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启发式教学”等教育思想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起着良好的指导作用。笔者认为:“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温故知新”是课堂教学的开始,“启发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笔者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将孔子的教育思想运用于教学实际,让高中生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 孔子;教育思想;高中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①“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②他注重童蒙、启蒙教育。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⑤他要求学生对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1]。这些教育思想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依然对当代的学校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课堂教学起着良好的指导作用。笔者作为新时代的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常会运用到孔子的教育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因材施教”——课堂教学的前提
在《论语·先进篇》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个故事体现的正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即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为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的特点,笔者在课堂教学之前会根据班上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导学案的编写,即在导学问题的设置上和作业布置上设置不同的难度梯度,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得到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节时,设置的基础问题是:仔细阅读课本P93-94有关有氧呼吸过程的介绍,并结合图5-9《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列表写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又设置了一些拓展问题:①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和H2O分别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几阶段?②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中的C和O分别来自哪里?有氧呼吸的生成物H2O中的O从何而来?③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H]产生?其去向?④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ATP产生?最多的是哪一个阶段?⑤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⑥C6H12O6能否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等。在作业的布置上,我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基础巩固,题目难度较小,主要是针对基础知识的夯实和巩固;另一类是能力提升,题目难度较大,主要有利于锻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温故知新”——课堂教学的开始
在《论语》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因为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各章节的编写上往往会有一定的关联性,知识点的排列也是由简入难,循序渐进,所以“温故”往往是课堂流程的第一个环节。“温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知新”。例如:在学习《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中,我首先要求学生回顾之前所学习的DNA分子的结构特点,特别是DNA分子反向平行的双螺旋结构和双链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这些“旧知”为“新知”——DNA分子复制过程的学习做出铺垫,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三、“启发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
在《论语》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此句的解释,人们多采用南宋朱熹的注解。朱熹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显然,在朱熹看来,愤悱之境乃认识的境界,而启发则是开意达辞之术。“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却又尚未弄懂的矛盾心态,此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予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此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思路,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显然是符合新时代需求的,而笔者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独思·共议·导拨”课堂模式的核心正是“启发”。它是高效课堂改革的成果,其课堂基本流程包括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展示交流-小结反馈四个环节。“独思”即独立思考,学生在课前借助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共议”即合作讨论,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自己的见解或困惑,集思广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导拨”即在学生展示交流过程中穿插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它既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继而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同时又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贯穿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在平等的环境中,与他人合作、与智慧交锋、与思想共鸣,最终旨在形成学生个人的独立思想。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教师真正做到了“启”和“发”,而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它使得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智能都能得到发挥和展示,也就满足了学生获得成功的诉求,使得学生进入要学、愿学、乐学的情境,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得到知识。
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远远不止这三点,他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影响重大而深远,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和观点对当代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仍然具有良好的指导价值和积极的意义。笔者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该将这些好的教育思想继续运用于教学实际,讓高中生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注释: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关键词】 孔子;教育思想;高中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思想包括:①“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②他注重童蒙、启蒙教育。③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④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⑤他要求学生对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1]。这些教育思想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依然对当代的学校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课堂教学起着良好的指导作用。笔者作为新时代的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常会运用到孔子的教育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因材施教”——课堂教学的前提
在《论语·先进篇》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个故事体现的正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即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为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的特点,笔者在课堂教学之前会根据班上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导学案的编写,即在导学问题的设置上和作业布置上设置不同的难度梯度,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得到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学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节时,设置的基础问题是:仔细阅读课本P93-94有关有氧呼吸过程的介绍,并结合图5-9《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列表写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又设置了一些拓展问题:①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和H2O分别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几阶段?②有氧呼吸的生成物CO2中的C和O分别来自哪里?有氧呼吸的生成物H2O中的O从何而来?③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H]产生?其去向?④有氧呼吸过程中哪几个阶段有ATP产生?最多的是哪一个阶段?⑤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⑥C6H12O6能否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等。在作业的布置上,我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基础巩固,题目难度较小,主要是针对基础知识的夯实和巩固;另一类是能力提升,题目难度较大,主要有利于锻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温故知新”——课堂教学的开始
在《论语》中,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因为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各章节的编写上往往会有一定的关联性,知识点的排列也是由简入难,循序渐进,所以“温故”往往是课堂流程的第一个环节。“温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知新”。例如:在学习《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中,我首先要求学生回顾之前所学习的DNA分子的结构特点,特别是DNA分子反向平行的双螺旋结构和双链之间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这些“旧知”为“新知”——DNA分子复制过程的学习做出铺垫,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三、“启发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
在《论语》中,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对此句的解释,人们多采用南宋朱熹的注解。朱熹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显然,在朱熹看来,愤悱之境乃认识的境界,而启发则是开意达辞之术。“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却又尚未弄懂的矛盾心态,此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予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此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思路,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显然是符合新时代需求的,而笔者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独思·共议·导拨”课堂模式的核心正是“启发”。它是高效课堂改革的成果,其课堂基本流程包括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展示交流-小结反馈四个环节。“独思”即独立思考,学生在课前借助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共议”即合作讨论,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自己的见解或困惑,集思广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导拨”即在学生展示交流过程中穿插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它既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继而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同时又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贯穿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在平等的环境中,与他人合作、与智慧交锋、与思想共鸣,最终旨在形成学生个人的独立思想。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教师真正做到了“启”和“发”,而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它使得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智能都能得到发挥和展示,也就满足了学生获得成功的诉求,使得学生进入要学、愿学、乐学的情境,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得到知识。
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远远不止这三点,他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影响重大而深远,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和观点对当代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仍然具有良好的指导价值和积极的意义。笔者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该将这些好的教育思想继续运用于教学实际,讓高中生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注释: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