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无”之疑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245940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初语课本选入的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的注释是:“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这个注释将“得无”理解为“怎能不”,表示反问。可是《教学参考书》中这样解释:“‘得无……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表示推测的语气,意思是‘可能……吧’、‘或许……吧’。”两种解释意思有差别,语气截然不同,究竟哪种理解更贴切呢?
  我们先来看各词典对“得无”的解释。《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缩印本):得无,亦作“得毋”、“得微”。犹言莫非,岂不是。《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得无也作得毋、得亡、得微。相当于“莫不是”、“该不会”。《古汉语常用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06年版):得无,副词,表示推测或反问,常跟疑问语气词相呼应。可译为“莫非”、“该不会”等。《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得无—— ①莫不是,该不会。亦作“得毋”、“得亡”。②能无,能不。
  其他词典的解释也是大同小异。由此我们归纳起来“得无”主要有两种用法:1.表示推测的语气,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例如: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2.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能不、岂不、怎能不。例如:①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论语·颜渊》)②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张九龄《感遇》)
  张志公先生说:“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断孤立起来分析,就难以确定这个语言片断的结构和意义。”可见,“得无”作何理解要视其具体语言环境而定,那么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哪一种解释更贴切、更准确呢?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话陈述的对象是“迁客骚人”,作者范仲淹不是当事者,只是以第三者的身份从“迁客骚人”的处境及思想境界揣测他们看了自然景物后的心情,不会不留有余地。如果把这句话理解为用反问来加强语气,那样太绝对化。我们从下文范仲淹行文的风格及语气也可以看出他不会如此。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句中“或”是一个表示推测的情态副词,显得语气比较委婉,表示范仲淹并非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古人。再如:“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句中“其”并不是指示代词,而是表示揣测的语气词,从句尾的语气词“乎”及问号也可以看出。范仲淹不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古仁人,同样也不会强加给“迁客骚人”。所以,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得无”理解为表示推测语气更妥当,符合范仲淹陈述的身份,这样全文的行文风格、语气也保持一致。
  基于以上的理解,笔者倾向于《教学参考书》中的解释,而对课本中的注释不敢苟同。当然这只是笔者一孔之见,敬请方家指正。
  (作者单位:兴化市沈伦中学)
其他文献
“实践再次证明,人民军队始终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军队。”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主席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的重要讲话引发强烈反响,这不仅是对执行疫情防控任务官兵的极大褒奖,也是对全军上下的巨大激励。抗疫斗争,充分体现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成效。  过去一年,在强军兴军道路上,人民军队足音铿锵——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一个个新方队、新名称展示在世人面前。领导指挥方队、
6月17日晚,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主持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并发表题为《团结抗疫 共克時艰》的主旨讲话。峰会结束后,外交部部长助理陈晓东接受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介绍峰会成果。  陈晓东表示,作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中非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相互声援、并肩战斗,树起国际抗疫合作新标杆,带动中非关系实现新提升。这次峰会是中非领导人在团结抗疫形势下举行的一次特殊聚会,各方就支持非洲抗疫、推进中
新课改十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围绕《语文课程标准》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探索,其中最令人称道的恐怕就是颠覆了轻人文而重工具的传统语文教育。一时间,高举人文大旗的语文课堂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然而,当我们以批判建构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一“创举”时,却发现这未免矫枉过正了。毕竟《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表述是“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管学习什么类型的“选篇”,都高举人文大旗,仅仅抓住“
“是药三分毒!”哪怕是滋补类的药物,过量服用只会有害无益。近日湖南浏阳的莫老汉就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69岁的莫老汉是浏阳龙伏镇人,因为“肾不好”,女儿便买回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给他补肾,并叮嘱他要按药品说明书服用。  可是老人吃药十分马虎,经常将每日3次的药品剂量一次性服下,2019年10月29日这天,更是一次性吃下100多粒六味地黄丸和知柏地黄丸。  第二天早上起床时,老人感到胸痛、胸闷,浑
→ 11月17日晚,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以视频方式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会晤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摄→ 11月17日晚,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以视频方式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会晤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丁林/摄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11月17日晚以视频方式举行。俄罗斯总统普京主持,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印度总理莫迪、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巴西总统博索纳
英国巴斯市副市长余德烁“这一数千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小康’一词源自中国先贤对理想社会的描绘,承载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数千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英国巴斯市副市长余德烁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感慨道,“这是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重大事件,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庄严承诺。”  余德烁第一次到中国是在1997
生物圈是地球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和生命系统,不仅涵盖了生物链及其生态环境、生态系统,还包括生物与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冰川冻土圈等的相互作用。一、人类只是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员  人类作为高级智慧生物,也是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员,与其他各种生物共生共存。維持生物圈的稳定状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地球生物圈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参数发生变动,都会引起局域或全球性功能指标的变动
1966年12月,我首次访问中国,并在中国游历数月,参加了很多交流活动。我有幸见到了毛泽东主席,至今记得他建议我们不要机械地照搬照抄他国经验。毛主席的这一观点与秘鲁共产党创始人何塞·卡洛斯·马里亚特吉的观点不谋而合。马里亚特吉多次强调:“不希望社会主义在美洲仅仅是一种复制或抄袭,美洲的社会主义应当成为一项伟大的创举,我们应当用自己的现实和自己的语言赋予其生命。”此后,我多次访问中国,亲眼见证了中国
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维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福祉,进而引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那么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我国何以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当前在健全社保兜底机制方面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郑功成。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2018年是我的爷爷司徒美堂诞辰150周年。廖承志曾说:司徒美堂“所走的道路反映着国外爱国侨胞自鸦片战争以来所走过的道路”。爷爷漫长、坎坷、曲折而且颇富传奇色彩的一生,是海外爱国华侨的一个侧面,值得我们后辈永远铭记和怀念。  出身贫苦 赴美讨生活  1868年4月,爷爷出生在广东省开平县赤坎镇牛路里村一个农民家庭,他在家里排行第五。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6岁时,母亲送他到私塾读书,后因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