子身份是留守儿童或外来务工人员子弟,除了学校教育以外,严重缺乏家庭教育。第二,家庭经济条件制约着家庭教育的活动范围,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第三,家庭关系复杂性,不能确保孩子受到健全和健康的教育。第四,家庭成员背景,有知识、有文化的,高学历的家庭成员更能引导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同一学校内的接受教育是平等的教育,排除家庭教育的因素,是有利于教育的平衡、公正。
社会教育主要是来源两个方面,一个是公共媒体提供的教育,一个是自我教育。公众教育主要表现为道德行为规范教育,自我教育则是受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学习能力。
二、教育发展不充分的表现与简要分析
教育发展是否充分,更多体现为教育的质量如何。江苏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处长傅祝余指出教育发展不充分包含多个方面。比如,促进人的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不充分,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教育内涵发展不充分,教育法治不充分。
季平指出教育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落实,推进教育公平需要进一步完善,满足学生发展个性化、学校發展多样化需求,强化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发展能力。
三、推动教育的平衡、充分发展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在新的框架下,构建新时代教育蓝图,随着着经济的增长,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平衡不同地区的资金的分配,教育改革实验田优良成果,全国分享。
改善农村学校教学条件,缩小城乡学校的差距,推广优秀教师流动讲学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生均拨款制度。平衡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师资力量,建立多种评价方式。开放社会教育力度,给予社会教育机构优惠政策,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等媒体均衡分散到全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http://www.moe.gov.cn/s78/A02/zfs__left/s5911/moe_619/201001/t20100129_15687.html.
[2]傅祝余.推进教育平衡充分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要[N].江苏教育报,2018-01-03.
[3]季平.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指引破解基础教育发展矛盾及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7(7).
[4]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701/t20170119_295319.html.
作者简介
张璐璐(1996.02—),女,硕士研究生,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关键词:教育发展;区域发展;教育问题
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制约着祖国人才的培养层次,人才的流动方向,科技发展水平,阻碍加快建设创新性国家的过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发展之路充满曲折与艰险,从办大教育到办强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教育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差距依然较大。
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教育区域、教育领域和教育类型是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主要特征表现。
教育区域不平衡主要指东中西部、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领域不平衡包括义务教育阶段、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服务、民办学校审批与备案、教育救助与资助、学科领域等。教育类型不平衡主要是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一)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具体分析
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有二。一是地理位置所限制,东中部及城市是发达地区,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经济建设中获得了先机,为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其人口居住集中,城镇化水平高,利于大面积教育实验,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先进教育观念优先引进试验;西部与农村往往是不发达地区,地理位置险要,交通不便,人口居住分散,主要为第一、第二产业为主,教育资金来源动力不足,城乡分配不均衡,教育设施相对落后。二是教育资源的差异性,教育资源的差异性根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教育领域发展不平衡具体分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出现“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学校出过“重点班”、“尖子班”、“火箭班”、“快慢班”,这是同一个层次进行的差异化教育,使得教育发展向不平衡的方向走偏,并非是因材施教。
200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到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大力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禁止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相关的教育促进平衡发展的法律法规的实施,教育领域发展的不平衡趋势下降。全国各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经很少明目张胆挂上“重点学校”、“重点班”的称号,但是隐性的昵号仍然存在。
(三)不同类型教育发展不平衡具体分析
教育的形式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公众教育。下面笔者将一一进行简析。
学校教育占据了现代教育类型的99%市场。家校教育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担当起主体主导作用的同时,家庭教育没有尽到应有的义务。三类教育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目前我国拥有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其孩子身份是留守儿童或外来务工人员子弟,除了学校教育以外,严重缺乏家庭教育。第二,家庭经济条件制约着家庭教育的活动范围,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第三,家庭关系复杂性,不能确保孩子受到健全和健康的教育。第四,家庭成员背景,有知识、有文化的,高学历的家庭成员更能引导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同一学校内的接受教育是平等的教育,排除家庭教育的因素,是有利于教育的平衡、公正。
社会教育主要是来源两个方面,一个是公共媒体提供的教育,一个是自我教育。公众教育主要表现为道德行为规范教育,自我教育则是受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学习能力。
二、教育发展不充分的表现与简要分析
教育发展是否充分,更多体现为教育的质量如何。江苏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处长傅祝余指出教育发展不充分包含多个方面。比如,促进人的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不充分,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教育内涵发展不充分,教育法治不充分。
季平指出教育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落实,推进教育公平需要进一步完善,满足学生发展个性化、学校發展多样化需求,强化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发展能力。
三、推动教育的平衡、充分发展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在新的框架下,构建新时代教育蓝图,随着着经济的增长,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平衡不同地区的资金的分配,教育改革实验田优良成果,全国分享。
改善农村学校教学条件,缩小城乡学校的差距,推广优秀教师流动讲学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生均拨款制度。平衡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师资力量,建立多种评价方式。开放社会教育力度,给予社会教育机构优惠政策,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等媒体均衡分散到全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http://www.moe.gov.cn/s78/A02/zfs__left/s5911/moe_619/201001/t20100129_15687.html.
[2]傅祝余.推进教育平衡充分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要[N].江苏教育报,2018-01-03.
[3]季平.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指引破解基础教育发展矛盾及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7(7).
[4]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701/t20170119_295319.html.
作者简介
张璐璐(1996.02—),女,硕士研究生,单位: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