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国“两会”,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践平台,更是以精彩的故事和动听的语言展现中国自信的窗口。从党的十九大到全国“两会”,梦想与道路在又一个历史起点上交汇,党心与民心在又一个时代坐标中交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也赋予了这次全国“两会”的特殊意义。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一直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但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还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新时代,党的十九大还特别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住房难等问题提出了“七有”目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强调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对十九大精神的全面落实。新时代,春潮涌动;新征程,步履铿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发扬钉钉子精神,有坚持不懈的韧劲,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
凡改革之举,都是对旧时代的告别,凡创新之言,皆为对新希望的奔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标定了我们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担当。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把党的方略铺展为改革发展实践,把党的目标熔铸于亿万人民的共同奋斗,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阔步前行。实践表明,守成者没有未来,奋斗者书写传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决胜全面小康,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昂扬奋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中基础性问题。“治国理政”,就是要围绕着解决主要矛盾展开的。“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稳中向好。”这既是《政府工作报告》确立的总基调,更是对当前政治经济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重要契机,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既指明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也给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创新拉开了序幕。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明确了新时代的开放理念、开放战略、开放目标、开放布局、开放动力、开放方式等。这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更是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部署:一是“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面开放,加快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二是要“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和完备的市场体系,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新时代,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变通革弊,与时代宜之。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不能停步,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完善和创新。一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破除要素市场化配置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针对长期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弱服务等问题,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微观管理、直接干预,注重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通过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双随机、一公开”,随机抽取检查人员和检查对象、及时公开查处结果,以提高监管效能和公正性。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生态,形成多主体协同、全方位推进的创新局面。三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坚定不移地深化全面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四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倡导和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健的发展。
发展如征途,治国如弈棋。“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重大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一步。”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既要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更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从实践来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经济发展不是片面地求快求量,而是求稳求质。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一场革命。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一是“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和完备的市场体系,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关键一环正是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高质量发展是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首先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一是要解决好对经济发展目标的认识问题。从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历史看,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必须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也是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坚持的逻辑主线。二是使市场真正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和质量效益提高互促共进。三是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更具广度和深度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四是强化创新激励,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生产领域纵深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要论断,是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呼应的。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夯实强国之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用“两个事关”高度概括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事关我们能否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事关我们能否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再度为实体经济“提气鼓劲”,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一是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二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确立区间调控的思路和方式,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三是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着眼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中。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特别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方面取得扎实进展,引导和稳定预期,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防控金融风险,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处理好实体经济与金融、实体经济与房地产、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三个关系,有效地防控系统性风险。二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脱贫动力,巩固扶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三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下更大决心、采取更有力措施,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四是提高民生福祉,推动合理的初次分配和公平的再分配,形成高收入有调节、中等收入有提升、低收入有保障的局面。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重要论述,高屋建瓴,振聋发聩。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企业发展靠创新,一个地区的高速发展也离不开创新。拥抱新时代,扬帆新征程。创新已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或地区的核心竞争力,而必然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正如许多代表委员在分组讨论中所言,如果创新不足、不够、不强,则不仅难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甚至还会面临“三个陷阱”等风险,给未来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本质上就是创新。创新是全方位的,既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新思路、新举措探索发展新路径;也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龙头”,奋力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当然,还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清除障碍、破除藩篱,让创新的活力充分涌流。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消费与投资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消费升级,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在鼓励扩大消费需求的同时,把扩大投资需求、特别是鼓励民间投资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即“积极扩大消费和促进有效投资……(以)形成供给结构优化和总需求适度扩大的良性循环。”一是完善风险管理框架和风险内控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优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优化投资结构,鼓励民间投资,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强基础、增后劲、惠民生领域。二是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改革试点,赋予更多自主权。落实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优化对外投资结构,在铁路、民航、油气、电信等领域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项目,务必使民间资本进得来、能发展。三是夯实消费主导的经济基础,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投资消费的协调平衡。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今日之中国,正处于新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来到了通往民族复兴梦想的关键一程。撸起袖子加油干,“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两会”上激荡起的奋斗之声、昂扬之势,如同击鼓催征,筑牢亿万人勇敢无畏的顽强意志,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奋进力量。在党的領导下,各方面在一步一步完善和提升,一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经济体制改革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为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增强优、补齐短板、拓展空间,加快跨越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化。三是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低收入百姓增收、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认真办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等关键小事,“把群众最关切最烦心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使人民生活随着国家发展一年比一年更好”。
(作者为每经智库专家)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一直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但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还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義新时代,党的十九大还特别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住房难等问题提出了“七有”目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强调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对十九大精神的全面落实。新时代,春潮涌动;新征程,步履铿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发扬钉钉子精神,有坚持不懈的韧劲,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
凡改革之举,都是对旧时代的告别,凡创新之言,皆为对新希望的奔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标定了我们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担当。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把党的方略铺展为改革发展实践,把党的目标熔铸于亿万人民的共同奋斗,向着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阔步前行。实践表明,守成者没有未来,奋斗者书写传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决胜全面小康,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昂扬奋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中基础性问题。“治国理政”,就是要围绕着解决主要矛盾展开的。“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稳中向好。”这既是《政府工作报告》确立的总基调,更是对当前政治经济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以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重要契机,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既指明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也给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创新拉开了序幕。开放是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明确了新时代的开放理念、开放战略、开放目标、开放布局、开放动力、开放方式等。这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更是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部署:一是“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面开放,加快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二是要“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和完备的市场体系,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新时代,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变通革弊,与时代宜之。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不能停步,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完善和创新。一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破除要素市场化配置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针对长期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弱服务等问题,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微观管理、直接干预,注重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通过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双随机、一公开”,随机抽取检查人员和检查对象、及时公开查处结果,以提高监管效能和公正性。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生态,形成多主体协同、全方位推进的创新局面。三是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坚定不移地深化全面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四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倡导和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健的发展。
发展如征途,治国如弈棋。“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重大课题,解决了它,就把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一步。”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高质量发展,既要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更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从实践来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经济发展不是片面地求快求量,而是求稳求质。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一场革命。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一是“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和完备的市场体系,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关键一环正是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高质量发展是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首先是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一是要解决好对经济发展目标的认识问题。从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历史看,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必须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也是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坚持的逻辑主线。二是使市场真正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和质量效益提高互促共进。三是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更具广度和深度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四是强化创新激励,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生产领域纵深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要论断,是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呼应的。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夯实强国之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用“两个事关”高度概括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事关我们能否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事关我们能否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再度为实体经济“提气鼓劲”,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一是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二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确立区间调控的思路和方式,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三是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着眼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动资源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中。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特别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方面取得扎实进展,引导和稳定预期,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防控金融风险,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处理好实体经济与金融、实体经济与房地产、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三个关系,有效地防控系统性风险。二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脱贫动力,巩固扶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三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下更大决心、采取更有力措施,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四是提高民生福祉,推动合理的初次分配和公平的再分配,形成高收入有调节、中等收入有提升、低收入有保障的局面。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重要论述,高屋建瓴,振聋发聩。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企业发展靠创新,一个地区的高速发展也离不开创新。拥抱新时代,扬帆新征程。创新已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或地区的核心竞争力,而必然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正如许多代表委员在分组讨论中所言,如果创新不足、不够、不强,则不仅难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甚至还会面临“三个陷阱”等风险,给未来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本质上就是创新。创新是全方位的,既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新思路、新举措探索发展新路径;也要抓住科技创新这个“龙头”,奋力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当然,还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清除障碍、破除藩篱,让创新的活力充分涌流。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消费与投资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消费升级,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在鼓励扩大消费需求的同时,把扩大投资需求、特别是鼓励民间投资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即“积极扩大消费和促进有效投资……(以)形成供给结构优化和总需求适度扩大的良性循环。”一是完善风险管理框架和风险内控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优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优化投资结构,鼓励民间投资,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强基础、增后劲、惠民生领域。二是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改革试点,赋予更多自主权。落实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优化对外投资结构,在铁路、民航、油气、电信等领域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项目,务必使民间资本进得来、能发展。三是夯实消费主导的经济基础,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投资消费的协调平衡。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今日之中国,正处于新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来到了通往民族复兴梦想的关键一程。撸起袖子加油干,“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两会”上激荡起的奋斗之声、昂扬之势,如同击鼓催征,筑牢亿万人勇敢无畏的顽强意志,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奋进力量。在党的領导下,各方面在一步一步完善和提升,一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经济体制改革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为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增强优、补齐短板、拓展空间,加快跨越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化。三是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低收入百姓增收、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认真办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等关键小事,“把群众最关切最烦心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使人民生活随着国家发展一年比一年更好”。
(作者为每经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