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在道德观、美感、价值观、自我意识等方面起着中介作用。情感可以转化为动机,成为激励人们创新的内在动力。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创新活动中的意志力,也是形成创新性格特征的良好条件。新《语文课程标准》从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理念出发,强调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个重要维度。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联系生活,渗透思想教育
联系生活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要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生活,实际体验生活。对生活的思考涉及方方面面,可以是关于社会人生的问题,可以是自己身边的琐事,也可以是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例如我教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要求学生拿自己的光明生活与海伦的双目失明、两耳失聪的生活相对照,学生深有感触,从而激发学生珍惜生命,在光明的世界里努力拼搏,学习海伦执著的精神、顽强的毅力,最后有所作为。学苏轼的《赤壁赋》时,让学生联系自己想一想:苏轼面对人生的失意,能够洒脱地“一蓑烟雨任平生”,那么作为二十一世纪中坚力量的你们,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学习中的困难,又该如何面对呢?对照苏轼,他们很快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以豁达开朗的胸襟“面对大海”,才能“春暖花开”。这样联系生活,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便于抓住机会进行思想教育,能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二.介绍背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介绍课文的年代背景,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减小或消除时间上的代沟。如《背影》教学时,可以这样介绍。它所叙的只是一位老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的情形,可是,那永难磨灭的父子亲情,却感动了全世界的读者。本文先述祖母逝世后的家境,次述他随父到南京的原因。再述说父亲如何嘱托茶房照料他,如何越过铁道,到月台去买桔子;如何买了桔子回来,再三叮咛的情景。最后,描写作者接到他父亲的来信忆起父亲的背影时的哀伤。读者们读了本文,多会产生共鸣,并想到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亲情和作者的父亲并没有两样。“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列强势力明争暗斗,混战不休,百姓生活日益艰难。作者的家庭,因社会的黑暗也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在这一背景下,课文通过临别前父亲背影的描写揭示父子情深的主题,从家庭的境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景气;父亲的关切使作者感激,父亲的艰难挣扎令作者感动,这一切都显示出父子亲情的纯挚与可贵。”学生了解到这种背景后,自然会感同身受。
三.创设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景与情是统一的,这就需要教师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或用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到作品情境中去,使学生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其中,导语是创设情境的突破口。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学生则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这就为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可放《水浒传》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近充满纷争的乱世三国,走近文本,走近苏轼,从而了解苏轼对人生的态度。
四.讲解故事,诱发情感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抓住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新课的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鲁迅的《药》一课讲到“人血馒头”时,给学生讲了革命党人徐锡麟被杀后,心被反对派残暴地挖出来炒着吃的事实,学生先是惊讶于反对派的残暴,之后是愤怒,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再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总之,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做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也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习做人。
张久红,教师,现居河北井陉。
一.联系生活,渗透思想教育
联系生活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要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生活,实际体验生活。对生活的思考涉及方方面面,可以是关于社会人生的问题,可以是自己身边的琐事,也可以是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例如我教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要求学生拿自己的光明生活与海伦的双目失明、两耳失聪的生活相对照,学生深有感触,从而激发学生珍惜生命,在光明的世界里努力拼搏,学习海伦执著的精神、顽强的毅力,最后有所作为。学苏轼的《赤壁赋》时,让学生联系自己想一想:苏轼面对人生的失意,能够洒脱地“一蓑烟雨任平生”,那么作为二十一世纪中坚力量的你们,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学习中的困难,又该如何面对呢?对照苏轼,他们很快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以豁达开朗的胸襟“面对大海”,才能“春暖花开”。这样联系生活,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便于抓住机会进行思想教育,能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二.介绍背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介绍课文的年代背景,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减小或消除时间上的代沟。如《背影》教学时,可以这样介绍。它所叙的只是一位老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的情形,可是,那永难磨灭的父子亲情,却感动了全世界的读者。本文先述祖母逝世后的家境,次述他随父到南京的原因。再述说父亲如何嘱托茶房照料他,如何越过铁道,到月台去买桔子;如何买了桔子回来,再三叮咛的情景。最后,描写作者接到他父亲的来信忆起父亲的背影时的哀伤。读者们读了本文,多会产生共鸣,并想到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亲情和作者的父亲并没有两样。“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列强势力明争暗斗,混战不休,百姓生活日益艰难。作者的家庭,因社会的黑暗也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在这一背景下,课文通过临别前父亲背影的描写揭示父子情深的主题,从家庭的境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景气;父亲的关切使作者感激,父亲的艰难挣扎令作者感动,这一切都显示出父子亲情的纯挚与可贵。”学生了解到这种背景后,自然会感同身受。
三.创设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景与情是统一的,这就需要教师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或用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到作品情境中去,使学生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其中,导语是创设情境的突破口。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学生则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这就为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可放《水浒传》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近充满纷争的乱世三国,走近文本,走近苏轼,从而了解苏轼对人生的态度。
四.讲解故事,诱发情感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抓住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新课的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鲁迅的《药》一课讲到“人血馒头”时,给学生讲了革命党人徐锡麟被杀后,心被反对派残暴地挖出来炒着吃的事实,学生先是惊讶于反对派的残暴,之后是愤怒,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再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总之,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做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也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习做人。
张久红,教师,现居河北井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