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细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文本细读主要针对的是文本语言,在课堂中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字、词、句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从中发现隐藏在言语背后的意蕴和意味。那么,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开展文本细读呢?
一、品读细微处,透视作者情感态度
言语的细微处,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各种没有言明的深层含义,需要师生细细品味,这样才能看透文章深处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以《老王》一文的细读教学为例。对于老王的身世介绍,文中只有短短的几句话: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沒什么亲人。看似平常的几句交代,乍一看很平淡,但若是细细品读,结合着作者的写作笔法,则能窥见作者的情感态度。老王的家人有哪些呢?一个哥哥、两个侄儿,都是至亲,但是哥哥死了,侄儿又是“没出息”,这个“没出息”用了双引号,可见是出自老王之口,对自己侄子给出这样的评价,可见双方关系比较疏远且相处并不融洽。此外,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先是给人希望,又让人绝望,用起伏的情感波浪平淡地叙述老王的身世,孤独凄凉之感更甚,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深深同情。
二、追问疑惑处,深挖文本语言内涵
疑惑是我们探寻文本奥秘的驱动力,是我们触碰文本真意的必要途径,也是发掘文本艺术魅力的首选之法。当我们细读时发现了一些不甚明白的疑惑,就要多钻研、多琢磨,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去品鉴、解读,挖掘出真正原因,寻找文本要表达的真意。
以《雷雨》的教学为例。在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前后,他们之间曾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其中,周朴园曾四次用“我们”二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这四个“我们”代表的内涵相同吗?他这样说的目的又是什么?第一个:“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这里的我们是“周家”,他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给周家;接下来是“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和“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这两个我们是指“自己和鲁侍萍”,这样说能够拉近两人的距离,好似完全站在鲁侍萍的角度为她着想;最后“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这时的周朴园已经撕去了伪善和温情的面纱,露出丑陋的嘴脸和冷酷的面目。
三、解读反常处,分析文本主题思想
文本中常常出现一些明显的反常之处,乃是作者有意为之,其目的是在反常的表象下揭示正常人物性格和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师生细细地解读,在反常中探析正常,透彻地分析文章内涵。
以《祝福》的教学片段为例。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名字,她嫁给了“祥林”,所以被称之为“祥林嫂”,可见当时女人的社会地位是卑微的,是从属于男人的。但是,当她改嫁两年且又遭遇不幸回到鲁镇做工时,“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按照当时的惯例,她改嫁给了贺老六,为什么包括她自己在内的所有人仍叫她“祥林嫂”呢?这个反常之处值得我们深思、解读:大家不承认她是“贺六嫂”,乃是不认可她改嫁的事实,因为人们的思想里还是认同“从一而终”的“贞洁”观念,将人们被封建礼教毒害、禁锢的社会现实一览无余地揭露出来,表现了极其深刻的反封建主题。
总之,要想真正做到细读文本,就要调动思维,反复品读、琢磨、追问,才能深入到文本内部,透过现象找寻到本质。语文教师要找准视角,或是在言语细微处品读,或是在疑惑处反思追问,或是在反常处解读分析,帮助学生生成一双发现的慧眼,这样才能追寻文本的内涵,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甘肃省庄浪县李湾中学)
(责任编辑 张 妤)
一、品读细微处,透视作者情感态度
言语的细微处,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各种没有言明的深层含义,需要师生细细品味,这样才能看透文章深处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以《老王》一文的细读教学为例。对于老王的身世介绍,文中只有短短的几句话: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沒什么亲人。看似平常的几句交代,乍一看很平淡,但若是细细品读,结合着作者的写作笔法,则能窥见作者的情感态度。老王的家人有哪些呢?一个哥哥、两个侄儿,都是至亲,但是哥哥死了,侄儿又是“没出息”,这个“没出息”用了双引号,可见是出自老王之口,对自己侄子给出这样的评价,可见双方关系比较疏远且相处并不融洽。此外,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先是给人希望,又让人绝望,用起伏的情感波浪平淡地叙述老王的身世,孤独凄凉之感更甚,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深深同情。
二、追问疑惑处,深挖文本语言内涵
疑惑是我们探寻文本奥秘的驱动力,是我们触碰文本真意的必要途径,也是发掘文本艺术魅力的首选之法。当我们细读时发现了一些不甚明白的疑惑,就要多钻研、多琢磨,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去品鉴、解读,挖掘出真正原因,寻找文本要表达的真意。
以《雷雨》的教学为例。在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前后,他们之间曾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其中,周朴园曾四次用“我们”二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这四个“我们”代表的内涵相同吗?他这样说的目的又是什么?第一个:“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这里的我们是“周家”,他把自己的责任推卸给周家;接下来是“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和“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这两个我们是指“自己和鲁侍萍”,这样说能够拉近两人的距离,好似完全站在鲁侍萍的角度为她着想;最后“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这时的周朴园已经撕去了伪善和温情的面纱,露出丑陋的嘴脸和冷酷的面目。
三、解读反常处,分析文本主题思想
文本中常常出现一些明显的反常之处,乃是作者有意为之,其目的是在反常的表象下揭示正常人物性格和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师生细细地解读,在反常中探析正常,透彻地分析文章内涵。
以《祝福》的教学片段为例。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名字,她嫁给了“祥林”,所以被称之为“祥林嫂”,可见当时女人的社会地位是卑微的,是从属于男人的。但是,当她改嫁两年且又遭遇不幸回到鲁镇做工时,“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按照当时的惯例,她改嫁给了贺老六,为什么包括她自己在内的所有人仍叫她“祥林嫂”呢?这个反常之处值得我们深思、解读:大家不承认她是“贺六嫂”,乃是不认可她改嫁的事实,因为人们的思想里还是认同“从一而终”的“贞洁”观念,将人们被封建礼教毒害、禁锢的社会现实一览无余地揭露出来,表现了极其深刻的反封建主题。
总之,要想真正做到细读文本,就要调动思维,反复品读、琢磨、追问,才能深入到文本内部,透过现象找寻到本质。语文教师要找准视角,或是在言语细微处品读,或是在疑惑处反思追问,或是在反常处解读分析,帮助学生生成一双发现的慧眼,这样才能追寻文本的内涵,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甘肃省庄浪县李湾中学)
(责任编辑 张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