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频的职场哲学

来源 :职业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win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把文案写得像诗歌一样美好,她还把日子过得像电影一样精彩——40多岁的李欣频已游历40多个国家;她甚至可以“每天读两三本书,每天看两三部电影”;当然还有与朝九晚五的白领完全不同的半年工作、半年休假旅行的生活方式。“我每天的生活都不一样,基本是随心所欲的。”李欣频说自己现在的生活,就跟退了休似的。想写文字,一股脑儿写出来一本书;想狠狠睡一觉,就一下子睡足24个小时;想出去玩,背个包换双鞋,就立刻消失在都市的钢筋水泥里……
  做喜欢的事 越早越好
  1970年,李欣频出生于台湾,父亲在台湾政治大学教课,母亲在国中教地理。在相对严格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李欣频却不是个乖乖女,逃学、上课时间老看课外读物、成绩倒数等等被视为坏学生的“特征”,李欣频通通都有,一直是师长眼中的头痛学生。当初考上政大广告系,也并非她的兴趣使然,只是因为李欣频考的分数,正好可以分到政大广告系而已,就此误打误撞进入广告业。
  尽管是误打误撞进入这一行,李欣频骨子里天生的叛逆与对追求自由的渴望,正好与广告界需要的特质颇为契合。大三那年到意识形态广告公司实习时,李欣频的广告创作天分进一步被激发,接受了更多的广告训练。毕业后,诚品书局正应征文案,李欣频运用上班空暇完成了应征作品,结果被诚品书局惊为天人。在李欣频特殊的文案魅力协助下,诚品书局成功地雕塑了品味与个性兼具的社会形象,而当时年仅21岁的李欣频也一炮而红,自此在广告界崭露头角。
  “我一开始做文案的时候,钱是非常少的,但是因为我太爱做了,甚至在钱很少的情况下,自己兼了一份高薪地产文案的工作来养我的诚品书店文案工作。”李欣频说,人要活得积极,但不是急功近利。往往前期努力的时候,我们需要做到不看重钱与名,只是专心把事情做好。短视必定分心,一旦思考名利的时候,就看不到长远的愿景,因而无法把事情做好。
  近年来,李欣频注意到一个常见的职场现象,很多人的工作和兴趣没有关系,选择一份职业只是因为专业对口或者薪水诱人,可是却缺少热忱。“没有热忱的结果就是努力辛苦到了一半,生命没有后续的力量,这样就很容易中年失业。所以职场人一定要把自己的生命火炉重新找出来。因为生命火炉可以燃烧一辈子,只要透过生命历练定期加料,一定会越烧越旺。但是如果没有这个火炉,走到什么地方都会随时在中途没有动力,走不下去了,所以到35岁、45岁中年转业的人很多。”如果现在不觉醒,不赶紧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在中年面临瓶颈,届时又要重新开始。基于此,她建议大家做喜欢的事要越早越好,如果已经在工作了,也要慢慢抓一点时间回来,把假日时光放在自己本来要经营的事情上。
  时间花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如果你觉得现在的工作很无聊,而你真正喜欢的是做菜,就可以利用一些空档时间研究食谱,周末假日可以练习,将来可以写食谱然后开店。你喜欢的事非常有可能赚的比原来工作多很多,因为那是你的兴趣,可以为它乐此不疲。”


  旅行是职场人最好的心理治疗
  李欣频酷爱阅读,小说、图文书、物理学、医学、天文学、禅学......涉猎的领域包罗万象,阅读已经成为她的习惯。
  “现在社会有两类人,一类是认为书很贵的人,一类是认为书很便宜的人。认为书很便宜的人是很厉害的,因为他看到书里面有超越价格之外的庞大的知识资产,这些人很有眼光。常常听到很多人嫌书贵,这些人是不明智的,他的生命可能因为没看这本书而少开了好几扇窗。”
  在李欣频看来,阅读是最便宜的心灵旅行。“今天的我活得不同,是因为我的看法和思想与昨天不同;我的视野和昨天的不同,那是因为今天我看了跟昨天不一样的书与电影,我希望每一天以最大的跳跃幅度过得淋漓尽致。”
  她的另一个嗜好是旅行。她会跟一群建筑师去看西班牙建筑、北欧建筑,或是跟几位艺术家朋友去欧洲看德国文件展、威尼斯双年展。旅行对她来说,是一种生活状态,更是改变惯性的最好方法。每当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她就会把自己当作“第一次投胎变成当地人”般地融入。
  “每去一个国家,就是一次后天混血的过程。你会知道地球之大,永远有着与你截然不同的人、事、物在地球的彼端发生。所以,旅行永远是最好、最有效的心理治疗。”但让她觉得遗憾的是,很多职场人太浪费“旅行”这件事,他们只是拍拍照、吃吃喝喝、发发微博炫耀一下就回来了,“其实旅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可以把自己更新成另外一个新的版本——通过旅行学会观察,学会研究跨文化之间相同和不同的部分。旅行会让人谦卑,见的世面广了,也就不会把自己局限在小格局里,不再会愤世嫉俗,与人为敌。拥有了这些素养,就能在职场里瞬间升级。”
  李欣频的人生规划非常清晰,她明确自己的阶段性,并以旅行和出书来划分自己的年代。她写书的速度很快,“那是因为平常积累了很多的灵感。”李欣频说,只要对自己诚实,尽量做到问心无愧,作品就不会太差。而且她认为每个人都能够写作,只要在自己的生命里集萃独特的收获,并完整表达出来,就值得分享。
  对李欣频而言,没有“工作”的概念,只有“生活”的乐趣。她说,创意若真有目的,那就是把每一天活得独特且精彩。大概因为如此独特的理念,才让她得以若干年后在北京大学的讲台上挥洒自如。
  李欣频喜欢三毛,喜欢张爱玲,喜欢法国女作家萨冈,因为她们活得特立独行、后无来者。李欣频说她也希望自己是个特例,没有人能复制。于是她和文字调情,和创意欢爱,迎接一场又一场不休止的旅行,教年轻人如何创作,给有梦想的人写如何改变自己的书......她谈起自己的人生历程,承认自己运气一直不错,干每件事情都很顺利。她又说,不止是她,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个泉源,只要你不断挖,总有一天会喷发出源源不绝的潜能。
其他文献
⊙工资婊  释义:泛指善于借别人工资或财富实现自己阶段目标的职业女性。  溯源:该词起源于天涯论坛发表的一篇名为《奇葩女同事,你借男同事工资你老公造吗?》的帖子。该网友爆料自己的一位新女同事利用其出众优秀的外形条件和男同事不会拒绝漂亮女同事的特点,每次发工资时,就向23位男同事共借款数十万元工资在某理财网站进行投资理财,自己则坐享10%-15%的年化收益,每月净赚上万元的奇葩事件。但该词并不是一个
期刊
冯涛创办的周伯通招聘网,主打社交招聘,在招聘产品里也算独树一帜。这样一个小而美的招聘网站,最早只是豆瓣社区里一个招聘小组,去年9月,周伯通招聘网获得2800万的A轮融资,正式向传统招聘发起挑战。  2007年初,刚毕业不久的冯涛,进入了IBM工作,做Mainframe平台系统开发。据冯涛说,这是连大多数技术宅都没听说过的奇葩系统。冯涛所做的这项技术实在过于冷门,网上能寻找到的资料,大多来自一个名叫
期刊
2003年我大学毕业。拿着大学期间画漫画存的三千块稿费,坐火车去了南方。离开家的最大的理由是,每一次亲朋来访都用怜悯的眼神看着我,之后说:“你说现在念书有啥用, 你看你妈借钱供你读大学,你读完了也不包分配,也没工作,唉......”我至今都记得,那声叹息的意味深长。  南方的小企业特别多,很多布行也都打着服装公司的招牌,我记不清一天最多跑过多少场面试,也不记得和面试我的小老板们聊了多少关于设计、情
期刊
单从名字看,王蕤就显得很特别,与她交谈,发现这位年少成名的双语作家着实与众不同:在中国人民大学已经读到大三,眼看着快要毕业的她放弃了很多人梦寐已求的《东方时空》的实习机会,远渡重洋进入美国伯克利大学主修大众传播;在美国的华人被边缘化的时代,游刃有余地穿梭在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她成功闯入西方主流媒体,在国际社会发出声音,并撰写了《从北京到加州》一书;当人们对时尚大刊的主编职位趋之若鹜时,坚持母乳喂养的她
期刊
CR:现阶段的重心在哪里?  我一直不是全职作家,除了工作,闲暇时的状态就是:写写写,读读读。最近几年过得相对平稳,一直在媒体工作。生活上多了一项,就是照顾孩子,这花掉了闲暇时间的绝大部分。我写过一篇《养孩子的工作量》,就是写这个状态的。 CR:你的工作背景怎么样?你是怎样深入了解职场文化的?  我本身一直是职业人,虽然是外资传媒业,但我觉得和投行、金融等都是相通的。我有很多朋友在不同的行业,因为
期刊
独自面对电脑毫无灵感的夜晚,把娜塔莉·波特曼回哈佛母校的毕业演讲认真看完了,用“心潮澎湃”形容也不为过。  很多人从《这个杀手不太冷》就喜欢她了,而我真正的喜欢她,就是在她功成名就之时——30岁演《黑天鹅》,拿到了奥斯卡影后。  并非因为奥斯卡的荣誉给一个演员下了最好的定论,而是我看过她那么多部电影,当她交出《黑天鹅》这部作品时,我发现这个演员,已经完全释放甚至超越了自我,她值得封后。  正如娜塔
期刊
还记得小时候偷妈妈的口红涂成了小花猫吗?爱口红好像是女人的天性每个女人都应该拥有一支口红没错,2016 Chanel早春度假大秀就告诉你——一支就够!除了Chanel的美轮美奂还有Dolce&Gabbana的华丽洛可可Dior的法式优雅马上来翻一翻!  即使你买不起Chanel的粗花呢套装,但你一定能速速化得起Chanel的秀场妆!  电光红  Cara Delevingne式粗眉,俏皮的矩形猫眼
期刊
首先我要解释一下,我这个题目不是骂叫志坚的人脑残,所以请叫志坚的各位不要多心,请接着往下看。  追星族这个词儿好像早就不流行了,现在都叫脑残粉儿了吧?我是早就过了身边还有朋友会追星的年纪了,就前两年还听说我爱人的堂姐特别疯狂地迷恋韩国一个叫“Bigbang”的组合。她请我们去她家里,展示了她两次花光积蓄跑到韩国去看演唱会时候买的周边产品,最后小心翼翼地掏出个密封袋,里面装着组合里某个成员扔到台下后
期刊
网络社交改变了什么?  “晚上见”“网上见”  当网络还没普及的时候,传统的社交方式建立在面对面的沟通上。下班了,晚上约上三五知己聚一聚,大家谈笑风生,那是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光。然而,当网络走入人们的生活,本应呼朋唤友、肆意狂欢的夜晚却变得静悄悄起来。见面聊天变成网络聊天,上门拜访变成了信息或邮件问候,即使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只有一步之遥,也习惯于网上交流:  “你有明天的会议资料吗?”  “有。”
期刊
相比刘同的“作家”头衔,更多人是因为一档求职类电视节目《职来职往》开始认识他。作为特约嘉宾,刘同以辛辣犀利的点评、新颖独特的观点成为明星职场达人,也一跃成为众多年轻人心中的“男神”。  除了这些,他还是光线影业事业部副总裁、资深电视节目制作人。在朋友眼里,他是一个“有风就拉一把回来,有浪就拾一个回来,飞过的雁都要拔一根毛下来”的拼命三郎。但只有他自己清楚,经历过孤独的人,才能拥有新的力量。  屌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