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AF是Conductive Anodic Filament的缩写,系指两通孔间绝缘板材(简称防火墙)其玻纤纱束本身的含浸树脂不够密实,组装完工产品的后续使用中,出现玻纤束中有“铜迁移”(Copper Migration)的漏电现象,造成整部电子机器的失效或工作不够稳定,是一种长期可靠度方面的重大问题。ECM是Electro-Chemical Migration的缩写,简称为“电化迁移”,其实CAF只是ECM现象之一。
CAF的故事
一、何谓CAF
CAF是Conductive Anodic Filament的缩写,系指两通孔间绝缘板材(简称防火墙)其玻纤纱束本身的含浸树脂不够密实,组装完工产品的后续使用中,出现玻纤束中有“铜迁移”(Copper Migration)的漏电现象,造成整部电子机器的失效或工作不够稳定,是一种长期可靠度方面的重大问题。
出自两通孔间玻纤束不够密实,以及湿制程残留的化学品与玻纤纱束的微隙吸湿,完工产品后续通电工作中,逐渐形成CAF式绝缘不良,其一连串动作如下:
1. 防火墙中残留下微裂微隙的通道(Channel)
2. 空板或组装板从制程中与后续使用环境中的吸湿(Moisture)
3. 再加上两通孔间电压有落差或偏压(Bias)
4. 且相邻两通孔彼此铜壁间防火墙内相连玻纤束中的渗铜(Wicking),成为日后CAF的源头。
5. 玻纤纱束中无法彻底清除的电解质(Electrolytes)所引发连续性化学反应,亦即从高电位的阳极首先发生氧化反应,也就是Cu0氧化成Cu+/Cu++,随即被负极端吸引而往负极移动。并立即与自阴极所迅速奔来的电子结合,而不断在玻纤束中发生Cu+/Cu++的还原成为Cu0之反应。
长期反应后就会形成从阳极出发连续式的铜迁移。于是即可将CAF详译为“沿着玻纤束从阳极往阴极连续出现之铜迁移现象”或简译为“阳极性玻纤束之漏电”。(见图1)
二、其实CAF只是ECM现象之一
2.1 电化迁移ECM的故事
PCB所发生具化学反应的ECM(Cu0 ←→ Cu+ or Cu++),与覆晶封装全无化学反应的EM两者完全不同,先说明ECM再解释EM。ECM是Electro-Chemical Migration的缩写,简称为“电化迁移”,是指PCB任何相邻两导体间,在五种条件齐备下所发生的化学变化(指铜的氧化与还原)。而且是在介质材料中所出现铜金属(指微铜粒的组合),从高电位的阳极往低电位的阴极缓慢迁移,亦即所谓的铜迁移(Copper Migration)。其五种条件见右上表。
以下特以某电路板(线路较粗用于电流者)表面绿漆中所发生的铜迁移为例,说明电化迁移的真实状况。(见图2、3)
从图中两组线对在绿漆中所呈现的铜颗粒迁移(Copper Migra-tion),由其各图清晰画面可知,只要满足了上述五条件就必然会发生的物理与化学现象,根本不是什么质量不良的问题。客户若外行PCB业者千万要内行,也才不至于过分无知。现行感光式绿漆为了更强固起见,都已添加了各种粉料(如BaSO4, SiO2等),于是在绿漆粉料与其树脂间,早已存在着细缝当然也就成了ECM的通道。而且还可见到绿漆与板材之间,由于洁净度不良与附着力欠佳而浮离下,其迁移的严重程度更远超过绿漆本身满天星式的分散铜粒。
就任何PCB而言,不管是板面的绿漆或板内的各种平面或立体介质层,对铜迁移而言,上列五条件中的前四项,早已是天命注定根本无法规避。各种困难考试板所要求不同温湿度与偏压不等的THB试验中,想要撑过及格标准的起码小时数,除了天命注定无法逃避外,能够舍凶择吉而尽其人事者,只有降低通道(Channel)的形成,以延缓其ECM的发生。只要能撑过及格标准的小时数就万事太平,就被认定该板材绝缘质量之可靠度已经及格,无人会再过问是否曾发生ECM了。(见图4)
2.2 电迁移EM的故事
EM是指Electro-Migration,简称为电迁移。系发生在半导体Flip Chip覆晶封装的高铅凸块中。也就是芯片与有机载板之间,利用高铅凸块Bump(5Sn/95Pb,此处之高Pb还要求Low Alpha)做为直接互连的短小工具,在高速讯号的产品中用以代替早先打线(Wire Bond)式长途互连的传统封装技术。由于讯号速度的加快(例如现行CPU内频速度已达9GHz),客观情势变迁下打线传输之路径已变得太长。不但如此方波讯号长途快奔中还会产生极多的寄生电感(Parasitic Inductance), 进而带来了太多噪声(Noise)。C4式覆晶之短小凸块恰好可弥补此一高速传输之障碍。(见图5)
之所以采用Lowα射线与高铅之特殊焊料,其原因有二:高铅者熔点(m.p.)达300℃以上,可使封装组件在后续高温制程中不受影响;其二高铅焊料极为柔软,事后电子机器受到任何外力撞击时,封装体内的互连也不致遭到伤害。至于强调Low Alpha的原因,乃因铅为所有放射性元素的最终归宿。理论上各种放射性元素所终结而成的铅金属,其放射能量不可能为0,因而各种来源的铅都仍有微量的放射性。而三种射线中又以α射线的能量最大,是故老铅的α射线一定会比新铅更低。为了不影响大型IC内部微弱讯号的质量起见,互连用的高铅Bump当然就要求高单价的Low Alpha Pb了。
中研院院士杜经宁博士(现任教加州大学)曾于2002年在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学报的R38集中,发表一篇50多页的“Review Journal”式文章(后列参考文献达122篇),阐述EM发生的始末(见电路板会刊36期P.36)。说明当电流(此处暂认定e-)从高铅凸块的阴极端(即芯片的UBM端)进入球体,再从凸块的阳极端(即载板的承垫处)奔出而完成互连(Intercon-nection)。
然而当长期工作之温度上升与凸块愈来愈小下,致使电流密度不断加大,而逐渐使阴极端的铅金属被电流所带走,并迁移到底部的阳极端。造成顶部逐渐空虚,只要时间一到就会形成断路。此种不断密集的覆晶封装,其可靠度的问题迟早都会发生很难加以避免。
事实上在大电流与高温的传统C4 Bump中,不但多量的Pb往下端阳极迁移,且少量的Sn也会向上往阴极搬家。甚至连后来代替C4的铜柱与SnAg焊料中,其Cu也会由阴往阳迁移,而Sn则随着e-而走动(见2007 ECTC之P.1454),此等总称为EM。(见图6、7)
(未完待续,请关注下期精彩内容)
CAF的故事
一、何谓CAF
CAF是Conductive Anodic Filament的缩写,系指两通孔间绝缘板材(简称防火墙)其玻纤纱束本身的含浸树脂不够密实,组装完工产品的后续使用中,出现玻纤束中有“铜迁移”(Copper Migration)的漏电现象,造成整部电子机器的失效或工作不够稳定,是一种长期可靠度方面的重大问题。
出自两通孔间玻纤束不够密实,以及湿制程残留的化学品与玻纤纱束的微隙吸湿,完工产品后续通电工作中,逐渐形成CAF式绝缘不良,其一连串动作如下:
1. 防火墙中残留下微裂微隙的通道(Channel)
2. 空板或组装板从制程中与后续使用环境中的吸湿(Moisture)
3. 再加上两通孔间电压有落差或偏压(Bias)
4. 且相邻两通孔彼此铜壁间防火墙内相连玻纤束中的渗铜(Wicking),成为日后CAF的源头。
5. 玻纤纱束中无法彻底清除的电解质(Electrolytes)所引发连续性化学反应,亦即从高电位的阳极首先发生氧化反应,也就是Cu0氧化成Cu+/Cu++,随即被负极端吸引而往负极移动。并立即与自阴极所迅速奔来的电子结合,而不断在玻纤束中发生Cu+/Cu++的还原成为Cu0之反应。
长期反应后就会形成从阳极出发连续式的铜迁移。于是即可将CAF详译为“沿着玻纤束从阳极往阴极连续出现之铜迁移现象”或简译为“阳极性玻纤束之漏电”。(见图1)
二、其实CAF只是ECM现象之一
2.1 电化迁移ECM的故事
PCB所发生具化学反应的ECM(Cu0 ←→ Cu+ or Cu++),与覆晶封装全无化学反应的EM两者完全不同,先说明ECM再解释EM。ECM是Electro-Chemical Migration的缩写,简称为“电化迁移”,是指PCB任何相邻两导体间,在五种条件齐备下所发生的化学变化(指铜的氧化与还原)。而且是在介质材料中所出现铜金属(指微铜粒的组合),从高电位的阳极往低电位的阴极缓慢迁移,亦即所谓的铜迁移(Copper Migration)。其五种条件见右上表。
以下特以某电路板(线路较粗用于电流者)表面绿漆中所发生的铜迁移为例,说明电化迁移的真实状况。(见图2、3)
从图中两组线对在绿漆中所呈现的铜颗粒迁移(Copper Migra-tion),由其各图清晰画面可知,只要满足了上述五条件就必然会发生的物理与化学现象,根本不是什么质量不良的问题。客户若外行PCB业者千万要内行,也才不至于过分无知。现行感光式绿漆为了更强固起见,都已添加了各种粉料(如BaSO4, SiO2等),于是在绿漆粉料与其树脂间,早已存在着细缝当然也就成了ECM的通道。而且还可见到绿漆与板材之间,由于洁净度不良与附着力欠佳而浮离下,其迁移的严重程度更远超过绿漆本身满天星式的分散铜粒。
就任何PCB而言,不管是板面的绿漆或板内的各种平面或立体介质层,对铜迁移而言,上列五条件中的前四项,早已是天命注定根本无法规避。各种困难考试板所要求不同温湿度与偏压不等的THB试验中,想要撑过及格标准的起码小时数,除了天命注定无法逃避外,能够舍凶择吉而尽其人事者,只有降低通道(Channel)的形成,以延缓其ECM的发生。只要能撑过及格标准的小时数就万事太平,就被认定该板材绝缘质量之可靠度已经及格,无人会再过问是否曾发生ECM了。(见图4)
2.2 电迁移EM的故事
EM是指Electro-Migration,简称为电迁移。系发生在半导体Flip Chip覆晶封装的高铅凸块中。也就是芯片与有机载板之间,利用高铅凸块Bump(5Sn/95Pb,此处之高Pb还要求Low Alpha)做为直接互连的短小工具,在高速讯号的产品中用以代替早先打线(Wire Bond)式长途互连的传统封装技术。由于讯号速度的加快(例如现行CPU内频速度已达9GHz),客观情势变迁下打线传输之路径已变得太长。不但如此方波讯号长途快奔中还会产生极多的寄生电感(Parasitic Inductance), 进而带来了太多噪声(Noise)。C4式覆晶之短小凸块恰好可弥补此一高速传输之障碍。(见图5)
之所以采用Lowα射线与高铅之特殊焊料,其原因有二:高铅者熔点(m.p.)达300℃以上,可使封装组件在后续高温制程中不受影响;其二高铅焊料极为柔软,事后电子机器受到任何外力撞击时,封装体内的互连也不致遭到伤害。至于强调Low Alpha的原因,乃因铅为所有放射性元素的最终归宿。理论上各种放射性元素所终结而成的铅金属,其放射能量不可能为0,因而各种来源的铅都仍有微量的放射性。而三种射线中又以α射线的能量最大,是故老铅的α射线一定会比新铅更低。为了不影响大型IC内部微弱讯号的质量起见,互连用的高铅Bump当然就要求高单价的Low Alpha Pb了。
中研院院士杜经宁博士(现任教加州大学)曾于2002年在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学报的R38集中,发表一篇50多页的“Review Journal”式文章(后列参考文献达122篇),阐述EM发生的始末(见电路板会刊36期P.36)。说明当电流(此处暂认定e-)从高铅凸块的阴极端(即芯片的UBM端)进入球体,再从凸块的阳极端(即载板的承垫处)奔出而完成互连(Intercon-nection)。
然而当长期工作之温度上升与凸块愈来愈小下,致使电流密度不断加大,而逐渐使阴极端的铅金属被电流所带走,并迁移到底部的阳极端。造成顶部逐渐空虚,只要时间一到就会形成断路。此种不断密集的覆晶封装,其可靠度的问题迟早都会发生很难加以避免。
事实上在大电流与高温的传统C4 Bump中,不但多量的Pb往下端阳极迁移,且少量的Sn也会向上往阴极搬家。甚至连后来代替C4的铜柱与SnAg焊料中,其Cu也会由阴往阳迁移,而Sn则随着e-而走动(见2007 ECTC之P.1454),此等总称为EM。(见图6、7)
(未完待续,请关注下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