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伦理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途径探索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moji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态伦理观的养成是新的时代文明的需要。在我国,生态伦理观的养成主要依靠思政教育这一显性载体。本文分析了生态伦理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现状,探索了进一步加强生态伦理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生态伦理观 思政教育 高职院校
  一、生态伦理观
  浩瀚的人类文明史证明,生产力直接塑造人类的文明形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圈随之被一步步侵蚀,人类社会的发展面临着比以往各个时期更为严峻的生态危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着唇齿相依的内在关系,正因如此,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都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生态文明的建设关乎一个国家及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方向,而要真正实现生态文明,除了政策层面的强调外,最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改变原有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将整个自然界纳入人类伦理关怀的命题中,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
  生态伦理观是理性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我国的生态伦理思想深刻隽永,其源泉要追溯到《易经》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后至儒、道两派:从孔子的“以仁致和”、“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到孟子的“仁民爱物”、“致用”、“时养”的生态责任意识,从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到庄子的“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地一也”,都包含着生态伦理观的合理思想。尤其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保持自然界万物的差异性,保护天与人各自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权利,成为一个维护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命题,贯穿于古代各派思想。而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也贯穿着人与自然之间整体、系统、多元的关系,主张人要合理、公平地处理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建设一个符合人性与美的“诗意的栖居地”。
  这种东方的生态智慧及西方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理论价值和现实作用上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为人类合理利用自然、构建科学的生态伦理体系提供启示。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生态伦理观强调重新定义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用道德约束人对自然的行为,结束人与自然之间的敌对状态;同时,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生态伦理观主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活方式”,这种和谐的生活方式要求摒弃现代社会的物质欲望、奢侈消费和享乐观念,用“生活质量”而不是“生活标准”衡量生活。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关于“持续生存”的伦理。
  二、生态伦理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20世纪中期,人类逐渐关注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两大问题后,终于不得不承认现代社会在生态、道德、社会方面都存在巨大危机,究其原因,这种危机的继续,是因为我们缺乏必要的伦理意识,而不是缺乏必要的技术能力。如果不进行道德力量的约束,现代技术运用中的任何一种力量都可能显现出其破坏性特征。有鉴于此,国外一些学校各个年龄阶段的教育领域纷纷掀起生态文明教育的热潮,以求弥补或改善现代人原有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把原有的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与人的领域扩大到人与自然的领域,树立一种全新的生态伦理观。他们逐步建立了与生态文明和生态道德有关的基本理论体系,在生态文明教育问题上,不单重视各个层次各个院校的基础理论教育,而且偏重于环境的浸染和社会实践教育[1]。
  在我国,对生态伦理观的系统教育主要集中于大学,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责任感、忧患意识的形成都极为关键,这个阶段的环境道德意识一旦形成,会给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形成巨大影响。然而目前,纵观我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于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对于生态伦理观的接受参差不齐。除了一些专门的资源环境保护、资源环境科学类院校有相关的生态道德教育课程外,其他非专业类院校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必修课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如在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都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告知学生要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公正、尊重生命、合理消费、善待自然等。
  在普及于大学阶段的这三门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与生态伦理观教育有关的内容包括: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科学对待人生环境;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弘扬法治精神;自觉遵守法律等。这些内容主要是从人生哲理、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三个方面进行渗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与生态伦理观教育有关的内容包括: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等。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过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条件和精神支持。而内容不断变化与更新的“形势与政策”课中,则每一学期都设置与更新生态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相关的内容。
  总体而言,思政课本的设计中尚缺少环保章节,且已有的生态环保内容也较肤浅简单,大学生对于生态文明的理解及生态伦理观的树立还需要多种渠道多种方法结合。
  三、进一步加强生态伦理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有鉴于此,强调学生动手能力与实操能力的高职院校更应拓展生态伦理观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以使学生接受思政教育中的生态教育内容,进一步养成其对整个生态的伦理和法律意识。笔者认为,进一步加强生态伦理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途径包括内容的扩充、路径的丰富和方法的优化三个方面。
  首先是丰富生态伦理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内容。高职院校中的大学生目前主要通过三门必修思政课程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一些基本的生态知识,然而思政课中关于生态教育的内容,仅仅局限于部分章节甚至是部分段落,在深度和广度上,都离全面的生态伦理观教育差距较远。高校思政课的主要内容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系列成果,实际上,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包含许多生态理论成果,这些都可以用在思政教育上,以加深和拓展学生对于生态伦理的理解,进而树立科学的生态伦理观。比如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由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审美观等理论构成:生态世界观从“应然”和“实然”的层面,描述人与自然相互关系角度下的理想社会的形状,也论述资本主义如何现实地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生态价值观主张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良性互动,以和谐生态为根本价值取向,既反对片面的人类中心主义,又否定片面的自然中心主义;而生态审美观,则强调了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有机统一[2]。通过马克思主义这三种生态理论的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从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两个角度理解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热爱大自然、热爱社会,情操高尚,成为生态伦理观浸润下的真正的“生态人”。   除此之外,思政教育还可以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入手,将生态伦理观贯穿教育过程中。儒家既有“仁爱”、“中庸”等思想贯穿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又有孔子的“钓而不刚,弋不射宿”、孟子的“斧斤以时入山林”、“不违农时”、荀子的“不夭其生,不绝其长”等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具体阐述的人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和谐共生思想;道家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我以为和”等“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佛家也有“万物一体”、众生平等、关爱生命、反对杀生的朴素伦理观。儒道佛等思想中的生态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精华,为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理论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渊源,可以有选择地纳入当代大学生的生态伦理观教育内容中。
  其次,完善生态伦理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路径。高职院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生态伦理观的主要载体,如“基础”课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概论”课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树立生态伦理观方面的理论教育,而“形势与政策”课可以进行当今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教育。除了这个主阵地外,生态伦理观的融入有以下路径:
  开设人文科学素质选修课。人文科学素质选修课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是拓展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也可以通过开设生态文明人文科学素质选修课得到实现。一方面,可以如一些国外高校一样,开设针对全体学生的生态环境科学选修课,使每一个大学生皆可能受到生态环境科学教育,同时还可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用儒家、道家、佛家的“天人合一”观和生态和谐观教育大学生,使其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生态传统,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建设校园生态文化。古人云:“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之非艰,行之维艰,功夫全在行上。”[3]知,然后行,在学习了生态伦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后,要真正将它了然于心,形成稳固的价值观,还需通过“行”强化。大学生践行生态伦理观的重要载体就是校园文化建设,一者,是将生态知识运用到种草种树等建设绿色校园的过程中,使学生在绿色实践中接受锻炼,同时,学生在这种物化的精神文化的感召和熏染下,生态文明情感和意志得到逐步培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得到内化,生态文明行为也成为一种自觉的外化行为。二者,将生态知识运用到大学生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行为中,节水节电,不浪费粮食,不追求高消费,树立以节俭为荣、以浪费为耻的价值观,促使节约型校园的建立和“生态人”的普化。三者,还可以开展以生态文明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世界水日、地球日等与保护环境有关的节日开展主题日活动,定期宣讲以保护生态为主题的各类比赛、演出等,寓教于乐,都可进一步增强生态保护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从而使生态伦理观浸润其心。
  开展生态保护社会实践。所有关于生态伦理的理论教育与校园生活,都是为了最后能在社会中得到实践,生态伦理的观念最终能够惠及整个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中,因而开展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社会实践是高校尤其是实操性较强的高职院校的重中之重。在大学阶段,这种社会实践可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环保科研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环境保护的义务劳动及开展与生态有关的社会调查得到实现。这些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加深对环保现状、环保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其环保科研能力及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
  再次,还需要优化生态伦理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方法。传统思政教育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的主动性不强。从中可以看出,思政课上课内容和上课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为了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时效性,不但应拓展其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还应优化其方法,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使生态伦理实践遍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也不能忽视,即生态伦理的形成,既要重视自律的作用,又要重视他律,既要注重自我约束、自我调整,又要重视他人对自身的监督和约束。这样人最终能做到言行一致,内外皆一,这是新时代“生态人”的最终旨归,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沈建,干海珠.国外的大学绿色教育[J].世界环境,1999年第3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45-66.
  [3]朱熹.朱子语类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6.3.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范围内“华语热”不断升温。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华文教育愈来愈加重视。江西理工大学作为江西省第二所被列为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的高等院校,目标定位准确,教学活动丰
估计重要性水平的高低会影响审计成本和审计收费,因而也会影响到审计服务的利润.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审计人员在确定估计重要性水平的高低时,必然要权衡
前几天回农村老家,院子虽然破旧,依然是那么可亲可爱。放眼望去,树木散落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深秋季节,满树的繁华落尽,身姿却直立着,一排一排整整齐齐的,大都是杨树,很少有其他树种。
随着国家宏观引导能力的加强,国家对具有产业化背景或与产业良好结合的研究项目的倾斜扶持力度越来越大,注重产、学、研协调发展,形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一大
临床教学是整个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可分为教学准备过程、教学实施过程、教学质量评估过程.在临床教学管理上引进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分析教学过程,实施过程预防,建立并
OBJECTIVE: To analyz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trends in hepatic encephalopathy and examine the role of neuroelectrophysiology and neuroimaging in diagnosis of he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LIF) has been shown to promote proliferation of 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 In this study, we treated mice with cerebral infarctio
No study has reported the safety,effectiveness,and consistency of endovascular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in a chronic cerebral ischemia model.Nor have st
基层党组织要做好服务工作,就要善于寻求党务工作和业务工作的契合点,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基层党支部在探索建立党务和业务工作联动机制实践基础上,分析了联动机制的特点和
摘 要: 伏波将军取义降伏波涛,是针对南方水战的封号将军。历朝有多人获此封号,其中以东汉马援最著名。马援少年大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他一生戎马、征战四方、功绩卓越,最终战死于武陵疆场,马革裹尸还葬。马援与海南的渊源在于其平定了交阯征氏姐妹的叛乱,并往来南海,抚定珠崖,调立城郭,置井邑,立珠崖县。其修治城郭、通渠灌溉、教民田耕、修改越律及胜利北撤后留兵戍边的举措促进了汉越融合。因其功,海南人民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