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方式文化的情怀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ysc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特级教师王崧舟为大家奉献了一堂特具语文味、文化味的课——(枫桥夜泊>。这堂课,王老师站在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在文化传承的背景下来组织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整堂课设计精致,起承转合匠心独运。教者由意象“愁眠”入手,徐徐铺展,层层深入,高潮迭起,荡人心魄,充分展示了“诗意语文”的无穷魅力。然而,教者又始终没有背离语文的本色,课堂上自始至终呈现的是语文的形态,语文的行走,语文的视界。教者用语文的方式挥洒着经典的魅力,抒发着文化的情怀。
  
  一、少年不识愁滋味。为学新诗竟说愁
  
  [片段1]“找一找近义词”
  师:<涛声依旧)这首歌曾经非常流行。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词儿也写得特别棒。我选了其中的两句,
  我们来看一看(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谁来读一读7(生朗读歌词)
  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得更是好听!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是什么意思?
  生:我想“无眠”就是晚上睡不着觉的意思。
  师:没错,大白话——睡不着觉。谁能为无眠找一个近义词?
  生:无眠的近义词应该是失眠。
  师:失眠,没错。找到一个,继续找。
  生:愁眠。
  师:愁眠,好极了。谁找到第三个?
  师:比如“难以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谁会7
  生:难眠。
  师:好极了。再比如,“不能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就是一
  生:不眠。
  师:好极了。再比如,“未曾入眠”把它合成两个字就是……
  生:未眠。
  师:一口气找到了五个近义词。你听,无眠,就是失眠就是愁眠就是难眠就是不眠就是未眠,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睡不着觉啊!想一想睡不着觉的那个滋味,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生齐读)
  
  评析
  “无眠”就是睡不着觉,多么通俗易懂的解释。可王老师偏要学生一个一个地去找近义词。一找就是五个。连同“无眠”一共六个词,在教者快速且富有节奏的朗读中,刹那间就渲染出一种情绪:仿佛有千万种愁绪涌上心头,让人不能释怀。在强烈的言语冲击下,王老师趁势引导:想一想睡不着觉的那个滋味,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就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被带进了课堂教学的情境,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
  
  [片段2]“问题来了,问题来了”
  由歌词《涛声依旧》中的“钟声”,教师引出历代诗人描写钟声的诗句,并组织学生诵读: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指陆游的诗)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我说上联,你对下联。
  师:十年不到枫桥寺——
  生: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呢?“百年不到枫桥寺”—— 生: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千年不到枫桥寺”——
  生(齐):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你听,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所以,你看,当代诗人陈小奇的笔下有这样的钟声,读——
  (生读《涛声依旧》中的两句歌词)
  师:所以,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
  生: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所以,五百多年前高启的笔下还有钟声——
  生: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所以,八百多年前陆游的笔下也有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生: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语速缓慢而富有启发性):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什么问题很自然的,一下子从你的脑海里冒出来了?
  生:为什么这四位诗人都要写寒山寺的钟声?
  师:对呀,生活在不同的年代,跨越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四位诗人会不约而同地写到寒山寺的钟声呢?继续。
  生:为什么这四句诗里面都提到了钟声呢?
  师:对呀,寒山寺、枫桥边有那么多的景物可以描写,为什么诗人们都把目光聚焦到这钟声之上呢?继续。
  生:寒山寺的钟声有何等魅力,以至于从现在到八百年前,那么多的诗人都去写它的钟声?
  师:哎呀!你问的正是我想问的。这时光流淌了一千多年啊,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都要去写寒山寺的钟声?这钟声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就叫《枫桥夜泊》。
  
  评析
  “问题来了,问题来了。”问题怎么来的?每一位教师都知道让学生提出问题是多么重要,但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却各有千秋。王老师用极富魅力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触动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心弦。让学生感性地走进文本。他先引入历代诗人描写钟声的诗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然后借用陆游的诗进行巧妙的改写,感受钟声的悠然、旷远。再引导学生由今溯古,一遍一遍地朗读描写钟声的诗句。在复沓排比、回环起伏的诵读中,学生自然就进入了千古钟声特有的情境中。在王老师一颦一笑的表情中,一顿一挫的语调中,学生们一个个高质量的问题自然而然就出来了。用语文的方式去教语文,用语文的方式去学语文,这才是真正的语文味。
  
  [片段3]“说出你的感觉”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枫桥夜泊>。反复读,读反复,直到把这首诗读顺口,读清爽了。(生读)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一生朗读全诗)
  师: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愁眠”的“愁”翘舌的,她读准了。再比如,“寒山寺”的“寺”平舌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宇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那种特有的节奏和味道。(另一生读)
  师: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他不但用嘴巴在读,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I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师: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诗,师相机指导)
  师:味道更浓了!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注意那个味道,那个节奏,那 个韵律。(生齐读诗歌)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份情绪、那份感觉。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生:愁。
  师:好!就一个字——“愁”。把这个字写下来,这是你的感觉。
  生:神秘。
  师:你怎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生:因为他说“霜满天”,然后“对愁眠”。这两个词就让人感觉恍恍惚惚的,隐隐约约透出一种气氛,让人感觉很神秘。
  师:那种气氛隐隐约约给你一种感觉叫神秘。好,把“神秘”写下来。那是你珍贵的感觉。
  生:我的感觉是幻。
  师:幻影的幻,幻想的幻,幻觉的幻。是吧?
  生:是的。因为诗中说“夜半钟声到客船”,作者并没有看到寒山寺,只听到隐隐约约的钟声从湖面上传来。这种情景就是幻,若有若无的“幻”。
  师:多么空灵的一个幻字,多么传神的一个幻字,把这个“幻”字写下来。好的,我们继续用词语捕捉自己的感觉。
  生:我的感觉是凄凉。
  师:肚里没点东西的同学,是找不出“凄凉”这个词语的。把“凄凉”写下来。
  生:我从“月落乌啼”和“江枫渔火”感觉到非常的朦胧。
  师:好的,把“朦胧”写下来。月朦胧,鸟朦胧,夜色更朦胧。好了,孩子们,《枫桥夜泊》这首诗,有人感受到的是愁,有人感受到的是幻,有人感受到的是朦胧,也有人感受到的是凄凉,还有人感受到的是神秘。大家不妨对比着想一想,你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神秘的感觉吗?
   生:不会。
  师:再比如,你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
  生:不会。
  师:还比如,你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感到忧愁吗?
  生:不会。
  师:那么,为什么《枫桥夜泊》带给你的是愁,是凄凉,是朦胧,是神秘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看看注释,看看插图,想一想这首诗的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生自学)
  
  评析
  王老师的课没有过多的讲解和表白,因为他不会轻易地告诉。他认为,我们的母语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我们的语文教学理应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语言学家徐世荣先生曾这样说:“讲解是推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使人感受。”在这个环节中。王老师正是运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浸染在语言中,逐步进入一种言语情境,撩拨起他们的悟性与灵性。再通过有滋有味的说,用词语捕捉自己的感觉,在与文本的交互中达成意会,从而达到“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
  
  二、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片段4]“想象一下画面”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我们按照诗的顺序,一件一件地说。
  生:我觉得第一件事就是月落乌啼。
  师:看到了月落,画下来。因为愁眠,他看着月亮缓缓地从东边升起,又缓缓地往西边下沉。从地面完全消失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朦胧,一片幽暗。再看,就在一片朦胧和幽暗之间,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水边的枫树。
  师:看到了江枫,画下来。江枫,你们看到了吗?(生答:看到了)没有!你们只是看到了江枫这两个字,把眼睛闭上。这回你得仔仔细细、真真切切地看。(充满感情地)月亮西沉,天地一片朦胧,秋风瑟瑟地吹过,你看那江边,一株……两株……一排……一片
  那是枫树,那是枫林。仔细地看,看到了吗?睁开眼睛,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枫树的画面,谁来?(话筒指向一生)有一幅画面在你眼前定格,那是——
  生:一片火红。
  师:你看到了枫树的颜色,那是因为被霜打了之后所泛出的红色。(话筒指向另一生)有一幅画面在你眼前定格。
  生:我看见枫树的叶子一片一片落在了江面上。
  师:一片一片地飘落在江面上,你心里泛起的情绪是——(生答:愁)
  师愁,这就是诗人。(话筒指向又一生)而你眼前出现的是——
  生:那江边有枫树,那些枫树被风吹得沙沙响。
  师:瑟瑟作响。在秋风的吹拂下,缓缓地摇曳着,是吗々(生答,是)你的情绪是——
  生:低沉的。
  师:低沉,又一个诗人。是的,愁眠,因为愁眠突然发现了江枫。继续看,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
  
  评析
  王老师认为,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语文说到底是一种感性的存在。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王老师让学生找一找诗人看到的景物。他对学生说:“江枫,你们看到了吗?没有!你们只是看到了江枫这两个字。”可见他对学生的把握是多么到位。接着,他让学生闭起眼睛来听。在教者声情并茂的描述中,一幅泊船江边的夜景图就款款地展现在学生们眼前,幽幽的愁绪就在他们心头弥漫、荡漾。
  
  [片段5]“猜猜看”
  师:当乌鸦凄厉的啼叫之声划破秋叶的宁静,消失了,消失之后天地更加朦胧、更加寂静了。就在这个时候,突然诗人的耳边响起了——一起读。
  生:(齐声)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把“钟声”画下来。那是在夜半的时候,从姑苏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就是因为愁眠,还是因为愁眠,他还是睡不着觉,还是未眠,还是难眠,还是不眠,诗人身体的感觉竟然悄然发生了变化,你到诗中去找一找,诗人用三个字来表达自己身体异样的感觉,这三个字是——
  生:(齐声)霜满天。
  师:画下来,波浪线。孩子们,你们看到过霜满天吗?看到过吗?(有的学生点头)没有,怎么可能看到。因为按照生活常识,那霜是凝结在哪里的?
  生:地上。
  师:地上的,在草上,在瓦片上,在树枝儿上。因为这样,大诗人李白才会有这样的诗句:窗前明月光一
  生:(齐声)疑是地上霜。
  师:霜怎么可能满天呢?霜只能满地。问题来了,张继写错了,肯定写错了。霜只能满地,不可能满天,你怎么看?
  生:这是作者的一种遐想。
  师:他为什么会有这种遐想?
  生:因为他哀愁,没有办法睡觉,然后他朦朦胧胧地感觉天上好像有霜一样。
  师:听听,女孩子的心思就是细腻啊,她告诉我们,她提醒我们这霜满天的感觉跟什么有关系?
  生:(异口同声)心思。
  师:跟他的心思,跟他的心情有关系,太对了。想一想,霜满天带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冷不冷?
  生:(异口同声)冷。
  师:哪都是冷啊,天上冷的,地下——
  生:(齐声)冷的。
  师:前面冷的,后面——
  生:(齐声)冷的。
其他文献
最近,笔者有幸听了教研室冒金彬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冒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把这节课的教学片段整理如下:  [片段一]游戏活动,亲近规律  课伊始,冒老师就和学生玩了两个游戏:  1.拍手游戏。教师拍三下、四下、三下、四下,学生接着拍。  2.比比谁的记性好。冒老师出示了两组数:162536496481、123412341234,指定男生、女生分别记其中一组。几秒
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两条主线。数学基础知识是显性的体现在教材编写中,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内隐于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小学阶段各册教材渗透了对应、集合、分类、化归、极限、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等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就曾指出: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关键词:我是体育教师;送教活动;心得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 (2020) 02-0038-01  2019年11月,我们来到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进行支教,因为天气的影响,我在民族中学送教的第一节课临时改成了室内课。在报告厅给初一两个班级的120个小朋友上《探寻肌肉的秘密》的理论课,主要是让孩子们通过一些动作来感受和认识肌肉,并学会
听徐斌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行云流水,不缓不急,轻松自如,看似闲庭信步,却是运筹帏幄。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学习就像是踏上一次幸福的智慧之旅,令人神往。现就徐老师的某些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如春风般的语言    徐斌老师的语言就如春风,吹散了学生的紧张,鼓起了学生昂扬向上的信心。  [片段一]  师:我姓徐,双人“徐”,我们班上有没有也姓“徐”的?  (众生答:有,有
古典诗词是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的载体,其间折  射着诗人的憧憬希望、挣扎痛苦等种种复杂感情,然  而,时空的差距客观地拉远了阅读者与诗作者的心灵  间隔。笔者认为,巧扣诗眼,沿着文字表达外显的  “波”,从容咀嚼,细品诗词,追溯诗人内心情感聚焦的  “源”,方能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蕴。    一、沿波溯源细品诗词    古诗词是作家将主观情思输入作品的产物,细  品诗词就需要从言语表象入手,从中挖掘作
摘 要:本文嘗试依据DOK理论4个层次,转变教师提问,设置若干与DOK理论框架相对应的问题,组织体育课堂教学,重现情境、温故知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锤炼学生足球运动中的深度思维,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DOK理论;足球教学;深度思维;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10-00-03  一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动了、课堂闹了,学科教学的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冷静思考后却发现一些让人深思的客观存在,比如:教师教学展示课的情况很不错,但学生考试的情况却常常不理想;课堂上学生应答积极迅速,但阅读回答问题却经常得不到高分……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将大家的目光聚焦在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我国教育界人士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教学理念。虽然这个观念早已被
今年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正式颁布10周年。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学校体育被边缘化,体育课开课率严重不足,学校体育理论界各种观点沸沸扬扬,有关伤害事故等相关法规的缺失,一些有效强身健体的项目由于其自身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被取消,体育教师无所适从,最终导致学生体质全面下滑,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尤为明显,已关乎到全国亿万家庭的幸福和国家
《唯一的听众》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该组课文的单元导语中有这样一段话:  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显然,编者希望我们对文本有两个特别关注:第一,特别关注“环境、心理活动方面的描写”;第二,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描写来抒发美好情感的”。  再看该课“思考和练习”的第一题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
摘 要:本文介绍如何利用游戏,让学生自觉、开心地进行室内课广播操练习。  關键词:游戏;广播操;室内课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2-0069-01  一、案例描述  又是下雨天。第三节课,我走进了六(2)班的教室,“ 同学们,这节课进行广播操动作展示。”大多数同学听了身体顿时矮了半截。“不过哪些同学展示,我们通过‘击鼓传花’游戏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