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有一条新闻读来耐人寻味。因抽天价烟而被网民揪出的周久耕“倒了”,“九五之尊”却“火了”,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其销量反而上升了70%,颇有些“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意味。这种结果看似荒诞,却也不难理解,人都有好奇之心,尤其是手握重权无所不能的某些官员,对于新时尚、新享受的占有能力以及比富炫贵的心理欲望,更是高于常人。何况还有一批别有用心而且总能摸准领导“脉搏”的下属和关系人,他们也会抓住这种机会及时奉上,让领导尝鲜、满意。周久耕的“倒下”,不仅没有震慑住官员们高消费的腐败奢华,反而给他们开阔了思路,提供了一种新的消费选择。
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了几年前名噪一时的厦门“红楼”,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招待所,却因为赖昌星在此骄奢淫逸、拉拢腐蚀大批党政官员“下水”,而成为反腐教育的基地。然而,结果却远离教育的初衷。全国各地不少党政官员争相前往,一些人看后大呼“开眼”,十分羡慕腐败分子的奢侈生活;还有些人取到了“真经”,学会了人家“是如何腐败的”,感叹自己以前工作、生活和赖昌星们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他们不但没有受到警示教育,相反还催生出发生腐败行为的欲望。
记得杭州岳王庙里有一尊铁铸的秦桧像,经常被游人指指点点,几百年来不断遭到世人唾弃,就是因为铁像是佞臣的替身,这就是正常的“恨屋及乌”心理。今天的“九五之尊”香烟,“红楼”里那些极尽奢华之能事的按摩大浴缸、保险箱等高档用品,其实也和铁像一样,本身虽无罪过,但还是被贪官利用,成为“腐败”的道具和标签。但它们受到的待遇却完全不同,不仅没被封杀搞臭,却被人争相效仿,不得不让人感慨一番。
现代某些贪官倒台之后,其享用的物品和其腐化的生活方式不臭反香,甚至成为坊间推崇的极品和艳羡的对象,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号:舆情民意对于腐败现象有着一种“暧昧”的,甚至是以丑为美、是非莫辨的畸形价值观。而且这种认知随着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件贪官牟取暴利却得不到严惩的实例发生,随着腐败收益远远大于成本的心理认同的产生,而不断得到复制、强化、传播。
就是这种思维方式,使得社会舆论对腐败的态度颇有些像吃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题起贪官的腐败行为,恨得牙根发痒,但是一旦自己有了机会,也是如此;别人得利,自己气愤,而一旦某种腐败行为能使自己获益,就立即默不作声了;“笑贫不笑贪”,把腐败分子当成“能人”,极力攀附拉拢,甚至出于私利为腐败分子提供掩护。这些容忍腐败、同情腐败乃至羡慕腐败、攀比腐败的“腐败文化”。污浊了社会风气,为腐败行为提供了孳生蔓延的空间,因而无法真正形成对腐败“人人喊打”的舆论氛围,无法养成对腐败“零容忍”的行为习惯。反而坚定了腐败分子的腐败信心,进而生出“不以腐败为耻”,而“以腐败为能”的畸形价值观。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反腐的力度年年加大,但腐败之风却仍难以刹住的深层次文化原因。
对于贪官用品和生活方式的追捧,不过是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打死一两只贪官老虎,难以起到吓住群狼的目的,关键是要塑造起积极健康的“廉政文化”。上世纪70年代,香港展开了一场“廉政风暴”,在铁腕惩治腐败行为的同时,还注重开展了一场“价值革命”,以提高公众对腐败的认识,使之对腐败“零容忍”的观念和腐败的羞耻感深入人心,这样才有了后来以廉洁著称的香港,再反过来看我们当前的反腐败斗争,在开展思想教育,制度管理,监督规范的同时,也有必要加强廉政文化的建设,树立起反腐倡廉的公民文化,纯洁人的心灵,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强化舆论监督,让腐败分子成为“过街鼠”和“落水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
编辑:韩铁马
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了几年前名噪一时的厦门“红楼”,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招待所,却因为赖昌星在此骄奢淫逸、拉拢腐蚀大批党政官员“下水”,而成为反腐教育的基地。然而,结果却远离教育的初衷。全国各地不少党政官员争相前往,一些人看后大呼“开眼”,十分羡慕腐败分子的奢侈生活;还有些人取到了“真经”,学会了人家“是如何腐败的”,感叹自己以前工作、生活和赖昌星们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他们不但没有受到警示教育,相反还催生出发生腐败行为的欲望。
记得杭州岳王庙里有一尊铁铸的秦桧像,经常被游人指指点点,几百年来不断遭到世人唾弃,就是因为铁像是佞臣的替身,这就是正常的“恨屋及乌”心理。今天的“九五之尊”香烟,“红楼”里那些极尽奢华之能事的按摩大浴缸、保险箱等高档用品,其实也和铁像一样,本身虽无罪过,但还是被贪官利用,成为“腐败”的道具和标签。但它们受到的待遇却完全不同,不仅没被封杀搞臭,却被人争相效仿,不得不让人感慨一番。
现代某些贪官倒台之后,其享用的物品和其腐化的生活方式不臭反香,甚至成为坊间推崇的极品和艳羡的对象,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号:舆情民意对于腐败现象有着一种“暧昧”的,甚至是以丑为美、是非莫辨的畸形价值观。而且这种认知随着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件贪官牟取暴利却得不到严惩的实例发生,随着腐败收益远远大于成本的心理认同的产生,而不断得到复制、强化、传播。
就是这种思维方式,使得社会舆论对腐败的态度颇有些像吃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题起贪官的腐败行为,恨得牙根发痒,但是一旦自己有了机会,也是如此;别人得利,自己气愤,而一旦某种腐败行为能使自己获益,就立即默不作声了;“笑贫不笑贪”,把腐败分子当成“能人”,极力攀附拉拢,甚至出于私利为腐败分子提供掩护。这些容忍腐败、同情腐败乃至羡慕腐败、攀比腐败的“腐败文化”。污浊了社会风气,为腐败行为提供了孳生蔓延的空间,因而无法真正形成对腐败“人人喊打”的舆论氛围,无法养成对腐败“零容忍”的行为习惯。反而坚定了腐败分子的腐败信心,进而生出“不以腐败为耻”,而“以腐败为能”的畸形价值观。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反腐的力度年年加大,但腐败之风却仍难以刹住的深层次文化原因。
对于贪官用品和生活方式的追捧,不过是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打死一两只贪官老虎,难以起到吓住群狼的目的,关键是要塑造起积极健康的“廉政文化”。上世纪70年代,香港展开了一场“廉政风暴”,在铁腕惩治腐败行为的同时,还注重开展了一场“价值革命”,以提高公众对腐败的认识,使之对腐败“零容忍”的观念和腐败的羞耻感深入人心,这样才有了后来以廉洁著称的香港,再反过来看我们当前的反腐败斗争,在开展思想教育,制度管理,监督规范的同时,也有必要加强廉政文化的建设,树立起反腐倡廉的公民文化,纯洁人的心灵,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强化舆论监督,让腐败分子成为“过街鼠”和“落水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
编辑:韩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