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促进每个学生思维发展、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好方法。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平等、尊重、关爱、激励的提问手法,让每一个学困生都能体验参与乐趣,树立自信心,并得到均衡发展。
关键词 学困生 课堂提问 均衡发展 成因 对策 展望
个体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目的,使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均等,发展全面。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促进每一个学生思维发展、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好方法。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课堂提问忽视了学困生,往往置他们一边于不顾。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体,学困生更需要关爱。教师在提问的立脚点上应力求平等,尊重学困生个性,树立自信心,让每一个学困生都得到均衡发展。
一 不均衡成因
“他们是学困生,朽木不可雕也!”教师不能抱着陈旧观念,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学困生。
1,歧视。“好学生就好教,差学生神仙也教不好!”课程改革到今天,有的教师仍不能树立新理念,摒弃陋习,带着有色眼镜,心中一直分着好学生和学困生之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后,总是把期待的目光洒向成绩优异的学生,频繁地让他们回答问题。面对学困生,眼光从他们的身上掠过,总认为提的问题他们也不会,即使回答也是答非所问,不仅冷场、尴尬,而且影响教学进度。
2,挖苦。“他们是学困生,脑子笨,朽木不可雕也!”有的教师,对于学困生,总是喋喋不休地唠叨、抱怨,认为他们无可救药,将他们打入无情的“冷宫”。课堂提问对学困生来说只是一种奢望,哪怕是余光也从不吝啬,从不给他们自我展示的机会。甚至以“脑子笨”“朽木不可雕也”等恶语对之,冷嘲热讽。他们只能在课堂上充当着“听众”与“陪客”的角色。甚至一个学期,学困生也难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3,自卑。“我是学困生,我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学困生认为自己天生就笨,不如别人聪明,从而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哪怕老师提出的问题会,也不敢冒犯老师,只能正襟危坐、俯首静听,对老师敬而远之,任凭教师摆布。在课堂上,学困生发言轮不到,板演挨不上,表扬不沾边,思维的火花被压制,想象的翅膀被折断,个性得不到张扬,更得不到自我展示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自信心,成绩下滑,个性被扼杀。
二 均衡对策
“云彩积厚了,自然就会落雨。”每一个学困生都是可塑的、可教育的。
1,关爱、呵护。关注个性差异,维护个体尊严。由于个别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品质和基础不同,班内出现学困生属于必然。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爱,更需要关心。教师要做学困生的良师益友,以宽容的心态、关爱的心理、耐心而细致的态度公平地面对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和谐健康地发展。在课堂上,要因材施教,把爱的甘露多洒向学困生,尊重其个性差异,维护个体尊严,多向他们提问,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树立他们回答问题的信心。让他们在没有歧视、只有温情的环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他们想学、要学、会学,并健康快乐地成长。
2,宽松、和谐,问题设计适度,开发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困生充分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在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的情况下,面对学困生,教师要适度设计浅显的问题,降低难度,多提问,多给予展示的机会。同时,课堂讨论中要有倾向政策,给学困生们比其他学生更多的的机会,热情地邀请他们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使他们受到更多的锻炼。当教师把一个问题提出来后,要给学困生留有更多思考的时间,也可以对所提出的问题重复几次,对难以理解、容易混淆的概念作必要的解释,以利于学困生回答问题。让学困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诱发其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赏识、激励,体验参与乐趣,分享成功喜悦。想获得成功是人们普遍的心理愿望。学困生渴望成功,也想体验成功的快乐。受人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每个学困生都需要同情和爱护,要多几分尊重、多几分理解,使学生产生满足、愉快的心理体验。当学困生回答错误时,要允许出错,不歧视,不挖苦,不呵斥,用赏识的目光鼓励他们再回答,当他们回答模棱两可时,肯定值得赞赏的地方,循循善诱,和风细雨,当他们很好地回答问题后,要捕捉教育契机,积极地给予表扬,树立他们参与课堂的自信心。当学困生在课堂上真切地感受到被老师尊重、被同学赞许时,就会摒弃自卑,抬头走路,而且一路微笑。他们成功的体验会成为推动其不断进取的催化剂。
三 均衡展望
转化一个学困生和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光荣。“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提问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没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异的学生。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困生,给以更多的理解、宽容、关爱,不放弃,不丢弃,让学困生感受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在“问”与“答”之中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认识到自己的个体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素质均衡发展、和谐发展。
关键词 学困生 课堂提问 均衡发展 成因 对策 展望
个体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追求的终极目的,使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均等,发展全面。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促进每一个学生思维发展、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好方法。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课堂提问忽视了学困生,往往置他们一边于不顾。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体,学困生更需要关爱。教师在提问的立脚点上应力求平等,尊重学困生个性,树立自信心,让每一个学困生都得到均衡发展。
一 不均衡成因
“他们是学困生,朽木不可雕也!”教师不能抱着陈旧观念,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学困生。
1,歧视。“好学生就好教,差学生神仙也教不好!”课程改革到今天,有的教师仍不能树立新理念,摒弃陋习,带着有色眼镜,心中一直分着好学生和学困生之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后,总是把期待的目光洒向成绩优异的学生,频繁地让他们回答问题。面对学困生,眼光从他们的身上掠过,总认为提的问题他们也不会,即使回答也是答非所问,不仅冷场、尴尬,而且影响教学进度。
2,挖苦。“他们是学困生,脑子笨,朽木不可雕也!”有的教师,对于学困生,总是喋喋不休地唠叨、抱怨,认为他们无可救药,将他们打入无情的“冷宫”。课堂提问对学困生来说只是一种奢望,哪怕是余光也从不吝啬,从不给他们自我展示的机会。甚至以“脑子笨”“朽木不可雕也”等恶语对之,冷嘲热讽。他们只能在课堂上充当着“听众”与“陪客”的角色。甚至一个学期,学困生也难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3,自卑。“我是学困生,我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上,学困生认为自己天生就笨,不如别人聪明,从而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哪怕老师提出的问题会,也不敢冒犯老师,只能正襟危坐、俯首静听,对老师敬而远之,任凭教师摆布。在课堂上,学困生发言轮不到,板演挨不上,表扬不沾边,思维的火花被压制,想象的翅膀被折断,个性得不到张扬,更得不到自我展示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自信心,成绩下滑,个性被扼杀。
二 均衡对策
“云彩积厚了,自然就会落雨。”每一个学困生都是可塑的、可教育的。
1,关爱、呵护。关注个性差异,维护个体尊严。由于个别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品质和基础不同,班内出现学困生属于必然。学困生更需要教师的爱,更需要关心。教师要做学困生的良师益友,以宽容的心态、关爱的心理、耐心而细致的态度公平地面对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和谐健康地发展。在课堂上,要因材施教,把爱的甘露多洒向学困生,尊重其个性差异,维护个体尊严,多向他们提问,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树立他们回答问题的信心。让他们在没有歧视、只有温情的环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他们想学、要学、会学,并健康快乐地成长。
2,宽松、和谐,问题设计适度,开发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困生充分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在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的情况下,面对学困生,教师要适度设计浅显的问题,降低难度,多提问,多给予展示的机会。同时,课堂讨论中要有倾向政策,给学困生们比其他学生更多的的机会,热情地邀请他们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使他们受到更多的锻炼。当教师把一个问题提出来后,要给学困生留有更多思考的时间,也可以对所提出的问题重复几次,对难以理解、容易混淆的概念作必要的解释,以利于学困生回答问题。让学困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诱发其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赏识、激励,体验参与乐趣,分享成功喜悦。想获得成功是人们普遍的心理愿望。学困生渴望成功,也想体验成功的快乐。受人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每个学困生都需要同情和爱护,要多几分尊重、多几分理解,使学生产生满足、愉快的心理体验。当学困生回答错误时,要允许出错,不歧视,不挖苦,不呵斥,用赏识的目光鼓励他们再回答,当他们回答模棱两可时,肯定值得赞赏的地方,循循善诱,和风细雨,当他们很好地回答问题后,要捕捉教育契机,积极地给予表扬,树立他们参与课堂的自信心。当学困生在课堂上真切地感受到被老师尊重、被同学赞许时,就会摒弃自卑,抬头走路,而且一路微笑。他们成功的体验会成为推动其不断进取的催化剂。
三 均衡展望
转化一个学困生和培养一个优等生同样光荣。“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提问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没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异的学生。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困生,给以更多的理解、宽容、关爱,不放弃,不丢弃,让学困生感受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在“问”与“答”之中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认识到自己的个体价值。让每一个学生素质均衡发展、和谐发展。